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衛軍
一打開連嶽老師的文章,就看到一個名詞叫「低欲望」。相對於欲壑難平,顯然低欲望也會產生嚴重的負面效應。
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低欲望,那逐漸走向赤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家庭成員如果個個都是低欲望,那這個家庭最終走向沒落,也無可厚非;一個國家如果有一部分人處於低欲望狀態,那這個國家會逐步失去競爭力和創造力,最終淪為二流三流國家,也會成為必然。
欲望是一個奇怪的詞彙,放在不同的地方,會產生不同的後果。人有求知的欲望、有探索的欲望、有愛慕異性的欲望,有展現自我的欲望,有求生的欲望,有佔有的欲望,有奉獻的欲望,當然也有創造和破壞的欲望。
社會發展到今天,為何越來越文明、越來越現代,越來越富有,越來越日新月異?一個主要原因是,人類有求知的欲望,有創造的欲望和奉獻的欲望。所以社會為每一個人提供了寬鬆的發展環境,滿足了那些通過辛勤努力改變生活的人。我們的生活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好。
這裡有一個「度」的把握。如果是為了集體、為了國家、為了整個人類,通過欲望的驅動改變了一些事情的走向,促進社會的發展,那就應該提倡和鼓勵。可如果滿足了基本生存,躍過成本線,依然把追求物質享受當成唯一的目的。不擇手段,滿足自己的私慾,那就是貪婪。
可一直處於」低欲望「狀態,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既不付出改變自己的現狀,也不願意思考,從精神上追問生命的意義和活著的價值。讓自己過上死水微瀾的生活。這種消極思想和生活狀態,不但讓生命的存在毫無意義,也會像瘟疫一樣傳染給其他人。
按理說,任何法定年齡的成年人,都有享受愛的權利。這種一開始帶著對愛情美好憧憬,投入一段感情,在交往的過程中,兩情相悅產生化學反應,把身體交給對方,水乳交融把好事做成。這種以愛情為基礎,水到渠成的愛,讓一段感情持久彌新。
但還有人以戀愛為幌子,欺騙對方的感情,頻繁和不同女性交往,以此滿足自己的性需求。身體帶來的愉悅感和滿足感極其有限,過後是無盡的空虛。然後繼續放大欲望,和更多的女性交往。最後,導致的結果,感受不到任何美好的東西,整個人逐漸變得麻木、空洞和頹廢。
宗薩說:「欲望不是我們的敵人,虛偽才是。」因為欲望預示著生命、預示著創造和希望。沒有欲望的激發和奔湧,但丁寫不出《神曲》;沒有對美好事物的想像和憧憬,列夫託爾斯泰寫不出《安娜·卡列寧娜》,如果沒有愛情的衝動和和激情的迸發,就不會產生拜倫、雪萊和濟慈這樣影響世界的大詩人。所以欲望是創造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