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嶽老師:低欲望會產生嚴重的負面效應

2020-11-05 心靈之音的空間

文/康衛軍

一打開連嶽老師的文章,就看到一個名詞叫「低欲望」。相對於欲壑難平,顯然低欲望也會產生嚴重的負面效應。

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低欲望,那逐漸走向赤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家庭成員如果個個都是低欲望,那這個家庭最終走向沒落,也無可厚非;一個國家如果有一部分人處於低欲望狀態,那這個國家會逐步失去競爭力和創造力,最終淪為二流三流國家,也會成為必然。


欲望是一個奇怪的詞彙,放在不同的地方,會產生不同的後果。人有求知的欲望、有探索的欲望、有愛慕異性的欲望,有展現自我的欲望,有求生的欲望,有佔有的欲望,有奉獻的欲望,當然也有創造和破壞的欲望。

社會發展到今天,為何越來越文明、越來越現代,越來越富有,越來越日新月異?一個主要原因是,人類有求知的欲望,有創造的欲望和奉獻的欲望。所以社會為每一個人提供了寬鬆的發展環境,滿足了那些通過辛勤努力改變生活的人。我們的生活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好。

這裡有一個「度」的把握。如果是為了集體、為了國家、為了整個人類,通過欲望的驅動改變了一些事情的走向,促進社會的發展,那就應該提倡和鼓勵。可如果滿足了基本生存,躍過成本線,依然把追求物質享受當成唯一的目的。不擇手段,滿足自己的私慾,那就是貪婪。


可一直處於」低欲望「狀態,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既不付出改變自己的現狀,也不願意思考,從精神上追問生命的意義和活著的價值。讓自己過上死水微瀾的生活。這種消極思想和生活狀態,不但讓生命的存在毫無意義,也會像瘟疫一樣傳染給其他人。

按理說,任何法定年齡的成年人,都有享受愛的權利。這種一開始帶著對愛情美好憧憬,投入一段感情,在交往的過程中,兩情相悅產生化學反應,把身體交給對方,水乳交融把好事做成。這種以愛情為基礎,水到渠成的愛,讓一段感情持久彌新。

但還有人以戀愛為幌子,欺騙對方的感情,頻繁和不同女性交往,以此滿足自己的性需求。身體帶來的愉悅感和滿足感極其有限,過後是無盡的空虛。然後繼續放大欲望,和更多的女性交往。最後,導致的結果,感受不到任何美好的東西,整個人逐漸變得麻木、空洞和頹廢。


