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懂得捨棄比全部擁有更能帶來幸福感

2020-09-22 容妍

心靈導師張德芬說:想幸福,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具體有三步: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捨己有;離,打消「多就是好」的念頭。

是否有人能做到呢?


200多平米的房子,只有9件家具。對於屋主Asan來說,不斷為家做減法,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17歲那年,Asan大學還沒畢業就開始創業。和很多女孩子一樣,她也喜歡「剁手」。家裡有100多雙鞋子、200多頂帽子,她從來不肯扔東西,因為她堅信每樣東西都能被賦予美好的意義。

直到第一次請朋友來家裡時,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別提當時的她有多崩潰。從此,她開始了斷舍離的生活。

Asan的工作、休息、娛樂都在家裡進行。她通過整理家務的方式來緩解工作壓力。當家被打掃乾淨後,她感到神清氣爽的幸福。

《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透過整理物品來了解自己,從而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一種行動技能。也就是利用收拾家裡的雜物來整理我們內心的廢物,轉而獲得開心的方法。


山下英子,在瑜伽學習中參透了放下心中執念的修行哲學,即「斷行、舍行、離行」。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她致力於提倡以這種概念為基礎的、任何人都能親身實踐的新整理術——斷舍離。通過對日常家居環境的收拾整理,改變內在的意識,脫離被物慾的牽絆和放不下的執念,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

現在就讓我們跟隨作者清空雜念,找回自己,提效我們的人生吧。

01.理清物品與自己的關係,重新認識身邊的物品

我們正在面臨一場「洪水」,一場物質的洪水,像亞馬遜河一樣泛濫嚴重。通往下遊、負責排洩不需要的東西的出口的閘門,必須由我們有意識的努力打開,因為那上面已經長滿了「好可惜啊」「垃圾分類太麻煩了」這樣的鐵鏽。

《道德經》中提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把服務於我們的物品,凌駕於我們自身之上,豈不是本末倒置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用現代名詞來解釋,便是「斷舍離」了。

何為斷?是指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這需要我們從兩個維度進行考慮,一個是「現在」的時間軸,根據自身的需要來認定「現在」有多長,但是一定要有對自己而言最合適的「現在」存在。

比如孩子帶回來的開家長會的通知單,「現在」只到家長會結束的時間。

另一個是「我與物品的關係」,也就是回答某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否確實存在關聯。

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並確實在用的東西,才能留在自己的空間裡。我們要明白的是,物品只有使用了才有價值,同時放置在恰當的位置上,才能展現美感。


如果我們從不喝手磨咖啡,那廚房裡的名貴摩卡壺就是不被需要的。如果我們天天喝手磨咖啡,同時將它放在歐式的壁櫥裡,那麼這隻摩卡壺將成為廚房中的一道靚麗風景。

不被需要的物品,我們不僅會忽視它,甚至還會遺忘它。對於物品來說何償不是悲哀的事。在它看來,非但無法完成自己的使命,甚至連自身的存在價值都被否定了。

與其讓不需要的物品在角落偷偷哭泣,不如將它送給需要它的有緣人。而我們的生活,則更精簡。

老子說:大道至簡。

人生有失必有得,總有某些時刻,某些事,某些物,某些人,不再屬於我們的世界,讓我們用坦然的心接納離別,只為迎接更好。

何為舍?是指捨棄多餘的廢物。

斷舍離並非以把房間絕對弄乾淨為目的,而是通過收拾的過程了解並喜歡上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


在物資豐富的現代,我們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更多的東西,比如衣服,比如飾品。但不是每一件衣服適合所有的人,哪怕是香奈兒。穿著一件不合身、不合場、不合性格的衣服出門,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因此,我們需要通過收拾,通過對自己的更深層的了解,選出與自己契合的物品,丟掉那些與自己格格不入的。

電影《搬遷的大名》雖然故事發生在距今大約350年前,卻體現了搬遷中「斷舍離」的人生智慧。「整理就是要斷舍離!」打包整理是搬遷中必不可少的步驟,每一次搬家裡的斷舍離都是放下過去。

這是選擇的過程,但人生不就是場選擇嗎?我們一生中會經歷無數個大大小小的選擇,很多無法用眼看、用耳聽便能判斷精準,而是需要從理性思考的狀態轉移到相信感覺的狀態,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比起凌亂不堪的環境,堆積了聚焦著過去和未來的物品才是最大的問題。


時間能帶給我們很多,其中包括改變。過去的自己與現在的自己不同,現在的自己與未來的自己定然也會不同。那麼,為什麼要留著那些與現在的自己不符的物品呢?

