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傑出者,那《刻意練習》就是個寶藏

2020-10-13 撿書小逸

文/撿書小逸

圖源網絡

經常會聽到有人說,一萬小時定律

看到的解釋是這樣的: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說過:「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這就是所謂的一萬小時定律。

我以前對這個定律也是深信不疑的,可是看了《刻意練習》之後,顛覆了我對這個定律的看法。

《刻意練習》是作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首次提出「刻意練習」這個概念的是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家K.Anders Ericsson。

作者在書中說:刻意練習,目標細而微,可操作,有計劃。能否自我檢查是決定練習效果的決定因素。

如果從一萬小時的定律去解釋,只要我們在某一領域花了一萬小時,就可以成功了。可是轉念一想這就是拼的時間數量,只有用對方法才行。

有人會說,那學霸不就是比你花了更多的時間學習才是學霸的嗎?其實並不是。

有些學霸的課程知識早在課堂上掌握了,他只是比較自律,或許是在學別的東西呢!當然也有一心撲在學習上的,但是是以有方法的學習,不是一味努力。

好比學渣和學霸一起在圖書館學習了6小時,你覺得誰掌握的好呢?時間其實是一樣的。

當然,如今的我們也渴望有所成長,成為一個更優秀的自己。如果想提高真心建議去看看《刻意練習》這本書。

匈牙利心理學家拉斯洛.波爾加在研究了各個行業領域中數百個被認為是天才的人之後,得出這樣的結論:正確的養育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將他變成一個天才。

各行各業,所有傑出的人物在邁向卓越的過程中所走路的一致,都經歷了4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即:產生興趣,變得認真,全身投入,開拓創新。

第一個階段:產生興趣

大人以一種好玩的方式向孩子介紹他們最終從事的領域或行業。把它們當成玩具送給他們。

首先,父母給孩子大量的時間關注和鼓勵。其次,父母往往會以成就為導向,並教孩子一些重要的價值觀。比如自律,刻苦,負責任以及建設性的運用時間。特別強調的是,產生興趣的另一個動機是兄弟姐妹的激勵作用。

第二階段:變得認真

保持興趣和動機,在這個階段裡,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確定日程安排。

對於孩子的進步,父母給予支持,鼓勵和表揚。如果孩子難以按照他們的練習日程來練習,父母可能採取更加極端的措施來幹預。

那些動機必須來自孩子的內心,否則它不會長久。

第三階段:全力投入

這些未來的傑出人物,在十二三歲或者十五六歲的時候,要付出巨大的投入,才能成為自己領域或者行業中最傑出的人物。儘管有人提出,隨著年齡的增大,人們的技能出現退化的觀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減少或停止了練習。

全力投入,依然定期的參加練習,他們的技能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大幅度的下降。

第四階段:開拓創新

這是四個階段中最難理解和最有興趣了解的階段。

創新離不開刻意練習,同時需要開拓者在超越前輩時付出更多努力。

最後:

刻意練習的核心觀點是:

那些處於中上水平的人們,擁有一種較強的記憶能力:長時記憶。長時記憶正是區分卓越者與一般人的一個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練習的指向與本質。

