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一般情況下,尤其在孩子們都還不算太差的情況下,老人反而就有些矯情。一方面作為一家之長,他希望保有自己的威嚴,一方面,又渴望得到重視。
人無完人,更何況一個老人。
做子女的,如果遇事能做到反省自己,也能體諒父母,也許彼此隔閡就會減少。
老人平時說話不太會顧及孩子的尊嚴,因為在他眼裡,孩子永遠都是孩子,不需要「分」那麼清楚。
其實,人都是有自尊的,無論何時,它的不容挑戰,從來不會減小。
彼此尊重,也是各種關係最重要的一環。
01
楚老漢今年85歲,跟老伴養育了四個孩子,三個兒子一個女兒。
老伴四年前離世,老伴離世後,楚老漢就在三兒子家住。但是,他又在一年前被三兒子趕出家門,不得已去了女兒家。
但是,長期在女兒家住,他還不甘心。
女兒有一個兒子,還在上大學。老漢家幾代都是農民,女兒家也是。所以,養育兒子,照顧老人,還有自己家瑣事,令女兒疲憊不堪。
楚老漢一心想回家。那兒畢竟是他的故土,是他打拼一輩子的根據地,也是入土的唯一去處。
但是,想想大兒媳攆他時的情景,就忍不住老淚縱橫:「出去,別讓我看見你,趕緊走,看見你就煩。」
他顫巍巍地站在大門底下,不知何去何從。
他說,三兒媳也趕他:「你出去,這是俺的宅子,俺的院。」
楚老漢碰到一個對他噓寒問暖的外人,就會抹眼淚,說心裡難受。
大夏天還穿著羽絨服,有人問他冷不冷,他說冷,因為患了腦血栓和偏癱。
楚老漢說,現在三個兒子都蓋上了樓房,卻沒他容身之地,實在令他傷心。
女兒提起老父親,也失聲痛哭:「老爹養活了我們四個,我們四個卻養活不了他,我太虧欠他啊。」
當初老三家翻修房子,老漢就去了女兒家,後來,房子蓋好了,老漢卻被拒之門外,院子裡也沒留他的一間房。
這樣的說法卻不得老三的同意,他矢口否認。
老三說自己跟老爹性格不分上下,都很倔強。老三住的院子本來就是楚老漢自己的,老三結婚就把三兒媳接到這個院。
另外兩個兒子,都是另外蓋的房。
這三個兒子,老漢由於住宅的問題,跟老三走的最近,生活在一個屋簷下很長時間。
平時老漢生病住院,都是三兒子和女兒跑前跑後照顧,大兒子二兒子從來不見蹤影。
令老三想不通的是,翻蓋房子前,老爹對他大吼:「這房子是我的,你們都不能在這裡住。」
老三聽了,心裡就不舒服:「你生病都是我照顧,大事小事都是我,當初,你去姐姐家,還是我把你接回來在我家住了二十多天。你給老大老二蓋房,啥都有,到我這裡了,什麼都沒有,你說住你的房,還被你趕,又一抹嘴說,你給我滾出去」。
兩個倔強的人還時常鬥嘴,你傷我一句,我還你兩句,結怨就越來越深。
02
楚老漢不得不承認,他說過幾次趕三兒子走,但那就是嘴上說說,是氣話,哪有一次真讓他們走?
他們可真是讓我走啊。直接關到門外。
把老爹拒之門外,在村裡引起了不小的影響。老三氣不過,要求三哥弟坐到一起,重新商量老爹的養老問題。
不管怎樣,老三對老父親感情比兩個哥哥深。畢竟朝夕相處好幾年。他有心養老人老,但是只讓他一個人養,似乎有些說不過去。
楚老漢見三兒子想有所緩解,急忙說好話:「三兒,我知道都是你跟三媳照顧我,平時我說的話,你就別放在心上,你不也說氣話?」
老三聽了,雙手一抹,眼淚就下來了。
他後悔用那種口氣說那種傷人的話。
他更希望跟老爹不再拿話傷害彼此,自己也三十大多了,天天被老爹指責,大罵,他也壓抑的難受,又何況,這一壓抑就是好幾年。
情緒就像一個垛口,不堪負重時,一根稻草就能把它壓垮,崩潰。所以,口不擇言,的確是誰也控制不住啊。
把一大家子聚在一起,是迫不得已的事兒。把85歲的老爹扔在外面不管,更是說不過去的事兒。
但是,如果能把多年的積怨都傾訴出來,了心底的結怨,不比什麼都好?