漢代,有個叫孟敏的人。有一天,他背著瓦罐去街上賣,結果一不小心把瓦罐給摔了。但是他頭也不回,繼續往前走。路人看到問他:「為什麼不回頭看一眼呢?」他說:「看有什麼用,反正已經碎了。」

孟敏的當斷即斷,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了正在發生的事,而不去浪費在與「現在」無關的事物上。

何為離?是指脫離對物品的執念。

網上有句話「一到換季就沒有衣服穿了,不知道去年是怎麼出門的。」

打開女人們的衣櫃,滿滿的衣服堆積著,卻沒有一件是「現在」想穿的。本可以將這些衣服捐贈或是送人,可是我們心中卻不想處理掉它們,因為有著莫名的不舍。


再比如,站在商店櫥窗前,為新出的一款包包心動時,會不會想到自己衣櫃裡的包包們,它們是不是已經滿足了所有的日常需求,是否願意接納新成員的到來呢?

蘇格拉底曾經站在繁華的古希臘大街上高喊:這個世界上,竟然有那麼多東西,是我不需要的。

前提是,這個世界上,竟然有那麼多的東西出現在我們面前。東西少了選擇就少,欲望也少。可惜,偏偏被那麼多的東西召喚出了我們的選擇困難症,隨之而來的是不知所措的痛苦。

德國詩人,哲學家歌德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斷舍離是一種動禪,不是通過心靈改變行動,而是要用行動帶來心靈的變化,奪回以往所有因為選擇被浪費掉的這一切快樂。

那些堆在衣櫃裡不會再穿的衣服,其實並不是留戀,而是一種執念。如果將它們送給需要的人,不但曾經心愛的衣服會得到別人的好好對待,而且自己心裡也會比只是簡單扔掉更加開心。


我們放下了對物品本身的執念,而關注在自身與物品的關係上時,選擇會更有方向,更有目的。正因為明了,所以心自在。

02.找回對自己的了解和信任,重新認識自己

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灑滿陽光的公寓內空空蕩蕩,短髮女孩麻衣躺在整潔的地板上,享受片刻輕鬆的時光。

相比於大多數人的家,這裡沒有擁擠,似乎空氣都變得更流暢,陽光在沒有任何阻擋下,肆意伸展到很長很長。

也許有人會說麻衣的整理欲望近乎變態,但捫心自問,我們可否也想這樣躺在地板上曬太陽呢?

答案是肯定的,自從「斷舍離」的理念問世,世界各地的人們趨之若鶩,大家羨慕作者的生活模式,期盼擁有一樣的生活環境,憧憬著未來的美好生活。

斷舍離與其他整理術不同,它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斷行、舍行、離行」出於衝道瑜伽的修行理念,以「求道與實行」為重點,最終達到喜悅生活的目標。

作為衝道瑜伽創始人衝正弘先生的學生,山下英子將斷舍離應用到生活、心靈、人生等多方面,將衝道理念發揚光大。


修行對於很多人來說是極高深的學問。然而,孕育於修行的斷舍離卻非常簡單。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以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若是不符合,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吧。

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我們重新審視了自己與物品的關係,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呢?一旦開始思考,並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就能讓環境變得清爽,也會由此改善心靈環境,從外在到內在,徹底煥然一新。

那些把家裡到處都堆滿東西的人,便是被執念捆綁,不斷也不舍,究其原因無外乎有三。

其一,太過於忙碌的人,他們幾乎沒什麼時間待在家裡,也沒有時間收拾屋子。是什麼讓他們如此之忙?

