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10000個小時就能成功?比爾·蓋茨:沒有好方法也是空談

2020-11-08 悅讀紀事

孩子每天都在認真學習,但考試成績總是不理想;

自己每天努力加班工作,業績考核時總是排名靠後;

想要學習技能增加收入,又擔心付出得不到回報。



華不墮則實不結,岸不虧則谷不盈」,這句話出自葛洪的《抱樸子.廣臂》意思是:花兒不凋謝,果實就結不出;河岸不殘缺,就拓不出山谷。


這句話用在學習上,意思是:有得就有失,付出和回報是成正比的。如果一個人在某一件事上,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並沒有得到回報,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反思自己的方法是否有問題。


關於付出,作家格拉德威爾認為:只要經得住10000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人,變成世界級大師。



著名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又提出:不是所有人付出10000小時都能成為天才,也不是反覆練習就就能有收穫,一味的埋頭苦幹只是天真的練習,想要獲得成功,就要制定有特點的練習方法。

1、有目標且專注的練習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首先要制定明確的目標,然後進行有目標且專注的練習。練習的時候,不要指望一下到達終點,而是要將所有的精力,專注於每次的小目標。


著名球星易建聯,每次在比賽場上,都能應對自如,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反應,看似行雲流水,從容不迫,其實他也離不開專注地練習。



他的每一項訓練,都進行了專業的拆解,不管是運球還是投籃,都經過大量的數據分析,然後進行強化訓練,直到變成身體的本能反應。他投籃的速度,快到人眼難以分辨,訓練投籃時的數量以及命中率,都必須達到指標,否則都不算練習。


完美完成一個小目標之後,再進行下一個項目的訓練,這就是有目標且專注的大量練習。

2、及時反饋

所謂反饋,就是犯錯時有人及時提出並糾正。這就好比一篇文章,不管寫得好與差,首先要寫出來,至於有沒有價值,就需要看讀者的評論,讀者認同會給予點讚和鼓勵,寫得不好,讀者會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作為作者,在接收到讀者的反饋之後,及時自省,再根據反饋作出調整,創作出更為優質的作品,以便得到更多讀者的認可。


一般來說:無論你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反饋來準確辨別,自己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以及為什麼會存在不足,找出問題,再尋求解決方法。

3、走出舒適區

這看似簡單的理論,其實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對於任何類型的練習,它的基本真理便是:如果你從來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便永遠無法前進。


就拿學習鋼琴來說,業餘愛好者,從十歲開始學習,如果他沒有目標且專注的練習,也沒有一個及時給予反饋的導師,到三十歲他依然只是一個鋼琴愛好者,或許還會比之前更差。



比如老師的教學工作,在日常教學中,如果沒有精進自己的教學方式,一成不變、墨守成規的重複使用多年的教案,拒絕主動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即便是幾十年的老教師,也很難跟上新時代的創新思維。


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沒有給自己設置太大的挑戰,也沒有將自己推出舒適區的勇氣,又談何成功呢?


一個人能否成功,首先得想清楚自己是否能做到這3點,這不是單純的理論,而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經過多年研究實驗得出的結論,並將這些方法分享到世界各地。按照這個方法進行練習,都取得了莫大成功。



安德斯·艾利克森通過這三個方法,又延伸出更多有效的練習方法,他將這些方法,一一寫進了《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這本書中,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通過正確的練習方法,達到成功的目的,而不是一味的浪費時間和精力,做一些天真又無效的練習。



比爾·蓋茨在看完《刻意練習》這本書後,由衷地感嘆:1萬小時定律是有幫助的,但真正實現,還需要堅持不懈,並練習上很多個周期。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不能總是埋頭苦幹,不管工作能力有多強,人脈有多廣,都不能妄自菲薄和盲目自信,要知道所有的成功要經過有目的、有方法的大量練習。


如果你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尋求高手的幫助,不妨多看看《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這本書,它不僅有理論方法,還有參考數據,學習方法簡單易學,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自學書籍。一杯咖啡的價格,只要你真心閱讀,便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點擊上方商品連結,進行購買吧!