那些卓越的專家,能夠將工作記憶與長時記憶對接起來,在進行自身熟悉的專業活動時,能夠調用更大容量的工作記憶。

一般人怎樣才能得到長時記憶呢?刻意練習的任務難度要適中,能收到反饋,有足夠的次數重複練習,學習者能夠糾正自己的錯誤 。

無論你身處哪個行業,想要成為傑出的人或是專家,不是漫無目的的去花時間練習,而是有目的的,朝著目標去做。

相關焦點

  • 如何通過刻意練習,讓你在複雜領域達成精通?
    丹尼爾.卡尼曼用一句話總結了專家型直覺的習得,而我很不討巧地用四個字做了二次總結,即「刻意練習」。「刻意」是相對於隨意而言的,處於一個無規律的高隨機性環境就是「隨意」,而「可預測的有規律可循的環境」不就是刻意選擇的結果麼?或許我應該進一步解釋我的理念:所謂刻意練習,就是一種有規律可循的長期練習。
  • 如何成為頂尖高手?《刻意練習》告訴你:做長期主義者
    艾利克森教授認為,並不是所有的領域都需要一萬小時的練習時間,有的不用一萬小時,比如烘焙、各種手工等簡單易做的行業;有的則需要遠遠超過一萬小時,比如彈奏小提琴、練習遊泳等具有挑戰性難度的領域。這也意味著,如果我們只是重複同樣的練習,不僅沒有任何提高,也不會有任何成長。
  • 天才的秘密,傑出人物的秘籍,普通人的刻意練習
    ,只要堅持一萬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刻意練習》針對一萬個小時的定律發出了質疑,認為這是不完整的。花一萬個小時的時間乃至更多的練習不一定會帶來更大的進步。比如我們小區裡的保安大叔,他從十幾年前就在做保安,他做保安的時間少說也有一萬個小時了,但是,這十幾年來他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了嗎,並沒有。
  • 用刻意練習讓自己從新手成為大師
    你身邊有沒有被別人奉為「天才」的人,總是可以強你一頭,和他站在一起,你完全就是一片綠葉,無論做什麼都只能襯託他的光芒,你嫉妒嗎?我曾經就很嫉妒。可是很幸運,我接觸到了《刻意練習》這本書,所以我超越了他們,但是我不會刻意和他們比較,因為裝逼是會遭雷劈的。
  •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通過閱讀《刻意練習》這本書,使我知道了一個真相:世界上沒有存在所謂的天才,只要有正確的方法,任何人都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不論在什麼行業或領域,提高表現與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則,我們把這種通用的方法命名為「刻意練習」。
  • 《刻意練習》堅持未必是勝利
    這幾年,流行一個成功學定律:10000小時法則,意思是花10000小時做同一件事情,你就能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據統計,按照多數人工作的平均時間來計算,這大概需要10年。乍一看,10年換取成功,這似乎成立,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導,堅持就是勝利呀!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我媽做了一輩子的飯,到現在做飯也還是不太好吃。
  • 怎樣才能成為領域高手?這5個方法,親測有效
    觀念建設也是行動,如果你要進入一個新的領域,請務必記住這一點。切莫當一個盲目的行動者。舉個例子:大學裡的攝影課,大一大二的時候光聽老師講課,從來沒有拿起單眼相機去拍,那你的攝影課基本是沒有入門,因為這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一定要動手拍。很多人學習英語,都只是為了考試,但是碰到老外,還是不會聊,那是因為缺少口語化訓練,而有些人一開始就拿去用,不斷跟外國人對話,進入真實的對話環境,很快獲得真實的反饋,英語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 一個人成功的關鍵不是天賦,而是「刻意練習」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進步,進入了瓶頸期,這時候,我們就想找出讓自己走出瓶頸期的辦法。當自己別無他法的時候,只能藉助於前人的經驗,而書本就是我們獲得前人經驗的最好方法。這裡主要告訴我們,要想打破舒適區,你要了解「有目的的練習」和「天真的練習」的區別,因為很多人,都是看似在努力,但又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盲目的練習,很容易讓人喪失自信心,從而進入死胡同。而關於如何打破瓶頸期,作者給了我們兩點建議:1、 可以試著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難的事情。
  • 心理學:原來成功如此簡單,1萬小時你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什麼是專家?你是某領域的專家嗎?如果不是,那你想成為某領域的專家嗎?肚子痛男朋友叫你多喝熱水,業餘;專家建議你多喝熱水,專業。專家是指在學術、技藝等方面有專門技能或專業知識全面的人;特別精通某一學科或某項技藝的有較高造詣的專業人士。