多數情況下,不願意待在家裡的人,是對家庭有所不滿,於是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讓自己忙碌起來。加上家裡不收拾,愈發的亂七八糟,就更不想待在家裡了。慢慢地,在這樣的惡性循環裡越陷越深。


其二,將現在已經不會再用的過去的東西,如相冊、獎盃等,統統視作命根子保管起來。這些物品中多半隱含著他們對過去幸福時光的留戀。

曾國藩曾經說過: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

其實,過於迷戀過去的人往往有逃避現實的傾向,可能是一些不如意,讓他們沉浸在過去,不願面對現在。

其三、致力於投資不知何時會發生的未來不安要素的人。這類人的特點是過分地囤積紙巾等日用品,要是沒了這些就會覺得困擾、焦慮不安。這一類的人在生活中最多。

東西雖然「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可卻還扔不掉,一直留在家裡,理由就是執念。

我們的家是用來囤物的「倉庫」嗎?如果是,請現在實施斷舍離的收納術,將「倉庫」變成以居住為最重要用途,能夠確保自己健康與安全的「住所」吧。


南丁格爾作為「戰場上的天使」而廣為人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曾經從居住環境出發,探討過疾病發生的機制。

她認為,「怠慢與無知」造成了居住環境的惡劣,同時也給予了各種疾病滋生的條件。簡要說來,怠慢每天親自檢查建築物的每個角落是否乾淨,怠慢空屋子的每天清掃和開窗換氣工作。不至於只打開一扇窗,就覺得房間能夠得到充分的換氣。

亞里斯多德曾說:「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一種習慣,因為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的。

我們對於居住環境的維護就是一種習慣,從與人有關的環境和與場所有關的環境思考;從近環境和遠環境思考;從靠自己的力量能改變的環境和靠自己的力量改變不了的環境思考。語言與動作就屬於自己能改變的環境之一。

由此可見,斷舍離也可以說是一種極力消除反差環境的整理術,從「掃除」開始的,利用收納術的整理,以及掃、擦、刷的打掃方式,將「住所」改變成我們的「自在空間」。

老話有言:「事在人為,境由心造」。


那些漫不經心地保存或放著不管的東西,充滿了咒語般束縛的能量。每當起念扔掉就心懷不安,這是心在被念所控制,需要斷絕。

那些在用但並不喜歡的東西,則像一攤混亂的淤泥。既然不被珍惜,何不捨棄。

那些充滿懷念的東西,本身就會散發出強大的氣場。束縛在懷念與回憶裡,想要前進則必須脫離。

正如普希金所說,一切都是暫時的,一切都會消逝。一切逝去的,都會變成美好的回憶

03.獲得整個宇宙的支撐和能量,重新認識這世界

作家馬德說過:這個世界,看似周遭複雜,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質上,還是你一個人的世界。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要被執念所牽絆,放不開,撂不下,被物所困,被物所累呢?


讓我們一起想像一下:不需要的雜物不會出現在視野裡,有足夠的空間做著有意義的事情,比如泡茶、種花。

不用再擔心「明天穿什麼衣服好」,因為精挑細選後的衣櫃,都是自己最愛的穿搭。

《瓦爾登湖》的作者索羅曾說:「我享受著生活本身,永遠不會失去新鮮感」。

這便是「斷舍離」的生活。

當環境變得整潔時,一切都變得井井有條,尋找物品的時間也減少。

多餘的時間可以提供給自己思索或是做其他對自己而言更有意義的事也。


這也是「斷舍離」的生活。

美國心理學家蒂姆·凱瑟指出,時間上的富裕比物質上的富裕能給人帶來更多的幸福

幸福是什麼?山下英子認為幸福是「心之所至,我舀取清澈的河水,生火做飯。一滴滴流淌的河水使我陶醉,小小的柴堆使我心情愉快。」這段充滿禪意的句子,出於松尾芭蕉的《紀行》

