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越難沉下心來做一件事情。前幾天和朋友在聊天,他說最近自己的團隊招了一個新人,學歷,才能,待人接物都挺好的,唯一有一點不足,就是很難沉下心來做一件事情。叫他去完成一份PPT製作,他一會刷刷知乎,一會刷刷朋友圈,幾乎難以靜下心來。
我朋友以為這是他緩解壓力的一種方法,心想做出來的PPT好點,優雅點也就算了,結果當我朋友看到他的作品時,直罵他做的是什麼鬼。
小時候,由於對什麼事情都很懵懂,想要了解它們,必須沉下心來,仔仔細細地研究,不然就弄不出之所以然。而越長大,我們自以為對什麼事情都了解了,於是就三心二意,將注意力分散到四面大方,因而手頭上的事情做不好,想要做的事情,又做不成。落得個吃力不討好的結局。
走向平庸的第一步,就是自以為什麼事情都懂。正如富蘭克林曾經說過:平庸的人最大缺點是常常覺得自己比別人高明。這個世界分工極為精細,任何一個人,在這個社會的運轉過程,扮演的角色都不同,每個人都掌握著屬於他們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但就是有一些人,覺得什麼都會,樣樣都精通,自己給自己架上拒絕學習的枷鎖,自己給自己蒙上看見光明的眼罩。於是固步自封,閉門造車,遇到有人反駁他,立即開啟防護模式,把整個身體漲得像刺蝟一樣。
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全才,個體在社會潮流中,永遠都是一朵浪花,你不能單單靠你這朵浪花,就以為可以代表整個海洋。唯有承認自己非全能,才能具備遇到問題,多問為什麼,見到有趣的人,多嘗試與之交往的心態。
如果你覺得自己什麼都懂,因而放棄更新自己的話,很好,你已經朝平庸,邁進了一大步。
走向平庸的第二步,三心二意。現在好好想想,你多久沒有專注地做一件事情了。哪怕是認認真真地刷一次牙?期末備考的時候,你坐在教室裡,看似一股腦扎進題目裡,其實心裏面,早將寒假的旅行計劃規劃了一遍,又一遍;撰寫年終總結時,你端坐在電腦前,看似盯著word文檔在構思。其實這裡回回微信,那邊刷刷微博,好不忙碌;很顯然,期末考試出來,你並沒有拿到獎學金,沒有沉下心來寫成的年終總結,也爛得像屎一樣。
你什麼都想得到,結果什麼都得不到。
朱光潛先生有一個人生信念,是我十分佩服,並想貫徹到底的。凡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推諉給別人。凡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推延到將來。凡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等待想像中更好的境地。其實這段文字,可以總結成六個字:此身、此時、此地。
處於自習室裡,你現在要做的,就是安分複習,其他的統統擱到一邊。身在辦公室裡,你現在要做的,就是安心撰寫年終總結,其他的,等搞定再說。唯有不貪心,沉下心,才能真正做好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