---END---

相關焦點

  • 天才不可複製,10000小時定律了解一下,促進成功或許有奇效
    我們不僅要告訴大家,重複到一定程度就成了習慣,而且要讓大家了解一個理論,重複1萬個小時就能直接造就偉業。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靈感和天分固然重要,但練習時間是區分成績優劣的決定性因素。別動不動就拿生活索然無味都是重複勞動做搪塞,成功的本質其實很簡單:不斷重複,忍受重複,超脫重複。記得以前看過的暢銷書《窮爸爸富爸爸》裡面講的故事,表達的意思也是大多數賺錢的方法都很簡單、很有效。
  • 10000小時堅持練習就能成功嗎?《見識》作者吳軍告訴我們
    格拉德威爾提出要把事情做好,需要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智商高於120+運氣或時代大環境+良好的家庭和生活環境+10000小時的堅持努力。而吳軍認為,單純地堅持一萬個小時,是不夠的,而且可能還難以堅持下來。所以一萬小時的練習還必須要有方法地進行。
  • 人生有幾個10000小時?
    研究人員問每個學生同樣的問題︰「打從你開始接觸小提琴的第一天起,至今總共練習了多少個小時?」這三組學生開始學琴的年紀都差不多,全部都是在五歲左右開始。在頭幾年,每個人練習的時數大概都是每個星期兩、三小時。到了八歲,真正的差距開始出現了,能在班上名列前茅者,練習的時間要比其他學琴的孩子來得長。
  • 《刻意練習》堅持未必是勝利
    這幾年,流行一個成功學定律:10000小時法則,意思是花10000小時做同一件事情,你就能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據統計,按照多數人工作的平均時間來計算,這大概需要10年。乍一看,10年換取成功,這似乎成立,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導,堅持就是勝利呀!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我媽做了一輩子的飯,到現在做飯也還是不太好吃。
  • 心理學家:你和天才的距離,差的是刻意練習
    10000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備條件。想快速掌握一門技能,又苦於找不到好的方法;於是將精力耗在時間上,因為他們堅信10000小時黃金定律,以為只要堅持10000個小時便能成功,但事實真的是這樣?
  • 假設一項技能每天練習三小時,堅持十年以上,人人都能成為天才?
    ---查爾斯.達爾文10000小時法則,我是在去年參加一次李踐老師的一名學生講授的行動計劃課程裡面第一次聽到過。然後開始對這個法則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我相信這個法則的背後肯定存在有一種很深刻的理論支持。正好,我偶然瀏覽到圖書館有《一萬小時天才理論》這本書,欣喜之下,借來看了之後,做了以下一些整理。
  • 別讓10000小時原則誤導了你(2)
    接上一篇:其次,還有一句話也讓很多人陷入一種思維循環,那就是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讓很多人把失敗當成了自己的終生伴侶,他們好高騖遠,不注重學習,懶得總結;同時臉皮子薄,不好意思向別人請教,這就導致這些人在重複簡單的失敗,難以走出怪圈。他們花費的時間可能要遠超過10000小時,但沒有效果。
  • 讓比爾·蓋茨尷尬的同學聚會
    當天,哈佛還邀請了比爾·蓋茨的大學同班同學參加了這一儀式。儀式結束後,同學們不願放棄這一難得的相聚機會,決定在一家酒店舉行大學分別後的首次聚會。比爾·蓋茨也興致勃勃地跟著去了那家酒店,接下來的一幕,卻讓他陷入了有生以來最為尷尬的境地。
  • 一個人成功的關鍵不是天賦,而是「刻意練習」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進步,進入了瓶頸期,這時候,我們就想找出讓自己走出瓶頸期的辦法。當自己別無他法的時候,只能藉助於前人的經驗,而書本就是我們獲得前人經驗的最好方法。最近的共讀課《刻意練習》一書,就從生活到工作,告訴了我們打破瓶頸期的辦法,還打破了人們固有的認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了「天才」的由來,以及成為天才的方法。
  • 這條曲線,讓我知道了我沒有成功的原因
    這是一條神奇的曲線,如果在曲線的轉折處加上一根橫線,就能夠真實的反映我們的生活。因為有些人根本沒有努力,有些人不知道應該怎麼努力,有些人則是努力的程度不夠。如今很多人都知道要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一萬小時的「一萬小時定律」。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 比爾·蓋茨一番話讓人醒悟,同時感慨川普的那句「這就是人生」
