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裡的橋段總是這樣,婆婆拉著剛進門的媳婦的手說:「我沒有女兒,從今天開始你就是我的女兒了。」然後媳婦眼眶含淚,感動又深情的喊「媽---」。
從前每每看到這樣的情節我也是感動的,內心裡對這樣的婆婆百般憧憬,並且常常對街坊四鄰閒話時那些被議論的媳婦們嗤之以鼻。
後來,我嫁了人,也曾拉著婆婆的手,真摯的喊著媽。想著老公給我講婆婆年輕時的不易,還暗暗告訴自己要像對待自己媽媽那樣對待她。
時間久了才明白那句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電視裡的橋段看看就好,信了你就傻了。
婆婆永遠不是自己媽,如果真的用對待媽媽的方式對待婆婆,保準你家裡雞飛狗跳,不得安寧。
我是什麼時候開始覺得這真的不是自己媽的呢?想想應該是剛剛生女兒的時候,因為女兒出生前並沒有和婆婆一起生活過,雖然逢年過節會在一起過,但三兩日而已,都客套著就過去了。
直到女兒出生,我在為手術膠布過敏的生不如死婆婆冷眼旁觀的時候,在我還沒出月子就得為女兒洗尿布婆婆說她噁心洗不來的時候,在老公熬夜熬得出鼻血卻依然得為我張羅做飯婆婆說她不會做的時候,我就知道了,這怎麼可能會是我媽呢?
婆婆和媳婦之間的距離大概就是比陌生人近一點的距離吧。她不會對你的痛苦感同身受,更不會想在嫁進她們家之前你曾經被怎樣捧在手心。或許這世界上的確有和媳婦親如母女的婆媳,但在我目光所及的地方真的沒有看到。
其實,我們倒也真的沒有立場要求婆婆就應該怎樣疼愛自己,只不過是要把自己不切實際的幻想收一收,免得讓自己失望吧。
不要用對自己媽媽的態度去對待婆婆,在自己家裡嬉皮笑臉的惹自己媽生多大的氣都可以撒撒嬌就把她哄好,在婆婆這裡恐怕就會成為心裡的芥蒂。
對婆婆保持著七分尊敬三分熱情剛剛好。讓她覺得你對她敬重而又不生疏。不必想著去和她促膝長談,生活裡,每個人都扮演好自己該扮演的角色就足夠了,太多的不必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