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同行是冤家」,俗話還說「夫妻上輩子是冤家」。如此說來,找一個同行做伴侶豈不是「冤冤相報」不能了了嗎?
文 | 素華
「同行最不宜結婚,因為彼此是行家,誰也哄不倒誰,丈夫不會莫測高深地崇拜太太,太太也不會盲目地崇拜丈夫,婚姻的基礎就不牢固。」作家錢鍾書在《圍城》裡寫的這段話,的確不無道理。英國心理學協會對於同行夫妻的一項研究,甚至得出了看起來「自相矛盾」的兩個結論:
「和伴侶工作相近,意味著工作話題更有可能『外溢』到家庭生活中,從而威脅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也有證據表明另一半是同行也是有益的,因為這會增進雙方對工作環境的相互了解,在有壓力的時候給予支持。」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兩種結論似乎各有道理……
夫妻是同行,處處都是雷
「要我說,千萬不要找同行結婚啊,不然會隔三岔五地吵架甚至人身攻擊。」顧玉婭和老公閆志強是大學同學,學的都是會計專業。大學畢業後,兩人做了一段時間的同行。「那幾年真是雞飛狗跳,幸好他後來跨界做其他行業了,不然,我們現在很可能不在一起了。」顧玉婭覺得「夫妻同行,處處都是雷」。
大四下學期,顧玉婭就與一家公司籤約做財務工作。男友閆志強是學生會幹部,品學兼優的他本來有機會進銀行,但他覺得4年專業不能浪費,堅持應聘到一家企業做財務,說要鍛鍊自己。兩人的工作單位都不錯,戀愛也談了好幾年了,上班不到兩個月,他們就領證了。
結婚第一年,小兩口就經常因為工作鬧矛盾。顧玉婭細緻謹慎,喜歡照章辦事,不太願意接受新事物和新的工作方式。閆志強恰好相反,他極富挑戰和創新意識,喜歡在工作上創新,還利用節假日做另一家小公司的兼職會計。這讓顧玉婭非常不能接受,總擔心老公會在工作上出差錯,財務工作就是小心駛得萬年船。
同在一個行業,但工作方式和理念完全不同,吵架在所難免。閆志強動不動就教育顧玉婭甚至鄙視她,說她註定就是小職員的命。她則覺得他遲早要出事兒。
最終,閆志強在工作上惹了個大麻煩。公司年度審計時,他對帳目進行了創新性的梳理和調整後,發現和之前的完全對不上了。如果重新做的話,至少要一個月。顧玉婭知道後主動幫忙,兩個人夜以繼日地加班加點,終於把帳目重新做好了。
「我幫了他大忙,他不但不感激,還一如既往地說我死板,只能一輩子做小會計。幸好一年後,他終於認識到自己不適合做這行,轉行做其他的去了。」顧玉婭說,有的夫妻同行是互相鼓勵和幫助或者暗地裡比賽,但她和丈夫是誰都不服誰,總想對對方的工作指手畫腳。
他們曾認真地討論過,如果兩個人只是同事,就會覺得對方的工作方式是OK的,不會越界指手畫腳。正因為是夫妻,才會忍不住打著「我這也是為你好」的旗幟幫倒忙。
很多人選擇另一半時,都常說決不找同行。其實,從經濟學角度講,這倒不失為一種理性選擇,因為俗話說「雞蛋不能放進同一個籃子裡」,夫妻同在一個行業,難免受行業影響大,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和同行做伴侶沒有任何神秘感,不容易產生崇拜感。51歲的孫聚德說,他博士畢業留校任教,40多歲就評上了教授職稱,同事和學生都非常崇拜他。但同為大學教授的妻子不以為然,因為她自己很成功,覺得孫聚德的成就一般般。「不過也好,老婆大人時刻提醒我就是個普通人,不管在外面多受尊敬,回到家照樣能放低姿態,做一個丈夫和父親該做的事。」好在孫聚德能逆向思維,沒把妻子的不在意放在心裡。
採訪中也有一少部分人表示,不想找同行結婚的主要原因,是自己非常了解本行業的一些負面特質和潛規則。所以寧願對方的工作比自己差甚至無業,也不想找同行結婚。
同行夫妻挺好的