    美國富人比爾·蓋茨在一次接受訪問時直言不諱地表示:「美國的有錢可以檢測多次,而低收入人群可能得不到檢測」「美國不會優先考慮為誰做檢測,更加不會確保你會在24小時之內拿到檢測結果,所以檢測數據不能拿來比較。檢測系統是不會區分優先級的。
  • 為什麼你一直很努力,卻至今沒有成功?原因往往只有一個
    但是僅僅靠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如果對同一件事重複練習,只是「天真的練習」,最多只能變得更熟練而已,並不能取得真正的進步。這個定律指在一個領域持續努力一萬個小時,就可以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可是現實中人們會發現,有的事情重複了不止一萬個小時,也沒能成為專家。比如一個洗碗工,每天負責洗碗,幹了很多年依然是一個普通的洗碗工,並不能說取得了成功。
  • 為什麼你的努力沒有結果?認識這兩點,你的成長會更快
    退縮贏了,就相當於缺乏繼續向上的動力,沒有持續的動能支撐,堅持就更進行不下去,也就意味著行動的失敗。練習與刻意練習之間同樣隔著千山萬水,一次叫練習,兩次叫練習,可刻意練習則需要10000小時的積累,這個次數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力,自然人就會產生畏懼。
  • 的確,要成為成功人士,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天天和成功人士們打交道
    與龍共舞仔細地思考一下你身邊最親密的5個朋友是誰,你會驚奇地發現,他們的平均能力就是你的能力。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更多的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共享資源、共享技能、共同創造比個體能創造的更大價值。要想最大化自己對公司以及對社會的價值,成功的社交無疑是必需的。
  • 專注其實是被決定的:控制情緒、積蓄能量,主動控制專注力的方法
    上個世紀70年代,地球上的精英們指出石油資源會在短短二、三十年內枯竭,由此引發了石油危機,人類從此生活在化石能源逐漸耗盡的恐懼中,過去了半個世紀了,石油儲藏量卻是逐漸增長,石油價格走低,好像也沒有人再喊石油枯竭了,類似這樣的荒謬觀念和行為在人類歷史上比比皆是,人類的認知即使在講邏輯的科學上,很多時候也是無釐頭的。
  • 三個方法教導你!如何通過練習提高自信心
    很多人總是會先習慣性低估自己,認為自己不及別人,其實這類想法都是缺乏信心表現,同時也限制自身能力,阻擋你步向成功。如果你也有這個不良習慣,就要徹底改善!以下介紹幾個提升自信方法,讓你告別消極,了解到自己比想像中還要厲害!
  • 人要務實,空談表面沒有意義
    Boss曦爺解讀: 馬行走沒有力量,去不了遠方,是因為他太瘦弱了, 人不風流倜儻,才華橫溢,具有豐功偉業,是因為他貧窮啊。 這兩句話很有意思,往深裡追究,您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社會現象,並非我們表面看待的那樣。 我們總是要求對方如何如何,我們總是要求別人如何如何,而不看客觀現實。
  • 天才的秘密,傑出人物的秘籍,普通人的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針對一萬個小時的定律發出了質疑,認為這是不完整的。花一萬個小時的時間乃至更多的練習不一定會帶來更大的進步。比如我們小區裡的保安大叔,他從十幾年前就在做保安,他做保安的時間少說也有一萬個小時了,但是,這十幾年來他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了嗎,並沒有。
  • 《刻意練習》告訴你:做長期主義者
    」,這一法則是說只要你在任何事上花一萬小時來練習,就會成為大師。艾利克森教授認為,並不是所有的領域都需要一萬小時的練習時間,有的不用一萬小時,比如烘焙、各種手工等簡單易做的行業;有的則需要遠遠超過一萬小時,比如彈奏小提琴、練習遊泳等具有挑戰性難度的領域。這也意味著,如果我們只是重複同樣的練習,不僅沒有任何提高,也不會有任何成長。
  • 從平凡變成超凡,需要一萬個小時的努力
    研究人員問每一位修習小提琴的學生同樣的問題:「從你開始接觸小提琴的第一天起,到目前為止,總共練習了多少個小時?」在頭幾年,每個人練習的時數大概都是每個星期兩、三個小時。到了八歲,真正的差距開始出現了,能在班上名列前茅者,練習的時間要比其他學琴的孩子來得長。九歲時,每周練六小時;到了十二歲,每周練八小時;十四歲的時候,每周練十六個小時;到了二十歲,如果還在努力練習,且以職業音樂家為志向,每周練習時數則超過三十個小時。在二十歲左右,這些「明日之星」每個人總計已練習了一萬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