  • 想要成為優秀的人,正確的練習才是最好的方式
    我們該如何運用刻意練習來提升所在行業或領域的技能,最終成為最優秀的人呢? 01什麼是刻意練習 什麼是刻意練習呢?刻意練習與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我們先來自檢以下問題。 你正在練習的技能是否是你所在行業或領域中已有人具備的能力?
  • 心理學家:每個人都有成為「天才」的可能
    原因就在於:按照不同的「套路」在練習。正確的套路能夠帶來更快速的進步,而無章法的練習,只能越努力越迷茫。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快速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很多人在嘗試幾次之後,就貿然的做出了,「自己不適合」「沒有天分」這樣的結論。
  • 優秀的人從不依靠「本能式成長」,刻意練習讓能讓努力卓有成效
    從入門到頂尖,刻意練習是無法迴避的步驟,就拿運動員來說。我認識一個在國內賽事中比較頂尖的遊泳運動員,他的經歷我認為值得作為接下來刻意練習方法的案例。從4歲開始學習到23歲獲得國內賽事冠軍,19年的時間已經讓他積累了將近15000小時以上的練習時間。雖然他不是世界頂尖,但是對於普通人而言,他可以稱作是專家。
  • 心理學家:你和天才的距離,差的是刻意練習
    有人花200個小時,成為世界上能記住最長字串的第一人,也有人工作10000小時,業績依然平平無奇。那些所謂的「天才」和大師級別的人,並不是真正做到了10000個小時,比起10000小時,他們更專注於「刻意練習」。什麼是刻意練習呢?
  • 樊登老師教會我的成長秘籍:做喜歡的事,刻意練習,保持饑渴
    我們不斷努力的學習,突破原來的限制,成為全新的自己,我們學會了一些事情,做成了一些事情,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好,這就是成長。那麼,如何去做才能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強大呢?秘訣就是:做喜歡的事,刻意練習,保持饑渴,終身學習。
  • 吸引力法則,調情人設,刻意練習能提升你的調情經驗值
    只有平日裡多多練習,關鍵時刻你才能脫口而出,說出那句非常重要的調情情話。 感情升溫之路不易,會遇到各種狀況。很多時候明明出現了一個窗口期,明明是一個調情的好機會,可是你的腦子,就是想不出合適的調情情話,好不容易思索出合適的對白,發現這時候再開口說話,已經顯得不合時宜了。
  • 不自信是個偽命題
    前幾天,有個同學找我聊天,說起自己的不自信,流露出苦惱、茫然似乎又自責的神情。他說:想參加英語演講比賽,不自信;想考研,不自信;想考公務員,也不自信……最後說自己最大的缺點,就是不自信。於是,我讓他寫一下自己的名字。他用不解的目光看了我一眼,一揮而就。我問他:「寫自己的名字,自不自信?」他說:「當然自信。」我問為什麼。他說:「這個太簡單了吧,從小到大寫過無數遍。」
  • 藝術人生 | 圈內人的嫉妒心或許可以讓你成為另一個領域的專家
    仔細欣賞這塊桌布,你會發現這個作品明顯是自上而下的視角來看的這一盤水果,但是水果盤如果被單獨拿出來又是一個自下而上的視角,也就是這個水果盤被人為向前扭了一個角度,這是不真實的。但我們的「Papa」為了可以讓它表現的非常和諧均衡,就犧牲掉了這些客觀形狀。
  • 為什麼你一直很努力,卻至今沒有成功?原因往往只有一個
    這個定律指在一個領域持續努力一萬個小時,就可以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可是現實中人們會發現,有的事情重複了不止一萬個小時,也沒能成為專家。比如一個洗碗工,每天負責洗碗,幹了很多年依然是一個普通的洗碗工,並不能說取得了成功。
  • 假設一項技能每天練習三小時,堅持十年以上,人人都能成為天才?
    「任何領域的任何專家都要經過10000小時專心致志的練習」。---心理學家埃裡克森20世紀70年代的心理學家們提出10000小時法則。他們認為所有的世界級專家都需要經歷10000小時(一般超過10年,每天至少3個小時)的精深練習,無論你是誰,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到例外。精深練習需要敢於犯錯。我剛開始上心理學培訓課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犯錯其實並不代表失敗,犯錯代表的是一種信息反饋。
  • 怎麼樣成為一個高手
    意思是說,你如果想成為一個領域或者行業內的高手,你要必須要經過10000小時的練習。你會發現,古今中外所有說法,其實都是一個意思,那就是要花費很長的時間,集中精力做一件事,你就能成為一個高手。,因為它從邏輯上好像能說得過去,因為在相同的時間裡,你如果做一件事情更加省力,那就意味你做的會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