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導師張德芬說:想幸福,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具體有三步: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捨己有;離,打消「多就是好」的念頭。
是否有人能做到呢?
200多平米的房子,只有9件家具。對於屋主Asan來說,不斷為家做減法,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17歲那年,Asan大學還沒畢業就開始創業。和很多女孩子一樣,她也喜歡「剁手」。家裡有100多雙鞋子、200多頂帽子,她從來不肯扔東西,因為她堅信每樣東西都能被賦予美好的意義。
直到第一次請朋友來家裡時,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別提當時的她有多崩潰。從此,她開始了斷舍離的生活。
Asan的工作、休息、娛樂都在家裡進行。她通過整理家務的方式來緩解工作壓力。當家被打掃乾淨後,她感到神清氣爽的幸福。
《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透過整理物品來了解自己,從而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一種行動技能。也就是利用收拾家裡的雜物來整理我們內心的廢物,轉而獲得開心的方法。
山下英子,在瑜伽學習中參透了放下心中執念的修行哲學,即「斷行、舍行、離行」。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她致力於提倡以這種概念為基礎的、任何人都能親身實踐的新整理術——斷舍離。通過對日常家居環境的收拾整理,改變內在的意識,脫離被物慾的牽絆和放不下的執念,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
現在就讓我們跟隨作者清空雜念,找回自己,提效我們的人生吧。
01.理清物品與自己的關係,重新認識身邊的物品
我們正在面臨一場「洪水」,一場物質的洪水,像亞馬遜河一樣泛濫嚴重。通往下遊、負責排洩不需要的東西的出口的閘門,必須由我們有意識的努力打開,因為那上面已經長滿了「好可惜啊」「垃圾分類太麻煩了」這樣的鐵鏽。
《道德經》中提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把服務於我們的物品,凌駕於我們自身之上,豈不是本末倒置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用現代名詞來解釋,便是「斷舍離」了。
何為斷?是指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這需要我們從兩個維度進行考慮,一個是「現在」的時間軸,根據自身的需要來認定「現在」有多長,但是一定要有對自己而言最合適的「現在」存在。
比如孩子帶回來的開家長會的通知單,「現在」只到家長會結束的時間。
另一個是「我與物品的關係」,也就是回答某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否確實存在關聯。
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並確實在用的東西,才能留在自己的空間裡。我們要明白的是,物品只有使用了才有價值,同時放置在恰當的位置上,才能展現美感。
如果我們從不喝手磨咖啡,那廚房裡的名貴摩卡壺就是不被需要的。如果我們天天喝手磨咖啡,同時將它放在歐式的壁櫥裡,那麼這隻摩卡壺將成為廚房中的一道靚麗風景。
不被需要的物品,我們不僅會忽視它,甚至還會遺忘它。對於物品來說何償不是悲哀的事。在它看來,非但無法完成自己的使命,甚至連自身的存在價值都被否定了。
與其讓不需要的物品在角落偷偷哭泣,不如將它送給需要它的有緣人。而我們的生活,則更精簡。
老子說:大道至簡。
人生有失必有得,總有某些時刻,某些事,某些物,某些人,不再屬於我們的世界,讓我們用坦然的心接納離別,只為迎接更好。
何為舍?是指捨棄多餘的廢物。
斷舍離並非以把房間絕對弄乾淨為目的,而是通過收拾的過程了解並喜歡上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
在物資豐富的現代,我們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更多的東西,比如衣服,比如飾品。但不是每一件衣服適合所有的人,哪怕是香奈兒。穿著一件不合身、不合場、不合性格的衣服出門,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因此,我們需要通過收拾,通過對自己的更深層的了解,選出與自己契合的物品,丟掉那些與自己格格不入的。
電影《搬遷的大名》雖然故事發生在距今大約350年前,卻體現了搬遷中「斷舍離」的人生智慧。「整理就是要斷舍離!」打包整理是搬遷中必不可少的步驟,每一次搬家裡的斷舍離都是放下過去。
這是選擇的過程,但人生不就是場選擇嗎?我們一生中會經歷無數個大大小小的選擇,很多無法用眼看、用耳聽便能判斷精準,而是需要從理性思考的狀態轉移到相信感覺的狀態,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比起凌亂不堪的環境,堆積了聚焦著過去和未來的物品才是最大的問題。
時間能帶給我們很多,其中包括改變。過去的自己與現在的自己不同,現在的自己與未來的自己定然也會不同。那麼,為什麼要留著那些與現在的自己不符的物品呢?