宗薩說:「欲望不是我們的敵人,虛偽才是。」因為欲望預示著生命、預示著創造和希望。沒有欲望的激發和奔湧,但丁寫不出《神曲》;沒有對美好事物的想像和憧憬,列夫託爾斯泰寫不出《安娜·卡列寧娜》,如果沒有愛情的衝動和和激情的迸發,就不會產生拜倫、雪萊和濟慈這樣影響世界的大詩人。所以欲望是創造的源泉。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現在低欲望的窮人越來越多了?根本原因是什麼?
    生活中低欲望的窮人正是如此。低欲望,是因為個體的自我防衛傾向過於強烈。他們不敢有欲望,因為有欲望就意味著有一半的可能性他們無法滿足欲望,與其受煎熬,還不如安於現狀。他們放棄對自己乃至整個家庭負責,並不斷地用消極負面的思想麻痺自己,這種人的控制點位於個人外部,是外部控制的,稱為外控者。內控和外控各有其優劣——內控者高欲望,外控者低欲望。
  • 低欲望現象下的思考
    有人說:低欲望一族,是某些人自我內心當中惰性的變相性體現。也有人說:低欲望一族,是某些人自身懼怕壓力的另類性折射。而韓志成與李倩婷的故事,也讓濟世我對低欲望現象這個話題由此產生了不小的興趣。同時內心當中也由此產生了些許的疑問:低欲望現象究竟緣何產生?它的產生究竟是某種程度上的偶然,還是一定程度上的必然?而在低欲望現象產生的背後,到底又折射出了當下某些人怎樣的深層心理呢?
  • 低欲望社會下的生活是一種可怕的怪圈
    02 低欲望是一種富貴病在《圓桌派》裡陳志武教授曾談過關於「低欲望社會」這個話題,他認為「低欲望」實際上是當下社會的一種富貴病。曾經的祖輩們想像的有錢到極致無非就是天天都有飽飯吃,有新衣穿。真的,不是低欲望,而是欲望在別處,我們都習慣了過安逸的生活。
  • 低欲望,比貧窮更可怕的陷阱
    比起高欲望,低欲望才是最可怕的陷阱。 唯一目的就是,絕對不能讓人們長期持續「低欲望」。 因為比起高欲望,低欲望才是最可怕的陷阱。 高欲望確實會帶來一些麻煩,但絕不至於傷筋動骨;而低欲望,會帶來一系列的惡性循環
  • 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原來是安慰劑效應在作怪,有心的家長可這樣做
    3、孩子偏科時,從心理層面上會產生畏難情緒,並不斷放大這種感受。一些孩子出現偏科現象時,往往會對所偏的學科產生心理畏難情緒,他們要麼說這門課很難,要麼會找理由說老師教得不夠好,甚至還有的孩子竟然說這門課老師對自己特別不好,因此才會不喜歡這門課。
  • 皮.格馬利翁效應效應——讚美與期待
    不久後,他的臣民發現這位國王竟然愛上了這座雕像,整天茶不思進取的看著他精心雕琢的美女像,還整天喃喃自語的禱告、讚美和期望雕像能復活,神就聽到了這位國王期望和讚美,於是就讓這座雕像擁有了生命,變成了一個人,成國王夢寐以求的伴侶,後來就把這位皮.格馬利翁對雕像的期望和讚美,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
  • 連嶽公號:要感恩父母嗎?讀後感
    早上看連嶽的公號,今天是一篇問答。來信者說自己反感感恩父母那套,覺得對父母不需要感恩。首先,自己的出生是被動的。其次,如果沒有出生,就不用苦讀多年,不用參與競爭,不用面對壓力。小時候,考試沒考好會被罵,做錯事會被打。父母生自己時40來歲,屬於養兒防老,他們生養自己很累, 自己活得也累。
  • 在「低欲望」的表象之下,日本社會的創造力正在集聚
    這之所以是一個嚴重問題,是因為作為個人而言,「不增長也壞不到哪裡,粗茶淡飯的生活便可心滿意足」的心態或許並不壞,但對國家而言,稅收就會萎縮,持續下去的話,不僅很多公共服務難以維持,還會面臨國債不履行、惡性通脹的風險。因此,他的問題意識是有指向性的,那就是:面對這樣一種社會現狀,怎樣實現經濟的增長?
  • 踢貓效應,壞情緒的連鎖反應
    ,而產生的連鎖反應。「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
  • 霍桑效應:內心難受別憋著,合理的發洩出來
    之後人們把這一現象稱為霍桑效應。霍桑效應又稱為宣洩效應,在工作中或學習中產生的各種壓力,要懂得減壓,壓力是種正常的現象,每個人都會經歷,當內心感到壓力過大時,要學會宣洩出來,使心理得到平衡。當你想要盡情發洩時就聽搖滾風格歌曲,想要理清思路時就聽柔和古典風格的音樂,不同的音樂旋律會給你帶來不一樣內在的感受。或是約上好朋友在家或KTV大聲的K歌,忘卻煩惱。二、傾訴療法傾訴療法是找一個了解自己且有智慧的人把內心壓抑著的想法說出來。哪裡有支持網的,在哪能夠得到幫助你就傾訴出來,如果沒有找到支持網,那你應該多結交些有益的朋友。
  • 越是厲害的人,越會利用「投射效應」
    簡單來說,自我投射就是把自己的個性、好惡、欲望、想法,情緒這些心理特點,像投影儀一樣,不自覺的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有同樣的感受和認知。「投射效應」很多時候我們的感受和看法,很可能與事實偏離,但因為投射效應,我們被蒙在了鼓裡。
