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一項技能每天練習三小時,堅持十年以上,人人都能成為天才?

2020-10-03 夢嫻君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

「我一直認為,除了傻子,人在智力上差別不大,不同的只是熱情和努力。」---查爾斯.達爾文

10000小時法則,我是在去年參加一次李踐老師的一名學生講授的行動計劃課程裡面第一次聽到過。然後開始對這個法則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我相信這個法則的背後肯定存在有一種很深刻的理論支持。

正好,我偶然瀏覽到圖書館有《一萬小時天才理論》這本書,欣喜之下,借來看了之後,做了以下一些整理。

01:精深練習

其實遺傳的作用小於我們的想像。

「任何領域的任何專家都要經過10000小時專心致志的練習」。---心理學家埃裡克森

20世紀70年代的心理學家們提出10000小時法則。

他們認為所有的世界級專家都需要經歷10000小時(一般超過10年,每天至少3個小時)的精深練習,無論你是誰,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到例外。

精深練習需要敢於犯錯。

我剛開始上心理學培訓課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犯錯其實並不代表失敗,犯錯代表的是一種信息反饋。當時有一種腦洞大開的體驗,錯誤的信息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告訴我們方向錯了,需要我們重新調整方向,僅此而已。

德國的小孩從小也受到這樣的教育:「如果你想變聰明,請犯錯。」

所以有些短期看上去是障礙的東西,比如我們所遇到的過錯,挫折,磨難,長期來看,其實對我們來說是有很深刻的價值的。

我們歷史上三國時期最後的贏家司馬懿就是一個十足懂得犯錯,敢於犯錯,不怕犯錯的人,所以他才能笑到最後,笑得最得意。

精深練習的簡單奧秘:

  • 第一步:整體了解一項技能的任務,一個大組塊,在頭腦形成巨大的迴路。
  • 第二步:儘可能把這個任務分解成最基礎的組塊,一一攻破。
  • 第三步:花時間用慢動作練習,再加速,便於了解其內在的結構。

精細練習就是朝著自己既定的目標掙扎前進,挑戰自己的能力極限,不斷犯錯,然後在不斷的犯錯中變得更加聰明,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行業內的專業性人才。

如果我們一旦掌握任何一項技能,就會感到收放自如,仿佛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

02:堅持重複

還是那句老掉牙的名言「複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用心做。」

只有堅持重複,用心做下去,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

以前被教育過無數次這樣的老話,但是還是沒有理解那麼深刻。但是這本書中告訴我們為什麼要堅持重複的神經學原因,我終於徹底搞明白了。

因為科學發現有一種叫做髓鞘質的神經絕緣體,特別鍾情堅持重複。

當我們通過不斷的試錯,找到並開啟正確方式的神經迴路的時候,髓鞘質就會給神經迴路包裹上絕緣體。髓鞘質越厚,絕緣性越強,我們的動作和思維越精準和敏捷。

這應該是我們為什麼要不斷堅持重複的根本原因,只有這一條路,我們才能最終到達目的地,其他的所有路都是不可能到達。

03:加強體驗

不斷練習,加強體驗就可以觸發我們自然而然的激情,它是一股天然的動力原料,讓我們的精深練習和堅持重複有著更多的能源繼續支持下去。

因為我們想要獲取才能需要精深練習,不斷重複,同時也需要充分的能量支持,這就是激情。

寫在最後:

這個法則說明,如果我們想要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就必須走上這條路:

最大化的使用和發揮出我們的生命潛能,就需要不斷堅持重複做精細練習,不斷加強體驗,補充無限的激情支撐下去,直到10000小時以上,如果能夠有幸遇到伯樂,效果會更好。