一提過去,老大老二都是滿腔不平,兒子不平,兒媳婦更不平。
大兒媳情緒更是高漲。
事情又得回到楚老漢老伴還在的時候,大兒媳生孫女坐月子,讓老伴去照應一下,老伴卻不願意去。
「我是讓她來她都不來啊,生孩子這是大事吧?別說她不來,我找個外人都不會像她這樣吧?這麼多年,我跟老大沒照顧公公,也是我們的不對,但是今天也願意跟公公冰釋前嫌,畢竟都是過去的事兒了,不計較了。」老大媳婦這番話,讓楚老漢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除了老大媳婦,老大一提過去,也是忍不住用袖子擦眼淚。
這兩位老人,是給孩子們造了多少委屈啊。
老二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能把老三的地合到一起,再平均給他們兄弟倆分配。
為什麼這麼做呢?就是因為當初爹媽太偏心了。
老三自然不同意。
兩弟兄非但沒有談攏,為此事又吵了起來。
事情是這樣的,老大和老二結婚時,父母給他們都批了宅子,而自己結婚時,沒有批宅子,留了一處老院子給自己。
當初為了說明情況,老漢就找到老二,說將自己種的那塊好地分給老三,把不好的地分給老二。
當時老二也沒啥意見,今天,老二卻因為不想養楚老漢,把這事拿出來當作理由,老三認為,老二真不該這麼做。
老三說:「老爹大夏天的穿個羽絨服,在外面走,誰看了不說他?總之八十多歲了,像個熟透的瓜,還能在瓜秧上吊多久?
再說五個手指頭,肯定不一般長,你想讓他一碗水端平,他現在也做不到了啊。」
老二跟老大一樣,從來不管不問楚老漢,被三弟這麼一說,他也不好意思再爭下去,只好同意哥仨一起照顧老爹。
03
原以為萬事大吉,三兄弟贍養楚老漢的事情到此有個了斷。
老大媳婦突然變卦。
並且當場驅趕楚老漢。當時,群眾裡三層外三層,村支書也引來了。
老大媳婦在大門口喊著讓他趕緊走,越遠越好,別再煩他們一家。
她想起過去的事就控制不住,接受不了公婆。
她這一鬧,一家人只好再次聚集在一起,還「請」來了村支書。
楚老漢去老大家拿東西,就被大媳婦趕了出來。
「別來俺家了,出去。」老大媳婦毫不留情。
事情已經過去二十多年,如此記仇應該嗎?
老大媳婦不管那麼多,看到老漢就想起年輕那些事兒,她就來氣,就氣不過,恨不得把老漢趕到千裡之外,眼不見,心不煩。
當初婆婆不但不照應一下月子裡的她和孫女,還惡狠狠的留了一句狂言:「等俺們老了,不指望大兒子大兒媳養老。」
這話說的那麼底氣十足,今天你又找上門幹啥?
老漢低首無語。他還能說什麼呢?老伴的確說過這樣的話。
不僅如此,分地時,也沒立即給他,被二兒子和小兒子種著,後來又還給老大了,老大就晚種了那一畝二分地,老大媳婦也不放過這件事。
一面老大媳婦氣憤填膺,一面老大倚牆不語。支書看不過去,一巴掌拍到老大肩膀上:「你就看著你媳婦趕你老爹?」
木訥的老大,看一眼媳婦,看一眼村支書,依舊不吭聲。
村裡人也指指點點,說老大媳婦不應該這樣,老人還能活多久呢?都倒計時的人了,又一身病,即使麻煩兒子們,又能麻煩多少日子呢?
老大媳婦不管那一套,不同意就是不同意。
老大媳婦看村支書「蠱惑」老大,就對他們說:「他兒子不當家,我當家,天底下人都知道我當家,除了我,找誰都不管用。」然後一轉身,又對老漢說:「出去,出去。」
村支書看不過,說:「這麼多人看著你還這麼做,平時在家裡,你怎麼能好好對他?」
話音未落,老大媳婦就說:「一點都不假。」
楚老漢在凳子上坐著,還是村支書搬過來一條凳子,腿直哆嗦。身體殘,心也殘啊。
老大見這麼多人盯著,只好去勸媳婦,還沒說完一句,就被媳婦頂回來,再也不出聲了。
楚老漢的女兒也趕過來了。眼睜睜看著大嫂當著眾人的面羞辱一番,不禁傷心大哭。
最後,實在無法調解,老二老三放棄了老大對楚老漢的贍養。
楚老漢不想在老大家呆著,站起身往外走。
眾人都要離開之時,老大媳婦卻追著楚老漢,要求寫一個協議,寫明她一家不照顧楚老漢。
不管她照顧不照顧,沒人幫她起草這個協議。
老二老三看老大這個樣子,也明白了這樣對待老人有多殘忍。他們商量各自拿出幾分地算是給老大的補償,然後一致同意好好對待老人,消除他的後顧之憂。依然遭到老大拒絕。
女兒畢竟是女兒,如果一直住女兒家,三個兒子臉上也無光啊。
好說歹說,楚老漢的後繼生活總算有了一個交代:老二和老三及女兒共同照應老漢的晚年。
至於老大,什麼時候真正醒悟了,再談對待老人的問題。畢竟,他的孩子也已長大成人,作為下一代的老人,終有一天,會有所感悟。
關注我,關注我的分享,希望能帶給您不一樣的感悟。
您的故事,也可以私信分享給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