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人性論》——四、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2020-09-05 霞光秋色

文/朱秋霞

四、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仰望蒼穹,亙古不變的只有日月星空,人們的心中不免會發出生命不常在的感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的過程不過是大自然的新舊更替而已!

在歷史的長河中,人的一生微小如塵埃。古往今來,無數人品味人生,大概都會產生這樣的困惑:人活著有什麼意義呢?人在這一生中,究竟怎樣度過才有價值呢?

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說:「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說:「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由我們暫時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後交給下一代的人們。」

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是靠社會價值來體現的。一個人對社會做出的貢獻越大他的價值就越大,他的人生就越有意義。因為人是社會的人,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生的社會價值是人生價值的最基本內容。


我國語言學家季羨林說:「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對於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的一生既無意義也無價值,他們從來也不考慮這樣的哲學問題,「夏蟲不足以語冰」,渾渾噩噩過一生。」

的確,現實中大部分人是沒有這種承前啟後的歷史責任感的,只有那些可以稱之為國家的脊梁的人,才在歷史長河中充當著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作用。

魯迅先生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在中國歷史上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們為國家命運和民族大義,奮不顧身,始終不渝。

東北抗聯將領楊靖宇在敵人的四面包圍中,彈盡糧絕,一位老鄉勸他投降,他說:「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說:「中華民族的脊梁不是靠大多數人支撐的,大多數人覺得不行了,隨波逐流了,少數這樣的英雄支撐了民族的脊梁,使我們沒有被黑暗吞沒,沒有沉淪,至今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英雄所帶來的震撼力,另所有中國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我們忘不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

我們忘不了,「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辛棄疾;「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我們忘不了,「我自橫刀向天笑」敢為天下先的譚嗣同。

我們忘不了,抗日將領張自忠發出的誓言:「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了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之民族,絕不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

我們忘不了,方志敏在獄中用敵人勸降的筆寫下的:「我相信,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

可愛的中國,可愛的中國啊!她是我們共同的祖國母親!

我們忘不了那一串串閃耀著光輝的英烈的名字:李大釗、瞿秋白、聞一多、吉鴻昌、趙尚志、趙一曼、左權,等等等等,正是許許多多這樣的中國人,支撐起了一個國家的脊梁,我們的國家就是因為有許多這樣的人前赴後繼,才能夠經久不衰,始終保持強勁的生命力!

我們為此感動得熱淚盈眶,為身為中國人而自豪!

在建國後的各條戰線上也湧現了無數為國為民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物,比如鄧稼先、錢三強、錢學森、朱光亞等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國力學之父錢偉長、雷射陀螺專家高伯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公僕焦裕祿、孔繁森,等等,他們的歷史功績和奉獻吃苦精神將永載史冊!

我們深深知道,如果沒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帶領全國人民艱苦奮鬥,如果沒有新中國奠定的堅實的政治基礎,今天的一切都無從談起!

春秋時期,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其核心思想是養德修身。據《禮記.大學》記載:「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據《孟子》記載:「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西漢時期,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就成為了社會主流,一脈相承的核心理念就是公平正義、責任和擔當。歷代讀書人都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聯繫在一起,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食糧,比如,宋代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等,儒家思想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光輝傳統和優秀品質,使如今的中國在世界上展現出大氣、不霸道、能擔當的大國形象。

中國人自古就有不屈的氣節,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蘇武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歷盡艱辛,持節不屈。公元前81年,白髮蒼蒼的蘇武手持光禿禿的漢節回到了長安,夕陽把他孤獨的身影拖得悠長悠長,長安民眾夾道相迎,這一場景被永遠定格在歷史的記憶裡了。

回望歷史,我們的國家湧現了無數道德楷模、民族精英,為後人樹立了做人做事的標杆,有一心愛國的屈原、精忠報國的嶽飛、恪盡職守的司馬遷、顧全大局的藺相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為國為民日夜操勞的周恩來,等等,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人生的價值在於為國家民族、為社會他人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積澱了特有的文化內涵,滋養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堯舜郅治到漢唐盛世,從秦皇漢武到成吉思汗,泱泱中華,英雄人才輩出,我們品味著唐詩宋詞帶來的精神愉悅,欣賞著絢麗多彩的書畫藝術,感受著中華文化的無限魅力,更加讓我們充滿自信和驕傲,更加發自內心的愛我們的祖國!