只要找準方向,不斷努力,願我們都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


———完結———

原創不易,感謝閱讀,望親點讚,歡迎關注今日頭條作者:夢嫻君,我們一起成長進步。

相關焦點

  • 學一門技能真那麼難?心理學家:你和天才的距離,差的是刻意練習
    想快速掌握一門技能,又苦於找不到好的方法;於是將精力耗在時間上,因為他們堅信10000小時黃金定律,以為只要堅持10000個小時便能成功,但事實真的是這樣?有人花200個小時,成為世界上能記住最長字串的第一人,也有人工作10000小時,業績依然平平無奇。那些所謂的「天才」和大師級別的人,並不是真正做到了10000個小時,比起10000小時,他們更專注於「刻意練習」。什麼是刻意練習呢?
  • 天才的秘密,傑出人物的秘籍,普通人的刻意練習
    」——不管你做什麼事情,只要堅持一萬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刻意練習》針對一萬個小時的定律發出了質疑,認為這是不完整的。花一萬個小時的時間乃至更多的練習不一定會帶來更大的進步。比如我們小區裡的保安大叔,他從十幾年前就在做保安,他做保安的時間少說也有一萬個小時了,但是,這十幾年來他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了嗎,並沒有。
  • 年輕就該多嘗試,教你20小時Get一項新技能,python
    似乎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了一個思想,「學會一項新技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們一直被告知「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加上最近大家都大肆宣傳的《10000小時定律》,讓我們開始覺得學會一個新的東西看上去挺難的。
  • 10000小時堅持練習就能成功嗎?《見識》作者吳軍告訴我們
    很多人常常沉溺在無休止的忙碌中,似乎總有做不完的工作幹不完的活,基本無暇參加任何聚會,甚至連親人間的對話都只能匆匆幾句。事實上,真的那麼忙碌嗎?或者真有必要這麼忙嗎?吳軍在《見識》這本書裡告訴我們,很多時候人們其實都是在「瞎忙」,不注重用有限的資源來解決95%的困難,而是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於糾結不重要的5%問題。
  • 天才不可複製,10000小時定律了解一下,促進成功或許有奇效
    那重複做一件事,堅持10000小時。其實,馬爾科姆的1萬小時理論是借鑑暢銷書作家丹尼爾·科伊爾《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精髓部分。德國柏林音樂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要想成為頂尖運動員、音樂家、棋手等,至少要苦練1萬小時。柏林音樂學院以一組小提琴練習者為研究對象。他們5歲開始學習拉小提琴,每周練習2~3小時,練習時間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到20歲時,這批學生中的佼佼者人均練習時間達1萬小時左右;那些表現略為遜色的學生練習時間為8000小時。
  • 想要成為優秀的人,正確的練習才是最好的方式
    所有人都以為「傑出」源於「天賦」,「天才」卻說:我的成就源於「正確的練習」。——《刻意練習》 我們不停地努力著,只為成為自己所在行業或領域的佼佼者,擁有過得更好的能力。我們該如何運用刻意練習來提升所在行業或領域的技能,最終成為最優秀的人呢? 01什麼是刻意練習 什麼是刻意練習呢?刻意練習與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我們先來自檢以下問題。 你正在練習的技能是否是你所在行業或領域中已有人具備的能力?
  • 心理學:原來成功如此簡單,1萬小時你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
  • 用刻意練習讓自己從新手成為大師
    現在我們認為的大部分天才,包括音樂天才貝多芬、帕格尼尼,科學天才愛因斯坦、特斯拉等等,他們能獲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進行了「刻意練習」。近代眾多科學家也證明了,天才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高高在上,他們也沒有什麼超能力,之所以能夠擁有高精尖的技能,也都是後天正確練習的結果。
  • 《刻意練習》堅持未必是勝利
    這幾年,流行一個成功學定律:10000小時法則,意思是花10000小時做同一件事情,你就能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據統計,按照多數人工作的平均時間來計算,這大概需要10年。乍一看,10年換取成功,這似乎成立,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導,堅持就是勝利呀!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我媽做了一輩子的飯,到現在做飯也還是不太好吃。
  • 心理學家:每個人都有成為「天才」的可能