在20世紀,同行夫妻是很多中國夫妻的基本模式。大家都在一個單位,知根知底。現在這種現象在某些行業也比較普遍,比如教師、醫生、公務員中就有很多同行是夫妻,商界也有很多是夫妻一起打拼,這些人在工作上相互幫助、相得益彰,生活中互相理解、相濡以沫。兩個人在同一行業,就會熟悉對方的工作甚至是思維模式,不至於因為處於不同行業而缺少共同語言。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很多同行夫妻都感嘆在同一個行業,讓他們擁有了更契合幸福的婚姻。陳曉旭大學畢業後,陸續在報紙、雜誌、網站做了十幾年記者。她的先生張國棟也是媒體人,是陳曉旭第一家工作單位的同事。
兩人曾一起共事6年之久。張國棟後來去了一家出版社,夫妻倆在各自的單位裡都做得很好,以差不多的速度晉升,彼此也給予了很多幫助,因此兩人被相識的人稱為媒體圈的「神鵰俠侶」。
前幾年新媒體興起,陳曉旭想辭職做個人公眾號,張國棟大力支持,還和她一起商量做什麼內容更好。辭職後,陳曉旭的事業很快就做起來了,但職業特點也決定她經常要熬夜加班,晚上不睡,早上不醒也成了常態。因為白天她要和廣告客戶約談、回復讀者的留言,即便不忙,陳曉旭白天也沒有創作靈感,要在晚上熬夜寫稿。和他們住在一起的婆婆有意見了,抱怨陳曉旭把好好的工作辭了,在家裡不做家務,還天天睡懶覺。
換成其他夫妻,另一半可能會因為不理解而站在父母一頭指責妻子。但張國棟沒有,他不僅經常陪陳曉旭一起熬夜,還給她出點子、校對文章,甚至積極當她公眾號的作者。張國棟還跟母親解釋陳曉旭的工作,讓老人多理解擔待。婆婆知道實情後,再也不讓陳曉旭做家務了,還每天變著花樣給她做好吃的。
有時候陳曉旭大半夜寫完文章,感覺有的地方還有點兒不順,或者為想不出好標題而發愁時,張國棟都會安慰鼓勵,或者幫忙出主意。
「多虧老公支持,我才能一直堅持下來。我現在的成就,有他一半的功勞。」陳曉旭的粉絲都知道她有個「賢內助」,大家都親切地叫張國棟「姐夫」,羨慕兩人是工作和生活中的神仙眷侶。
優勢互補,一起成長
同為教師的同行就更普遍了,這個行業接觸外界的機會少,大家一畢業就當老師,所以大多也都內部「消化」了。「語文老師找體育老師,音樂老師找生物老師,這樣的現象在我們學校很普遍,多好啊,這些教師夫妻都很幸福。」剛剛結婚的「90後」老師莊珉珉說,她上師範的第一天就想好了將來一定要找個同行結婚。如今理想實現,她覺得自己特別幸福。
同為醫生的夫妻也不少,這個職業工作時間長,又經常值夜班,以醫院為家,只有找同行才不會受埋怨。「其實我們上大學時,老師建議我們別找同行。最現實的一個問題是,到時生了孩子,兩個人都沒時間管。工作後我先後談了兩個女朋友,但是對方都因為我工作太忙提出了分手。」今年39歲的外科醫生全照力說,兩段愛情的失敗,讓他下定決心找同行。他和妻子在同一家醫院,是一對醫生夫妻介紹的。兩人談了半年後就結婚了。
「很多人都覺得醫生特好找對象,因為醫院女護士很多,而且醫生和護士結婚好像是最佳搭配。實際上,很多護士來醫院時剛20歲出頭,我們這些醫生畢業時就快30歲了。年齡差距大、學歷差距大不說,即使在同一個醫院,醫生和護士接觸時間也不多。」全照力說。他和妻子都是醫生,年紀相仿,也都有過和其他行業的人談戀愛失敗的經歷,所以惺惺相惜,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在很多人看來,空姐是很多人理想的結婚對象。空姐苗苗卻說:「我們這個行業就是表面風光,實際上特別辛苦。我每次飛國外航班,來回就是一周多,一般人還真受不了。社會上還有傳言說乘務員和機長關係混亂,所以,結婚還是找同行的好。」很多航空公司都對同行夫妻有「優待」,比如夫妻可以捆綁排班。苗苗的老公是機長,在公司裡他倆名字基本上綁在一塊兒,排班都在一起,一起出國一周,一起回家休息一周,他們都覺得這樣特別好。