歷史進入了新時代,時代賦予了我們新的任務,每一個人都應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我們的人性理論研究者生於斯長於斯,古老的土地養育了他,千年的文化滋養了他。如果說,為什麼他能研究出人性理論來呢?可以這樣回答:因為他是中國人,是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偉大的時代造就了這個結果。

歷史發展到今天,改革開放帶來了好時機,到了該爆發的時刻了,人性理論順應而出,是時代的發展和歷史推進的結果,當然也和研究者個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研究人性理論的初衷,就是為了服務於社會,讓人們了解人性的本質,認識到創造有利於人性平衡表達的社會環境的重要性,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做出一份貢獻。

任何意義重大的研究成果,都是歷盡艱難曲折才獲得的。如此重要的哲學課題,它的研究者是誰呢?他為什麼要研究這樣一個難題呢?


相關焦點

  • 《科學的人性論》——四、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文/朱秋霞四、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仰望蒼穹,亙古不變的只有日月星空,人們的心中不免會發出生命不常在的感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的過程不過是大自然的新舊更替而已!在歷史的長河中,人的一生微小如塵埃。古往今來,無數人品味人生,大概都會產生這樣的困惑:人活著有什麼意義呢?人在這一生中,究竟怎樣度過才有價值呢?
  •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就是為人民服務
    我們提倡和宣傳的是,以唯物主義的思想,思考人生,並且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去實現人生更大的價值和意義。因為,唯物論是以辯證的眼光看待世界。這並不是不可以談,而是因為我們知道了人性的脆弱,知道任何事情難以達到客觀的意願,只能報以溫柔和善良的問候。這就是一種客觀的、實在的感情唯物化的表現。
  •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探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涉及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對倫理道德現實的理論與實踐,涉及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對倫理道德問題的深邃思考和智慧達觀。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不執著於探索世界萬物的起源,不偏執於外在物質條件的滿足,不過分尋求人們自身的享樂,而是以獨特的精神、價值和氣象,探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探索倫理規則和個體美德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概而言之,可以將其發展歸納為五個主要問題。一是義利之辯。
  •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當我們認清生命的本質意義以後,就不會被生活所表現出的不同形式所迷惑而進入人生的誤區了。比如貧富、貴賤等都是生活形式上的差別,而生命的本質沒有什麼不同。當我們認清生命的人生意義以後,就不會受社會的誘惑和刺激而迷失自我了。比如毀譽只是社會的評價,並不是衡量自我價值的唯一標準。
  • 坤鵬論:人生沒有意義
    ,坤鵬論認為,有句話值得我們當成人生座右銘——地球離了誰都轉。,回到人生本身,去思考最真實的人生的意義。,如果以現象學的回到事物本身看待第二種視角,它不過是對人生沒有意義這個答案的無奈之舉——及時行樂。
  • 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今天是《善知識》陪你的717天有人問師父:季羨林老先生說:人生一沒有意義,二沒有任何價值。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話?
  • 科學的人性論——給人性一個科學的定義(一)
    文/朱秋霞二、給人性一個科學的定義(一)說起人性,每個人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呢?幾千年來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古人習慣用寓言故事告誡人們,人有善惡之分,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惡。惡人本性難改,行善要分善惡。
  • 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因為,許多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因為缺乏明確的價值觀,才導致了今日社會的混亂。我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目的在哪裡?對於這個人生最基本的問題,我們必須從正面回答。我的答案是:提升心性,磨練靈魂。人生在世,為欲所迷,為欲所困,可以說是我們人這種動物的本性。
  • 對人生價值與生命意義的追問
    所以,人生價值與社會承認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時社會承認甚至成了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乃至取代了人生價值。然而實際上這兩者之間的關係要複雜得多,社會承認與人生價值錯位的情況是經常存在的。解讀常弼宇的《搬家》(《青年文學》第2期),戲眼在於正義的「騙術」。葉黎新這個人物之所以有新意,就在於他並沒有在原則政策的束縛下一籌莫展,也沒有因行權宜之計而背棄正義與良心。