    」無論是開車,彈琴,還是寫作,銷售,能成為精英人士,都是大量訓練的結果。原因就在於:按照不同的「套路」在練習。正確的套路能夠帶來更快速的進步,而無章法的練習,只能越努力越迷茫。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快速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很多人在嘗試幾次之後,就貿然的做出了,「自己不適合」「沒有天分」這樣的結論。
  • 練習10000個小時就能成功?比爾·蓋茨:沒有好方法也是空談
    孩子每天都在認真學習,但考試成績總是不理想;自己每天努力加班工作,業績考核時總是排名靠後;想要學習技能增加收入,又擔心付出得不到回報。關於付出,作家格拉德威爾認為:只要經得住10000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人,變成世界級大師。
  • 你一定沒想到,八小時之外的生活方式,決定你的上限
    」,即在任何領域,成功的關鍵都不是天賦,成功所需要的只是實踐,一萬個小時的實踐—十年每周二十小時的長期磨鍊。「一萬小時準則」引起很大反響,因為如今到處流傳天才和速成的神話,人們把最本質的東西——勤奮遺忘了,因為勤奮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誰願意練習一萬小時?相比之下,寄望於運氣、捷徑容易多了。這就是為什麼現代社會信息越來越發達、機會越來越多,但依然是20%的人擁有80%的財富。科學家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已經達成共識——所有頂級高手都是練出來的。
  • 如何通過刻意練習,讓你在複雜領域達成精通?
    我想我做的三種假設統統被自己推翻了。於是只有服從於丹尼爾.卡尼曼的說法,他是一個在心理學和經濟學方面不可多得的專家型人才(也許他本人會對我這種評價嗤之以鼻)。在《思考快與慢》中,丹尼爾.卡尼曼這樣為我解惑:技能可習得的兩個基本條件:一個可預測的有規律可循的環境;一次通過長期訓練學習這些技能的機會。
  • BBC紀錄片曝光天才兒童的真相:成功不靠天賦,靠什麼?
    鋼琴演奏家每天要練習多少個小時鋼琴才算合格? 鋼琴演奏家家是天生的麼? 鋼琴演奏家如果起步晚了還有機會麼? 最後,如果成為一名天才鋼琴有演奏家? 我們現在就來揭曉。
  •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傑出者,那《刻意練習》就是個寶藏
    文/撿書小逸圖源網絡經常會聽到有人說,一萬小時定律。看到的解釋是這樣的: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說過:「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 科學家發現大腦隱藏模式,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天才」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時代和時間,從不以人的意志力為轉移。它將各個領域裡的天才分散在世界各地,讓他們混跡在普通人群裡,經歷平凡的降生、學習、結婚生子、科學研究,以及死亡。這不僅僅是因為天才的存在本身就是隱蔽的,更是因為他們的生活與研究早就超出了當下的生活與存在模式,徜徉遨遊在另外一個時空之中。相信很多人都曾夢想自己是一個天才、學霸,以此超越同齡人,考個好大學,有個好工作,然後成為人生贏家。這種願望和最終想要達到的目的,雖然過於膚淺卻已耗盡所有人的一生。
  • 一萬小時死亡定律?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按照每天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5天算。那麼也就是說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大概需要五年的時間。
  • 從平凡變成超凡,需要一萬個小時的努力
    1990年代初期,認知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等人,曾在柏林一流的音樂學院進行一項研究。他們在該校教授的協助下,把所有主修小提琴的學生分為三組:第一組是「明日之星」,也就是將來有望成為揚名國際的小提琴家;第二組則只是資質還算不錯;至於第三組則難以成為職業音樂家,日後頂多只能在學校擔任音樂老師。
  • 每天堅持一小時,成功就屬於你
    今天閱讀了一篇文章,其中講到我們熟悉的名人達爾文雖然一生多病,而且每天只能工作一個小時,剛剛可以看十頁有用的書。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這樣,但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頁書;三十年可讀十一萬頁書。而讀十一萬頁書,達爾文就已成為一個學者。所以我就真的需要學習達爾文這樣的精神,很多人失落的時候,或者生病的時候,就開始自暴自棄,認為自己的人生沒有希望了。
  • 我們想要的逆襲,也不過是每一天把夢想練習
    這本書裡的每個故事裡都有三個人,一個榜樣引領,「我」學習,然後碰到後輩,把自己的知識分享出去。例如早上提前十分鐘起床吃早飯,每天做五個伏地挺身,每天看十頁書。自律的起點不一樣,努力程度也不一樣,所以不要跟別人比,只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優秀就好。每天改變一點點,堅持帶來大改變。所謂自律也不過是長久的堅持,堅持到它變成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