  • 心理學:男人會不會和你產生關係,取決於「期望效應」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明白一點,男人會不會和你發展關係,其實是由多重因素所決定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提出了「期望效應」,又稱為期望定律,當我們懷著對某件事物非常強烈期望的時候,我們所期望的事情就會出現。所以這些女性會情不自禁地變得悲觀,她會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為自身,這種想法顯然是錯誤的,也只會讓你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矛盾的問題中。其實男人會不會和你發展關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本身的「期望效應」。
  • 蝴蝶效應裡面的成功學
    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動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產生微弱的氣流,而微弱的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一個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04最近因為工作崗位調動收入低了幾千塊錢。再加上投資不利,我花錢也變得謹慎了起來。以前如果想回家,我會任性地開車回家。這樣可以非常方便,想停就停,想走就走,時間安排非常自由。或者花多一點錢跟人家拼車,也會比較舒服。再不濟,坐火車也會買個硬臥。但是這次回家,為了省幾十塊錢,我買了硬座車。
  • 為什麼負面消極的事件會銘記在心?
    遇到突然事件時,人體會產生應激激素刺激人體應激反應系統。尤其是負面的記憶,想像一下,當你正平靜地坐著,突然想起你曾經一次失敗的演講,你平靜的內心將變得心煩意亂。  此時,你會感到手心出汗,心跳加速,腹部隱隱有痙攣抽搐的感覺,然後你會對自己說:「這種糟糕的感覺又出現了!」
  • 吸引一個人的有效辦法:禁果效應
    其實,每個人都有想潘多拉一樣的無比強烈的好奇心,很多時候都會產生逆反心理。現實生活中就是如此,你越不想讓別人知道的事情,越會引來別人更大的關注與興趣,人們對未知充滿了好奇與窺探的欲望,而會千方百計地試圖知道。在心理學上,將這種心理稱之為「潘多拉效應」,或是「禁果效應」。
  • 負面新聞的過度消費,也許有一天會變成砍向我們自身的利刃
    在這裡我們要討論的是可能對社會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負面新聞,其最終會產生影響社會安定團結的負面效果,大量報導和消費這樣的負面新聞,會使民眾對某件事情失去信心,甚至是對社會失去信心,其危害不言而喻。當然,我們在生活中對負面新聞也不能談虎色變。適當的負面新聞報導對社會來說是有益的。因為從新聞本體出發,首先,我們要考慮到受眾的接受心理,不應該刻意迴避壞消息。
  • 6000億國家消費券與低欲望品牌崛起:疫情後的消費像極了1999年的日本
    在不會對財政產生過大壓力的預期下,建議投放的額度為2400-3600億元之間。 但消費券的提振作用和「乘數效應」幾何?特別是消費券發放下,哪些行業和公司短期受益彈性最大,且中長期也會乘勢崛起?是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問題。
  • 你陷入了低欲望人生嗎?
    最近「低欲望人生」一詞甚是流行指沒有欲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的生活狀態目前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表示日本已進入低欲望社會
  • 踢貓效應:管理好情緒,才能掌控生活
    踢貓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帶來負面效果,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發現,許多人在受到批評後不能冷靜下來想想為什麼會受到批評,而是心裡不舒服,總想找人發洩怨氣。本質是一種「不能接受批評,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錯誤的一種表現」,受到批評心情不好可以理解,但是批評後產生踢貓效應就應該認真反思。
  • 低欲望時代真的來了嗎?
    早就在網上聽說日本已經到了低欲望時代,一開始聽到這個新名詞,還覺得杞人憂天,紅塵之中,皆為利來,皆為利往,有利有欲,哪裡會低欲或者無欲?可隨著時間推移,忽然覺得一切似乎來的那麼理所當然!頭條了一下,所謂「低欲望社會」:是指在一個奮鬥不再能改變命的社會裡,奮鬥主力也就是年輕人群,開始對周圍的一切喪失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