丟掉看得見的不需要的東西,改變我們內心的世界,獲得心靈的自由,這就是《斷舍離》蘊含的哲學理念和生活追求。

相關焦點

  • 女人懂得「斷舍離」,男人才更珍惜你,美好的愛情要自己把握
    當然,對愛情目的不純正的男人也許不會離開你,但他能給你的不是愛,而是永久的傷痛。女人要懂得「斷舍離」,只有斷掉不必要的過去,才能擁有新的生活,只有捨去沒必要的壓力,才能輕裝上陣,只有離開那些阻礙你前進的人,你才能發光發熱,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 經常性地去『斷舍離』,會讓你活得更高級
    而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人經常性地去「斷舍離」,懂得去清理負重的行囊,剔除生命中不需要的無用之物,會讓你活得更高級,同時才能變成更好的自己。全書看似是在講對家居生活用品的清理和捨棄,實際上多餘的物品不僅限於周圍的物品,更是需要對生命中的雜物進行斷舍離。斷舍離並不是單純地拋棄雜物清理環境,而是通過『減少』喚醒生命的流通,把積淤在人們生命裡的雜物去除才能創造更完美的人生,成就更完善的自己。
  • 研究顯示:經常性地去『斷舍離』,會讓你活得更高級
    而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人經常性地去「斷舍離」,懂得去清理負重的行囊,剔除生命中不需要的無用之物,會讓你活得更高級,同時才能變成更好的自己。什麼是真正的斷舍離?斷舍離並不是單純地拋棄雜物清理環境,而是通過『減少』喚醒生命的流通,把積淤在人們生命裡的雜物去除才能創造更完美的人生,成就更完善的自己。在物慾橫流的現實社會中,人們若是只懂得取得而不捨棄,那麼多餘的人生物質就會開始消耗自我精力,難以創造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 人生是一場修行,要懂得「斷舍離」
    有時候,優柔寡斷並不是一個人善良的表現,而是一種懦弱的表現,一旦在某些重要事情上優柔寡斷,就會帶來很多的麻煩,甚至最後讓人生變的失敗。當機立斷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和膽識,更需要一種智慧和狠勁,一種敢於「斷舍離」的狠勁。 有得必有失,這是世界運行的法則,想要得到一種東西,就必須做好永遠失去另外一種東西的準備,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想到得到就要拿出敢於失去的勇氣。
  • 學會「斷舍離」,才能擁有想要的人生
    做到斷舍離,才能讓你的人生更加通透,才能得到想要的生活。我們的一生,並不是做什麼都能心想事成,很多時候很多事情也許會可望不可及。做人,當懂得凡事盡力而為,不給自己留後悔的餘地。如果達不到想得到的結果,當斷即斷,勉強亦是無用的,一味執念,反而容易傷害自己。人生猶如一盤棋,落子時便已無悔過之機。關於輸贏,一切皆有定法。往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等你恍然明白過來,已是置身局外。
  • 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擁有幸福感?
    生活中,人們總是在追求幸福感,幸福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定義。處在饑寒交迫中的人們認為幸福感就是能夠讓自己吃得飽穿得暖;處在戰爭環境下的人們,認為幸福感就是早日實現和平;常常遭受家暴的人會認為幸福感就是自己能夠獲得更多的關愛。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追求的幸福感到底是什麼呢?
  • 懂得「斷舍離」,是一個人過上品質生活的第一步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我們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更有研究表明,當生活空間被壓縮的時候思想上的斷舍離就從斬斷自己對物品的執念開始。我們需要整理出自己的全部物品,並進行歸類,因為只有清楚了解到自己有哪些東西,才能更好地執行斷舍離。清理出來後,我們就需要知道哪些東西是自己現在需要的,以當下為時間軸,不要將未來需要的物品算在其中,然後將這些東西全都找出來,將其他沒用的,對自己有負面影響的,要很久以後才能用到的,全部丟掉。
  • 了解以下4點,你也能做到"斷舍離"
    不亂買東西,家裡也沒有放不需要的東西,說明你已經能初步做到斷舍離了。這時候你會發現,生活似乎發生一點改變。心境的斷舍離行為上的斷舍離,可以帶來心境的斷舍離,能更好的存下資金,把金錢用在更重要的地方。讓心情更輕鬆樂嘉:&34;斷舍離,能讓你開始活在當下,不會去做太多不需要的顧慮。願意去做更多的嘗試,可以讓你體驗更多的人生。你會慢慢遠離,那些無用的社交。把感情和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人身上。
  • 真正有格局的女人,往往懂得「斷舍離」
