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婦,也叫「未亡人」,她們突然失去了丈夫,變得無依無靠,這樣的女人容易吃虧和遭受世人議論,生活十分難過。常言道:「寡婦門前是非多。」對於丈夫已逝的女人,人們對她們的私生活特別關注,容易產生流言蜚語。
為什麼寡婦門前是非多?原因有3個,讓人很無奈。
在古代,封建禮教要求婦女遵守「從一而終」的婦道,即所謂的「烈女不嫁二夫」,即使沒有了丈夫,也不可以另嫁他人,只能自己孤獨生活。受這種觀念的影響,很多人對寡婦的私生活十分關注,總喜歡"湊熱鬧",看看寡婦沒了丈夫如何生存,將寡婦的私生活當成茶餘飯後的談資。
另外,一些人還秉持著「男尊女卑」的觀念,認為女人只能為男人而活,而寡婦也往往被認為是克夫的女人,遭受很多非議。其實,「克夫」根本就是莫須有的,人的命運都是掌握在自己手裡,不可能受到別人的影響。男人如果妻子早逝,沒有人會說他"克妻",這完全就是「男尊女卑」的觀念導致的。
寡婦如果與別的男人有所往來,即便是正常的交往,也會遭到非議或指責。特別是一些年輕的寡婦,她們的人生還很長,她們多數都會再找其他男人結婚,當她們和別的男人交往時,總會激發一些人的好奇心,造成流言四起。
也有一些女人為了孩子或其他原因,選擇了守寡,單親媽媽撫養著孩子,生活負擔重、壓力大,還承受著人們的議論紛紛,生活十分艱難。在這個社會,女人總是會承擔更多責任,失去了丈夫的寡婦,不但承擔著巨大的責任,還要一人扛下所有的流言蜚語。
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就是「弱肉強食」,人們也總是有恃強凌弱的心理,寡婦失去了丈夫,沒有男人可以為她們出頭,就變成了很多人眼中的弱勢群體,很容易受到別人的欺負。
從某種意義上說,寡婦確實是弱勢群體,她們失去了可以依靠的丈夫,自己又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不但要自謀生計,還要撫養孩子,同時還面對著別人的指指點點,無論是心理還是身體都承受著非常大的壓力。
這反映出了一些人奇怪的心理,他們不喜歡同情弱者,反而喜歡用欺負弱者來彰顯自己的強勢,認為弱者就應該受欺負。但是,當他們面對比自己厲害的強者時,立刻就會卑躬屈膝、百般討好,生怕別人欺負他。
有人認為,一個巴掌拍不響,寡婦被別人欺負,一定也有自己的原因。但是,有些事情並沒有什麼原因,有些人就是喜歡欺負比他弱小的人,沒有任何理由。
在一些人的觀念裡,沒有了老公的女人,為了生活肯定要依靠別的男人。所以,總有人去寡婦門前閒逛,找尋機會欺負她、佔便宜,這就造成了寡婦門前容易發生口舌之爭或糾紛,惹人猜疑,從而流言四起。
這些人之所以這麼做,完全是出於自己想佔便宜的心理,心裡存著不可告人的企圖。當他們的意願沒有達成或者被寡婦拒絕時,他們就會編造並傳播根本不存在的謠言,以此來報復寡婦。
這些人是最可惡的,他們為了自己的私慾,不惜傷害本就因為失去丈夫,而十分痛苦和艱難的寡婦,使她們的生活雪上加霜。
雖然「寡婦門前是非多」,但是隨著女性地位的不斷提高,寡婦已今非昔比,她們有權去追尋自己的幸福,也可以盡情尋找感情的歸宿,真正可以挺直腰板走路,不再受任何人的欺負,成為一個獨立而自強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