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寫出了風靡全球的書籍《斷舍離》。
她通過學習瑜伽,參透了「斷」「舍」「離」的修行哲學,並將其運用到收納整理中。本書不僅教會我們如何整理房間,更教會我們如何通過整理雜物來提升人生境界。
陳數強推的《斷舍離》
倡導把物質生活過到極簡的生活方式,曾引起日本全民斷舍離的熱潮,也顛覆和影響了全球數千萬人的生活方式。這其中還有我們熟悉的自律女王陳數。
曾經陳數在短短14個月內,拍了4部戲,人人都在為她高產獲得的名望賀喜,只有陳數自己才知道她失去了多少東西,現在又是多麼的痛苦。也是這個時候,她有幸讀到了《斷舍離》這本書。
她說:「在斷舍離的過程中,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得到了很好的鬆弛與排毒」。通過斷舍離,陳數走出了那段「無法與人分享,但又找不到解決辦法的艱難時光」,也讓自己獲得了重生。
《斷舍離》:大道至簡,裡面藏著財富自由的秘密
曾有段時間,網上很多人都在抵制「財務自由」這幾個字,甚至有人說:財務自由根本就是個偽命題。而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根本誤會了「財務自由」的真正含義,另一方面是不懂得在財務管理中運用「斷舍離」的方法。
其實「財務自由」並沒有這麼簡單。它代表了一種人生狀態,那種不為生活所迫而出售自己時間的狀態。
《斷舍離》這本書告訴我們,要以自己為主角,而不是讓自己被物質控制。那麼,對於金錢,你也要斷掉對它的依賴,舍掉它帶給你的精神鴉片。
比如你雖然也想去週遊世界,但依然忍不住胡亂購物。你會覺得我這麼苦逼、這麼辛苦才掙到了錢,所以我要揮霍掉它,讓它給我換回快樂!而「斷舍離」告訴我們,這樣做就是飲鴆止渴,讓你永遠跳不出「苦逼掙錢—隨便花錢—更苦逼掙錢—更大手花錢」的惡性循環。
那些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輕人,生活簡直就像人民日報評論中總結的那樣:
能買吸塵器就不用掃帚;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麥;100塊錢一張的面膜用起來也不心疼;口紅兩三隻不夠,要集齊全套;租房的獨立廚衛,還要帶落地窗。
看起來,這樣的生活好像很美,實際上,這樣的「美好」大部分都是表象。有多少人刷爆信用卡,只為一個「美美」的存在感?有多少人每到還款日就拆東牆補西牆?還有多少人一邊「啃老」一邊「曬朋友圈」?《斷舍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捨棄不實際,捨棄虛假面具,捨棄虛榮。假裝的快樂一定不會長久,反而會換來更多的失落。
丟掉雜物,重拾美好生活
想要重新找回健康的居住空間,就必須要扔掉大量的東西,而如何扔東西,也需要合理的方法。
首先,檢查家中所有能裝東西的地方,確認家裡的物品是「凌亂」、「過剩」或者「堆積」。
接著,把雜物全部擺出來,平鋪在地板上,從高處俯瞰雜物並開始篩選。先把那些怎麼看都是垃圾的東西扔掉,再將物品根據和自己的「關聯度」進行篩選,緊接著以「是否對自己必要、合適和愉快」的標準進行取捨。
最後,對剩下的物品進行收納。作者在書中向我們介紹了「三分法」、「7·5·1法」、「1out1in法」、「on touch法」和「自立、自由、自在法」。這些收納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把家裡收拾得乾淨整潔。
當你開始學會斷舍離,你不僅能重新得到一個整潔的家,更重要的是你將會擺脫心理上的「執念」,重新擁有美好的生活。
放下執念,有舍,便有得
斷舍離並不是極簡生活的倡議書,也不是收納整理的指南手冊。它最大的目的是,撼動人們根深蒂固的「物品價值觀」,促進生活和生命的新陳代謝,從而迎來煥然一新的人生。——山下英子
作者在大學時代學習瑜伽的過程中,接觸到了被稱為「斷行」、「舍行」、「離行」的瑜伽修行哲學。這門哲學可以讓人學會擺脫執念、執著,非常考驗一個人的克制力和忍耐力。
但是作者當時並沒有擺脫困惑,直到10年後,在那位瑜伽老師的葬禮上,一位前輩的話點醒了她。原來,家中那些堆得滿滿當當的衣物,不只是衣物,而是每個人背負的「執念」。
家中的每一件物品,都依附著人們的情感,情感越深,執念越重。從表面上看,我們丟掉的是雜物,但是同時,我們丟掉的還有內心多餘的執念。人生需要學會做「減法運算」,家中堆積如山的雜物,生活中看似不得不做的事情,工作中非去不可的應酬,都會讓人的身心超負荷。當這一切達到臨界點時,人的空間、時間、心靈都無法正常運轉。
讀懂這本《斷舍離》,嘗試做「減法運算」,身心都將恢復活力,這就是「有舍,便有得」「珍惜當下,緣盡放手」的感悟就會在心中產生,物品越壓縮,就越會珍惜當下的人、事、物。
只需要用32塊錢,就可以嘗試一下這樣的精簡人生。
如果你對該書感情去不妨點擊下面橫幅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