    而這樣的女人,她們往往懂得「斷舍離」,也正是因為如此,她們能夠走得更遠,欣賞更遠的風景。而有的女人,卻並不是如此。她們局限在自己的世界裡面,不願意走出去,正是如此,她們往往才會走得更緩慢。女人要學會「斷舍離」,這樣能讓自己輕鬆很多。
  • 斷舍離,懂得留白的藝術
    所以我們要學會斷舍離生活處處都需想要斷舍離,不僅是物品,器具,還有我們的生活,思想都需要。我特別喜歡日本的裝飾,簡潔明了,懂得留白的藝術,有一種驚心動魄的美。今天學習手機攝影第一課,在課堂上,Arise老師說了一句話「懂得取捨,才能拍出好照片」,這也是斷舍離。藝術如此,生活如此,事業亦如此,懂得取捨才能專注,懂得留白才有想像空間。
  • 人生:一個人只有懂得「斷舍離」,才會活得通透
    這世上有很多人都是註定要分開的,甚至根本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陪伴到最後,就像河水乾涸之後的兩條魚,哪怕再喜歡對方也是無法用自己口中微薄的泡沫供對方存活,倒不如各自去大江大河裡更自由,於是古人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愛情篇:斷舍離
    愛情是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的,我們每個人心目中,都希望擁有一個童話般的愛情故事。青春期的我希望遇到我的白雪公主,而且最強烈的感覺就是一見鍾情!往往美好的愛情都是存在夢想與文字裡,現實版的愛情故事很多就是斷舍離。完美的愛情不應該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嗎?
  • 學會「斷舍離」,人生才會更通透
    我們的一生,並不是做什麼都能心想事成,很多時候很多事情也許會可望不可及。做人,當懂得凡事盡力而為,不給自己留後悔的餘地。如果達不到想得到的結果,當斷即斷,勉強亦是無用的,一味執念,反而容易傷害自己。人生猶如一盤棋,落子時便已無悔過之機。關於輸贏,一切皆有定法。往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等你恍然明白過來,已是置身局外。
  • 最好的生活,莫過於「斷舍離」
    後來,我們逐漸明白,得與失是人生常態,你擁有了清風,就要交還明月。無論是在職場中還是在生活中,很多人總想不明白,為什麼別人能擁有的我不能擁有?有的人在做選擇的時候,優柔寡斷。倘若有人問我,最好的生活是什麼,我一定會說「斷舍離」。什麼是斷舍離?它詮釋的是一種精神境界,通過捨棄,放下,讓自己處在舒適自由的空間。身為職場人,當你做到了這點,會讓你的精神世界更為豐盈。
  • 婚後女性,能守住這個「二八」底線,你的婚姻會更有幸福感
    做做自我提升的閱讀,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和接觸能使你愉悅的東西,留足時間和自己獨處。這樣,你的心境才不會那麼慌亂和彷徨。有一點點私心的愛情,會讓你愛得更加從容,也會讓你更有魅力。因此,你需要懂得恰如其分的去對家裡人好,更要懂得恰如其分的對自己好。
  • 開掛的人生,從學會「斷舍離」開始!
    最近幾年開始流行斷舍離,的確,隨著物質條件的提高,人們擁有的東西太多了,如果不做出適當的捨棄,生活會變得繁冗複雜。斷舍離是一生的必修課,你不能不懂。開掛的人生,從學會「斷舍離」開始!3.斷舍離當中蘊藏著幸福人生斷舍離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是很多的,當我們把生活中的非必需品清理出去,當我們遠離了那些拖累我們的事情,我們這個人都會變得輕鬆很多。
  • 生活指南||關於如何提升幸福感的一些思考
    我們經常有這樣的感覺,心心念的東西終於買到手,一開始可能會給你帶來興奮感,但是這種興奮一般只能持續一兩個星期,然後就消失殆盡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幸福感最大的敵人之一是適應。」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Thomas Gilovich對此解釋道。
  • 學會「斷舍離」,你的運氣會越來越好
    可他等到了三十歲,也沒能等來這筆財富,而看著父母越發蒼老的模樣,趙先生開始害怕了。「斷舍離」三個字看似簡單,可很多人都不能明白,這三個字之下的真正含義。希望你懂得,若是你能捨棄這些東西,那麼人生必將開掛。
  • 女人越懂得「狠心」,男人才會更愛
    有的女人選擇依靠男人,但到最後才發現代價有多大,為家庭付出了全部,卻換不回男人半點的疼愛,他們會把你所有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社會早已不再是原來的社會,在這個社會女人所要承認的壓力和委屈,都遠遠勝過男人。
  • 花花草草捨不得,酒色財氣亂人心,人生過半,就要懂得斷舍離
    所以,一個中年人若想讓自己的後半生幸福圓滿,就要和自己的那些所謂的紅顏知己斷舍離,只有心無旁騖,才能讓你擁有平靜的生活,才能讓你不兩面為難。人間需要愛,但愛情來得多了,從古至今,有幾個人有好的結果,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你還不警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