  • 學林|季羨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在漫長的歲月裡,季先生用自己的雙眼見證了戰火紛飛與和平發展時代不同的人性特徵,一邊進行學術研究一邊思考人生的真諦。
  • 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 淺談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為了展示生命生存的意義和價值而活著,為了享受活著的快樂和幸福。為誰活著?為祖國活著,為祖國的安危和富強活著;為人民活著,為維護人民的利益活著;為生我養我者活著,我生我養者活著;為更好地修養和打造自我而活著,也為享受大自然,為享受天倫之樂,為享受快樂、健康和幸福而活著,為貢獻自我享受自我而活著。這就是有意義的活著,非此而不彼。
  • 從失聯女大學生事件中,追問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這一樁樁,一件件,暴露出來的終究還是人性的黑暗面。因為很多人仍然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迷失了人生的方向,陷入了惡念的深淵。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人情味變得淡漠了,熱衷投機、迷戀成功的人不在少數。上網一搜,最受人們歡迎的課程大多都是關於怎麼迅速成功、如何快速掙錢之類的。有時候,也挺奇妙的。你越想得到什麼,就越得不到什麼。最近在讀稻盛和夫先生的著作《活法》,感觸頗深。
  • 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獻給正在迷茫失落的你!
    也許你在這個時候不禁會感嘆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價值又在哪裡?講到人生的意義,我想先從自己的感悟心得談起,僅供參考:暫且說每一個通曉人生意義的人都是生活中的覺者。每個覺者都有自己心中的道:參破紅塵是道,通曉天命是道,心境開明是道,得道的路徑雖各有不同,但是萬法歸宗,每個人都在參悟中找到宇宙的客觀規律,在思考中找到人生的意義。覺者每一個決定都是之前已經預演好的規劃,未來的每一步也都在現在的規劃和預演之中。所以過程中的得與失都早已權衡在握,不悲不喜。
  • 聊聊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或許你和我一樣,過著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生活。日復一日的工作磨損去你的健康和激情,使你越來越像一個喪失了靈魂的行屍走肉。每當夜深人靜,夢中醒來,你是否也和我一樣,驀然心驚?每當此時,白日間那顆碌碌逐利之心歇了,而一個疑問不禁浮現: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 從電視劇《中國式離婚》,說一說工作對於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最近閒來無事,又看了一遍陳道明老師和蔣雯麗主演的《中國式離婚》,感慨頗多。該劇改編自王海鴒的小說,具體的內容我就不在這裡細談了,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看一看,今天我們主要從其中的幾個方面,來討論一下工作對於一個人的價值和意義。
  • 季羨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當我還是一個青年大學生的時候,報刊上曾颳起一陣討論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微風,文章寫了一些,議論也發表了一通。我看過一些文章,但自己並沒有參加進去。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認為這種討論本身就無意義,無價值,不如實實在在地幹幾件事好。
  • 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
    一個人如果活著而沒有目的,一定會非常空虛,覺得生命沒有價值,像行屍走肉一般,那又何必活受罪?不僅生存本身變成多餘的,而且也白白浪費世界許多的資源。但是生命一定有它的原因,也一定代表某些意義。它的目的是什麼?最後會到哪兒去?又會成為什麼呢?
  • 論人的價值在於哪裡
    從出生論,人性本善,是單純,那是無是非觀和善惡觀,如同白紙一般。而人性本惡,是類似精神層次上的一種取捨,在於人本能的索取需求。善惡本質如同陰陽兩面,與世間一切的相對是一致。善,就是秉持道德與法治,這便是好的一面。惡,就是邪惡與毀滅,這便是壞的一面。人通過學習教育,漸明事理,是非黑白辨別分明,最終形成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 季羨林丨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季羨林-當我還是一個青年大學生的時候,報刊上曾颳起一陣討論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微風,文章寫了一些,議論也發表了一通。這對了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會有一些好處的。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他們也從來不考慮這樣的哲學問題。走運時,手裡攥滿了鈔票,白天兩頓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點小權術,耍一點小聰明,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渾渾噩噩,等到鑽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活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