漢代,有個叫孟敏的人。有一天,他背著瓦罐去街上賣,結果一不小心把瓦罐給摔了。但是他頭也不回,繼續往前走。路人看到問他:「為什麼不回頭看一眼呢?」他說:「看有什麼用,反正已經碎了。」
孟敏的當斷即斷,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了正在發生的事,而不去浪費在與「現在」無關的事物上。
何為離?是指脫離對物品的執念。
網上有句話「一到換季就沒有衣服穿了,不知道去年是怎麼出門的。」
打開女人們的衣櫃,滿滿的衣服堆積著,卻沒有一件是「現在」想穿的。本可以將這些衣服捐贈或是送人,可是我們心中卻不想處理掉它們,因為有著莫名的不舍。
再比如,站在商店櫥窗前,為新出的一款包包心動時,會不會想到自己衣櫃裡的包包們,它們是不是已經滿足了所有的日常需求,是否願意接納新成員的到來呢?
蘇格拉底曾經站在繁華的古希臘大街上高喊:這個世界上,竟然有那麼多東西,是我不需要的。
前提是,這個世界上,竟然有那麼多的東西出現在我們面前。東西少了選擇就少,欲望也少。可惜,偏偏被那麼多的東西召喚出了我們的選擇困難症,隨之而來的是不知所措的痛苦。
德國詩人,哲學家歌德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斷舍離是一種動禪,不是通過心靈改變行動,而是要用行動帶來心靈的變化,奪回以往所有因為選擇被浪費掉的這一切快樂。
那些堆在衣櫃裡不會再穿的衣服,其實並不是留戀,而是一種執念。如果將它們送給需要的人,不但曾經心愛的衣服會得到別人的好好對待,而且自己心裡也會比只是簡單扔掉更加開心。
我們放下了對物品本身的執念,而關注在自身與物品的關係上時,選擇會更有方向,更有目的。正因為明了,所以心自在。
02.找回對自己的了解和信任,重新認識自己
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灑滿陽光的公寓內空空蕩蕩,短髮女孩麻衣躺在整潔的地板上,享受片刻輕鬆的時光。
相比於大多數人的家,這裡沒有擁擠,似乎空氣都變得更流暢,陽光在沒有任何阻擋下,肆意伸展到很長很長。
也許有人會說麻衣的整理欲望近乎變態,但捫心自問,我們可否也想這樣躺在地板上曬太陽呢?
答案是肯定的,自從「斷舍離」的理念問世,世界各地的人們趨之若鶩,大家羨慕作者的生活模式,期盼擁有一樣的生活環境,憧憬著未來的美好生活。
斷舍離與其他整理術不同,它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斷行、舍行、離行」出於衝道瑜伽的修行理念,以「求道與實行」為重點,最終達到喜悅生活的目標。
作為衝道瑜伽創始人衝正弘先生的學生,山下英子將斷舍離應用到生活、心靈、人生等多方面,將衝道理念發揚光大。
修行對於很多人來說是極高深的學問。然而,孕育於修行的斷舍離卻非常簡單。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以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若是不符合,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吧。
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我們重新審視了自己與物品的關係,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呢?一旦開始思考,並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就能讓環境變得清爽,也會由此改善心靈環境,從外在到內在,徹底煥然一新。
那些把家裡到處都堆滿東西的人,便是被執念捆綁,不斷也不舍,究其原因無外乎有三。
其一,太過於忙碌的人,他們幾乎沒什麼時間待在家裡,也沒有時間收拾屋子。是什麼讓他們如此之忙?
