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在不斷成長的。對每個人來說,只有不斷提升自己,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光明未來。關於這一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聖人孔子便提出了自己的儒家理論。
其中「仁、義、禮」三點,便是其思想的核心部分,後來孟子又加入「智」,董仲舒也加入了「信」,這便形成了儒家學說中最核心的「五常」。想要提升自己,儒家倡導的這五點,個個發人深省。
先從「仁」說起,這是孔子以及儒家學說中的最核心部分。在孔聖人看來,仁是人類自己的本質規定,也是定義「人性」的一個標杆,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仁者人也。
用通俗的話來說,做人,都要有最起碼的良知和仁心,這是每個人生活在這世間的根本所在。而人類與禽獸的差別,也在於人是否會有仁善的判斷準則,來支持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表現。其二,是仁者愛人。這裡的「愛」,是指尊重,是提倡我們在與人交流時,都要心存仁心。
即便遇到十惡不赦之人,雖說做不到以德報怨,但也要牢記留有一分餘地。百姓愛人,大家互幫互助;士子愛人,一時海晏河清;君王愛人,國力也可蒸蒸日上。
第二點,要做到「義」。在儒家學說中,仁和義往往結合起來,都是在勸導人們向善。現代社會中,為了約束人們的日常行為,國家專門制定了法律;而與法律相對應的,便是道德,這也就是「義」字的演變。
因為義是對人性的規定。就像朋友之間的義氣相投,如果有一方出賣了這種關係,那麼他將會受到世人的謾罵和鄙夷;當然,如果有一方因為堅持這種關係,而自己又犧牲了其他東西,絕大多數人也會誇讚這人的美名。
孟子也曾提到,人性本善,義也是衡量羞惡之心的一把尺子。如果人類心中缺少這樣一把尺子,那麼這個社會將會面目全非。
其次,是禮儀中「禮」。自古以來,我華夏民族便自詡為「禮儀之邦」。因為中華民族從幾千年以前,就開始講究禮儀、禮貌和禮法。這個傳承,源自於西周時期便存在的禮儀制度。
當時的人們,做事講究禮儀法度,處理事情也是井井有條。可惜到了東周時期,諸侯國開始混戰,逐漸演變為春秋和戰國時期。面對朝綱崩壞、禮樂不存的社會,孔子感到很是痛心。
於是他在有生之年,在各地奔走呼號,希望能恢復舊時禮儀制度,換社會一個安定。就這樣,禮也成為了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一環,並深深影響了後世幾千年的行事準則。我們現在的講禮貌、守規矩,便是深深符合「禮」的規範。
接下來,是孟子加入的「智」,他曾這樣說道:「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可以看到,孟子認為除了仁義禮之外,人的智慧也是天生就有的,不需要外物的強加幹涉。
這是人生存在這世上,最寶貴的財富。在這裡,智不僅僅是指一個人的學識修養,也剛多值得是道德方面上的。比如,一個人是否能夠明辨是非。面對事物的好與壞,我們能夠準確判斷,做出合理選擇,這便是智的價值。
又比如,人對自我的認知,是為明智。明知不可為而要為之,往往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在做事之前,不少人往往能量力而行,這就是他們對自己的自知之明,這也是智的價值所在。
最後,是儒家集大成者董仲舒在西漢武帝時期,為儒家新增添的「信」。人與人交流、相處之時,守信是極其重要的一點。講信用,也是我們做人的根本,這是我們發家之道,也是國家興盛的辦法。
君王用信來治天下,可以讓百姓的凝聚力大大提升;人用信來為人處世,會得到周邊好友的贊同和認可。千百年來,信用成為了中華民族共同認可的一個基本道德準則,並逐漸將其發展光大。
我們身處現代社會,物質生活其實早就不缺什麼。因此我們的未來,是提高自己的內在修養。而「仁義禮智信」這儒家五常,便是一種尺度、一種衡量,它能幫我們快速找到提升自己的辦法。畢竟一個人的內心強大起來了,他才能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