孩子每天都在認真學習,但考試成績總是不理想;
自己每天努力加班工作,業績考核時總是排名靠後;
想要學習技能增加收入,又擔心付出得不到回報。
「華不墮則實不結,岸不虧則谷不盈」,這句話出自葛洪的《抱樸子.廣臂》意思是:花兒不凋謝,果實就結不出;河岸不殘缺,就拓不出山谷。
這句話用在學習上,意思是:有得就有失,付出和回報是成正比的。如果一個人在某一件事上,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並沒有得到回報,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反思自己的方法是否有問題。
關於付出,作家格拉德威爾認為:只要經得住10000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人,變成世界級大師。
著名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又提出:不是所有人付出10000小時都能成為天才,也不是反覆練習就就能有收穫,一味的埋頭苦幹只是天真的練習,想要獲得成功,就要制定有特點的練習方法。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首先要制定明確的目標,然後進行有目標且專注的練習。練習的時候,不要指望一下到達終點,而是要將所有的精力,專注於每次的小目標。
著名球星易建聯,每次在比賽場上,都能應對自如,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反應,看似行雲流水,從容不迫,其實他也離不開專注地練習。
他的每一項訓練,都進行了專業的拆解,不管是運球還是投籃,都經過大量的數據分析,然後進行強化訓練,直到變成身體的本能反應。他投籃的速度,快到人眼難以分辨,訓練投籃時的數量以及命中率,都必須達到指標,否則都不算練習。
完美完成一個小目標之後,再進行下一個項目的訓練,這就是有目標且專注的大量練習。
2、及時反饋
所謂反饋,就是犯錯時有人及時提出並糾正。這就好比一篇文章,不管寫得好與差,首先要寫出來,至於有沒有價值,就需要看讀者的評論,讀者認同會給予點讚和鼓勵,寫得不好,讀者會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作為作者,在接收到讀者的反饋之後,及時自省,再根據反饋作出調整,創作出更為優質的作品,以便得到更多讀者的認可。
一般來說:無論你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反饋來準確辨別,自己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以及為什麼會存在不足,找出問題,再尋求解決方法。
3、走出舒適區
這看似簡單的理論,其實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對於任何類型的練習,它的基本真理便是:如果你從來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便永遠無法前進。
就拿學習鋼琴來說,業餘愛好者,從十歲開始學習,如果他沒有目標且專注的練習,也沒有一個及時給予反饋的導師,到三十歲他依然只是一個鋼琴愛好者,或許還會比之前更差。
比如老師的教學工作,在日常教學中,如果沒有精進自己的教學方式,一成不變、墨守成規的重複使用多年的教案,拒絕主動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即便是幾十年的老教師,也很難跟上新時代的創新思維。
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沒有給自己設置太大的挑戰,也沒有將自己推出舒適區的勇氣,又談何成功呢?
一個人能否成功,首先得想清楚自己是否能做到這3點,這不是單純的理論,而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經過多年研究實驗得出的結論,並將這些方法分享到世界各地。按照這個方法進行練習,都取得了莫大成功。
安德斯·艾利克森通過這三個方法,又延伸出更多有效的練習方法,他將這些方法,一一寫進了《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這本書中,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通過正確的練習方法,達到成功的目的,而不是一味的浪費時間和精力,做一些天真又無效的練習。
比爾·蓋茨在看完《刻意練習》這本書後,由衷地感嘆:1萬小時定律是有幫助的,但真正實現,還需要堅持不懈,並練習上很多個周期。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不能總是埋頭苦幹,不管工作能力有多強,人脈有多廣,都不能妄自菲薄和盲目自信,要知道所有的成功要經過有目的、有方法的大量練習。
如果你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尋求高手的幫助,不妨多看看《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這本書,它不僅有理論方法,還有參考數據,學習方法簡單易學,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自學書籍。一杯咖啡的價格,只要你真心閱讀,便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點擊上方商品連結,進行購買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