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秋霞
四、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仰望蒼穹,亙古不變的只有日月星空,人們的心中不免會發出生命不常在的感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的過程不過是大自然的新舊更替而已!
在歷史的長河中,人的一生微小如塵埃。古往今來,無數人品味人生,大概都會產生這樣的困惑:人活著有什麼意義呢?人在這一生中,究竟怎樣度過才有價值呢?
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說:「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說:「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由我們暫時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後交給下一代的人們。」
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是靠社會價值來體現的。一個人對社會做出的貢獻越大他的價值就越大,他的人生就越有意義。因為人是社會的人,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生的社會價值是人生價值的最基本內容。
我國語言學家季羨林說:「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對於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的一生既無意義也無價值,他們從來也不考慮這樣的哲學問題,「夏蟲不足以語冰」,渾渾噩噩過一生。」
的確,現實中大部分人是沒有這種承前啟後的歷史責任感的,只有那些可以稱之為國家的脊梁的人,才在歷史長河中充當著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作用。
魯迅先生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在中國歷史上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們為國家命運和民族大義,奮不顧身,始終不渝。
東北抗聯將領楊靖宇在敵人的四面包圍中,彈盡糧絕,一位老鄉勸他投降,他說:「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說:「中華民族的脊梁不是靠大多數人支撐的,大多數人覺得不行了,隨波逐流了,少數這樣的英雄支撐了民族的脊梁,使我們沒有被黑暗吞沒,沒有沉淪,至今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英雄所帶來的震撼力,另所有中國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我們忘不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
我們忘不了,「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辛棄疾;「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我們忘不了,「我自橫刀向天笑」敢為天下先的譚嗣同。
我們忘不了,抗日將領張自忠發出的誓言:「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了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之民族,絕不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
我們忘不了,方志敏在獄中用敵人勸降的筆寫下的:「我相信,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
可愛的中國,可愛的中國啊!她是我們共同的祖國母親!
我們忘不了那一串串閃耀著光輝的英烈的名字:李大釗、瞿秋白、聞一多、吉鴻昌、趙尚志、趙一曼、左權,等等等等,正是許許多多這樣的中國人,支撐起了一個國家的脊梁,我們的國家就是因為有許多這樣的人前赴後繼,才能夠經久不衰,始終保持強勁的生命力!
我們為此感動得熱淚盈眶,為身為中國人而自豪!
在建國後的各條戰線上也湧現了無數為國為民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物,比如鄧稼先、錢三強、錢學森、朱光亞等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國力學之父錢偉長、雷射陀螺專家高伯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公僕焦裕祿、孔繁森,等等,他們的歷史功績和奉獻吃苦精神將永載史冊!
我們深深知道,如果沒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帶領全國人民艱苦奮鬥,如果沒有新中國奠定的堅實的政治基礎,今天的一切都無從談起!
春秋時期,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其核心思想是養德修身。據《禮記.大學》記載:「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據《孟子》記載:「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西漢時期,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就成為了社會主流,一脈相承的核心理念就是公平正義、責任和擔當。歷代讀書人都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聯繫在一起,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食糧,比如,宋代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等,儒家思想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光輝傳統和優秀品質,使如今的中國在世界上展現出大氣、不霸道、能擔當的大國形象。
中國人自古就有不屈的氣節,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蘇武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歷盡艱辛,持節不屈。公元前81年,白髮蒼蒼的蘇武手持光禿禿的漢節回到了長安,夕陽把他孤獨的身影拖得悠長悠長,長安民眾夾道相迎,這一場景被永遠定格在歷史的記憶裡了。
回望歷史,我們的國家湧現了無數道德楷模、民族精英,為後人樹立了做人做事的標杆,有一心愛國的屈原、精忠報國的嶽飛、恪盡職守的司馬遷、顧全大局的藺相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為國為民日夜操勞的周恩來,等等,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人生的價值在於為國家民族、為社會他人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積澱了特有的文化內涵,滋養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堯舜郅治到漢唐盛世,從秦皇漢武到成吉思汗,泱泱中華,英雄人才輩出,我們品味著唐詩宋詞帶來的精神愉悅,欣賞著絢麗多彩的書畫藝術,感受著中華文化的無限魅力,更加讓我們充滿自信和驕傲,更加發自內心的愛我們的祖國!
歷史進入了新時代,時代賦予了我們新的任務,每一個人都應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我們的人性理論研究者生於斯長於斯,古老的土地養育了他,千年的文化滋養了他。如果說,為什麼他能研究出人性理論來呢?可以這樣回答:因為他是中國人,是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偉大的時代造就了這個結果。
歷史發展到今天,改革開放帶來了好時機,到了該爆發的時刻了,人性理論順應而出,是時代的發展和歷史推進的結果,當然也和研究者個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研究人性理論的初衷,就是為了服務於社會,讓人們了解人性的本質,認識到創造有利於人性平衡表達的社會環境的重要性,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做出一份貢獻。
任何意義重大的研究成果,都是歷盡艱難曲折才獲得的。如此重要的哲學課題,它的研究者是誰呢?他為什麼要研究這樣一個難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