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撿書小逸
圖源網絡
經常會聽到有人說,一萬小時定律。
看到的解釋是這樣的: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說過:「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這就是所謂的一萬小時定律。
我以前對這個定律也是深信不疑的,可是看了《刻意練習》之後,顛覆了我對這個定律的看法。
《刻意練習》是作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首次提出「刻意練習」這個概念的是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家K.Anders Ericsson。
作者在書中說:刻意練習,目標細而微,可操作,有計劃。能否自我檢查是決定練習效果的決定因素。
如果從一萬小時的定律去解釋,只要我們在某一領域花了一萬小時,就可以成功了。可是轉念一想這就是拼的時間數量,只有用對方法才行。
有人會說,那學霸不就是比你花了更多的時間學習才是學霸的嗎?其實並不是。
有些學霸的課程知識早在課堂上掌握了,他只是比較自律,或許是在學別的東西呢!當然也有一心撲在學習上的,但是是以有方法的學習,不是一味努力。
好比學渣和學霸一起在圖書館學習了6小時,你覺得誰掌握的好呢?時間其實是一樣的。
當然,如今的我們也渴望有所成長,成為一個更優秀的自己。如果想提高真心建議去看看《刻意練習》這本書。
匈牙利心理學家拉斯洛.波爾加在研究了各個行業領域中數百個被認為是天才的人之後,得出這樣的結論:正確的養育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將他變成一個天才。
各行各業,所有傑出的人物在邁向卓越的過程中所走路的一致,都經歷了4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即:產生興趣,變得認真,全身投入,開拓創新。
第一個階段:產生興趣
大人以一種好玩的方式向孩子介紹他們最終從事的領域或行業。把它們當成玩具送給他們。
首先,父母給孩子大量的時間關注和鼓勵。其次,父母往往會以成就為導向,並教孩子一些重要的價值觀。比如自律,刻苦,負責任以及建設性的運用時間。特別強調的是,產生興趣的另一個動機是兄弟姐妹的激勵作用。
第二階段:變得認真
保持興趣和動機,在這個階段裡,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確定日程安排。
對於孩子的進步,父母給予支持,鼓勵和表揚。如果孩子難以按照他們的練習日程來練習,父母可能採取更加極端的措施來幹預。
那些動機必須來自孩子的內心,否則它不會長久。
第三階段:全力投入
這些未來的傑出人物,在十二三歲或者十五六歲的時候,要付出巨大的投入,才能成為自己領域或者行業中最傑出的人物。儘管有人提出,隨著年齡的增大,人們的技能出現退化的觀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減少或停止了練習。
全力投入,依然定期的參加練習,他們的技能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大幅度的下降。
第四階段:開拓創新
這是四個階段中最難理解和最有興趣了解的階段。
創新離不開刻意練習,同時需要開拓者在超越前輩時付出更多努力。
最後:
刻意練習的核心觀點是:
那些處於中上水平的人們,擁有一種較強的記憶能力:長時記憶。長時記憶正是區分卓越者與一般人的一個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練習的指向與本質。
那些卓越的專家,能夠將工作記憶與長時記憶對接起來,在進行自身熟悉的專業活動時,能夠調用更大容量的工作記憶。
一般人怎樣才能得到長時記憶呢?刻意練習的任務難度要適中,能收到反饋,有足夠的次數重複練習,學習者能夠糾正自己的錯誤 。
無論你身處哪個行業,想要成為傑出的人或是專家,不是漫無目的的去花時間練習,而是有目的的,朝著目標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