多數情況下,不願意待在家裡的人,是對家庭有所不滿,於是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讓自己忙碌起來。加上家裡不收拾,愈發的亂七八糟,就更不想待在家裡了。慢慢地,在這樣的惡性循環裡越陷越深。
其二,將現在已經不會再用的過去的東西,如相冊、獎盃等,統統視作命根子保管起來。這些物品中多半隱含著他們對過去幸福時光的留戀。
曾國藩曾經說過: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
其實,過於迷戀過去的人往往有逃避現實的傾向,可能是一些不如意,讓他們沉浸在過去,不願面對現在。
其三、致力於投資不知何時會發生的未來不安要素的人。這類人的特點是過分地囤積紙巾等日用品,要是沒了這些就會覺得困擾、焦慮不安。這一類的人在生活中最多。
東西雖然「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可卻還扔不掉,一直留在家裡,理由就是執念。
我們的家是用來囤物的「倉庫」嗎?如果是,請現在實施斷舍離的收納術,將「倉庫」變成以居住為最重要用途,能夠確保自己健康與安全的「住所」吧。
南丁格爾作為「戰場上的天使」而廣為人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曾經從居住環境出發,探討過疾病發生的機制。
她認為,「怠慢與無知」造成了居住環境的惡劣,同時也給予了各種疾病滋生的條件。簡要說來,怠慢每天親自檢查建築物的每個角落是否乾淨,怠慢空屋子的每天清掃和開窗換氣工作。不至於只打開一扇窗,就覺得房間能夠得到充分的換氣。
亞里斯多德曾說:「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一種習慣,因為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的。」
我們對於居住環境的維護就是一種習慣,從與人有關的環境和與場所有關的環境思考;從近環境和遠環境思考;從靠自己的力量能改變的環境和靠自己的力量改變不了的環境思考。語言與動作就屬於自己能改變的環境之一。
由此可見,斷舍離也可以說是一種極力消除反差環境的整理術,從「掃除」開始的,利用收納術的整理,以及掃、擦、刷的打掃方式,將「住所」改變成我們的「自在空間」。
老話有言:「事在人為,境由心造」。
那些漫不經心地保存或放著不管的東西,充滿了咒語般束縛的能量。每當起念扔掉就心懷不安,這是心在被念所控制,需要斷絕。
那些在用但並不喜歡的東西,則像一攤混亂的淤泥。既然不被珍惜,何不捨棄。
那些充滿懷念的東西,本身就會散發出強大的氣場。束縛在懷念與回憶裡,想要前進則必須脫離。
正如普希金所說,一切都是暫時的,一切都會消逝。一切逝去的,都會變成美好的回憶。
03.獲得整個宇宙的支撐和能量,重新認識這世界
作家馬德說過:這個世界,看似周遭複雜,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質上,還是你一個人的世界。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要被執念所牽絆,放不開,撂不下,被物所困,被物所累呢?
讓我們一起想像一下:不需要的雜物不會出現在視野裡,有足夠的空間做著有意義的事情,比如泡茶、種花。
不用再擔心「明天穿什麼衣服好」,因為精挑細選後的衣櫃,都是自己最愛的穿搭。
《瓦爾登湖》的作者索羅曾說:「我享受著生活本身,永遠不會失去新鮮感」。
這便是「斷舍離」的生活。
當環境變得整潔時,一切都變得井井有條,尋找物品的時間也減少。
多餘的時間可以提供給自己思索或是做其他對自己而言更有意義的事也。
這也是「斷舍離」的生活。
美國心理學家蒂姆·凱瑟指出,時間上的富裕比物質上的富裕能給人帶來更多的幸福。
幸福是什麼?山下英子認為幸福是「心之所至,我舀取清澈的河水,生火做飯。一滴滴流淌的河水使我陶醉,小小的柴堆使我心情愉快。」這段充滿禪意的句子,出於松尾芭蕉的《紀行》
丟掉看得見的不需要的東西,改變我們內心的世界,獲得心靈的自由,這就是《斷舍離》蘊含的哲學理念和生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