夫妻是同行,更容易在事業上相互支持。比如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人都是建築師,生活中也是無話不談的知己。夫妻倆留學期間,林徽因有時繪圖作業畫到一半就跑出去玩兒了,梁思成也不責怪,而是坐下來幫妻子完成作業。當然梁思成忙不過來時,林徽因也會幫忙。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諾貝爾獎共908次授予個人,其中夫妻攜手摘得諾貝爾獎桂冠的就有5對:居裡夫婦以及他們的女兒女婿,這兩對都是同行夫妻中的幸福楷模。 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有3位,其中兩位就是挪威科學家莫索爾夫婦。當夫妻雙雙獲此殊榮時,無數網友紛紛留言稱:「世上最浪漫的事,是和你一起拿諾獎。」
如此看來,同行夫妻如果能互相幫襯、共同成長、優勢互補,彼此的事業更容易齊頭並進,雙雙達到巔峰。
一路同心,才是幸福婚姻的根本
找同行結婚,有人認為是給自己挖坑,有人卻覺得是撿到寶。同行婚姻究竟好不好?其實在本質上和是否同行沒有多大關係。
夫妻是同行,有很多優勢。因為工作相同,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平時在生活中,兩個人除了家務、育兒外,還能談很多工作上的事兒,一方有需要或困難時,另一方不僅能理解還能實打實地幫上忙。
因為是同行,夫妻更容易成為知己,共同分擔工作中的困惑,一起分析工作中的瓶頸,任何因為工作引起的煩惱或喜悅,都有一個人與你分擔。這樣的婚姻,想不幸福都難。所謂「夫妻同心,其利斷金」,有伴侶的理解和幫忙,工作中更容易事半功倍。
同行夫妻的弊端也顯而易見。比如有的夫妻在探討某個工作問題時,動不動就上綱上線,覺得自己比對方更內行,好為人師顯然是婚姻生活的大忌。當兩個人因工作產生巨大分歧時,也極容易話不投機半句多,牽一髮動全身,把工作上的情緒和不滿帶到家裡,夫妻當然會吵架。
一些人在工作上很強勢,不肯認輸,這樣的人一旦和伴侶探討到工作上的問題,會立刻失去了妻子原本的溫柔、丈夫原本的包容。如果恰好在單位受了氣,則更容易遷怒伴侶,因為他想當然地認為對方是同行,理應無條件理解和支持自己。
同行夫妻容易相互理解,在對方有需要時,及時有效地提供業內信息和精神支持。但正因為同處一個行業,彼此沒有行業秘密和新鮮感,更容易導致沒有共同語言。因為一方還沒開口,對方可能就會讓他「閉嘴」。
在家庭社交方面,同行夫妻的社交「性價比」較高,因為夫妻任何一方認識的業內資源,都會理所當然地優先介紹給自己的伴侶。但有時候,客戶或合作方會對夫妻同行有一些顧慮,擔心和其中一方接觸的信息,對方會毫無保留地告訴伴侶。
在家庭事務方面,同行夫妻在忙碌的時候能夠相互理解,不會怪對方只顧工作,不管家庭。但如果雙方都很忙,家庭這個大後方就容易陷入沒人管的狀態,這時如果雙方都推卸責任,都指著對方多分擔的話,婚姻當然也容易出問題。
說到底,同行夫妻只代表在工作上,兩個人有同樣性質的工作內容而已,如果彼此都能珍惜這樣的「緣分」,利用它的優點,克服其缺點,兩個人就會彼此熟悉對方的工作,更懂得如何鼓勵、開導和幫助對方,從而讓婚姻之路越走越順。
夫妻是同行,有喜也有憂。國外有研究表明:夫妻同行會威脅到兩人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但同處一個行業,也能更好地增進雙方對工作環境的相互了解,在任何一方有壓力的時候,對方都能迅速有效地給予支持。
其實,真正愛一個人,我們就無法設限,年齡、地域、身高乃至職業,都不是婚姻幸福與否的前提。所以,與其糾結於找同行結婚能否幸福,還不如做到在對方需要時給予足夠的支持,無論彼此從事的行業是否相同,其實都有必要在工作和家庭之間,設定一個必要的界限,認清婚姻的本質是愛和交流、理解和包容。
無論夫妻是否同行,所有幸福夫妻的秘訣,都是兩個人在相處過程中,及時溝通,懂得接納並努力為家庭和睦和幸福去努力:工作上兢兢業業,生活中互相包容和扶持。當兩個人的感情變得堅不可摧時,是不是同行,又有什麼要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