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請問,此時此刻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你們現在在幹嘛呢?
自從我有「七夕」這個概念開始,就沒過過七夕節,準確地說,是沒有和男朋友一起過過。
近年來,過節的儀式感越來越強,恰逢七夕,小情侶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撒狗糧」的好機會。三年前的情人節,「憤世嫉俗」的我在朋友圈分享了好妹妹的《祝天下所有的情侶都是失散多年的兄妹》,發著充滿酸味的表情包。
而三年後的今天,我已經可以心平氣和地坐在電腦桌前敲下這篇文章了。
自從上了大學,每次放假回家,總能聽到親戚朋友問我:「男朋友找了嗎?」以前是偷偷談戀愛不敢說,現在是可以正大光明談了但是真的沒有。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對感情越來越抗拒。路過學校的紅綠燈口,偶爾也會羨慕手牽手壓馬路的小情侶。但更多的時候,還是覺得單身真好。我經常跟朋友說:「談戀愛多麻煩啊。每天都要聊天,還要經常出去吃飯看電影,過節的時候要想買什麼禮物,見不到面還要猜他現在在幹嘛,異地戀還要向對方報備自己的生活來給予足夠的安全感。這個世界上從來不會有完全契合的兩個人,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矛盾、爭執,如果對方是個渣男(女),你還得花好幾年才能走出來。總結:談戀愛費錢費時間費感情。」
更何況,我從來不是一個善於經營感情的人。
當然也可能是還沒出現足夠心動的人。
你如果問我:從來沒過過七夕是一種什麼感覺?說實話,真的沒什麼感覺。雖然我也時常會在社交平臺上發一些「甜甜的戀愛什麼時候才能輪到我」的言論,但是機會來了我卻永遠不會把握。
自殺式單身
也有人問我:為什麼單身?說實話,這個問題挺難回答的。
我一直都覺得,優秀的人才會互相吸引。兩個人在一起最好的狀態就是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更好的自己。所以啊,趁著單身,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提升自己,看更多書、學各種技能、出去好好看看這個世界。說不定,合適的人也正在和你相遇的路上,馬不停蹄。
其實每年七夕,我都會和小姐妹出去湊熱鬧,哪怕餐廳等不到位置,電影院訂不到票。
誰說單身不配過七夕?
民俗學家提出:七夕節首先是單身女子的節日。
西北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趙魁夫認為,中國古代,七夕節應該是單身女子最快樂的一天,即使是春節,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著新衣服去串門,家中一般使喚男子走親訪友,只有在七夕節,古代的單身女子可以著盛裝,大大方方地走出去與姐妹們聚會、玩耍。
趙魁夫告訴記者,七夕節流傳到民間以後,被加入了諸如愛情、家庭美滿等願望,甚至還加上了提倡讀書、寫文章的內涵,比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就提到七月七日人人曬書的片段。儘管七夕節各地風俗不同,從古至今一直沒有變的就是以「乞求女子巧慧」為主。
從這個角度出發,趙魁夫認為,七夕節與西方的情人節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古代絕對不允許婦女和丈夫之外的情人有曖昧之情,這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不可能放到檯面上來講。」趙魁夫說,因此有一種說法是,七夕節只應該是未婚女子的節日,望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意思。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民俗學博士儲冬愛也認為,七夕節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未婚女性的節日」。在近代,珠三角地區確實存在著一批「單身女性」,而她們也確實是乞巧節的主體。但是,這批單身女性的性質有兩種,一種是結婚之後不滿安排的婚姻而回到娘家居住,並終生「不落夫家」;另一種則是所謂的「自梳女」,這類女性一般是在十五六歲適婚時卻不滿封建包辦婚姻,而對外宣告終生不嫁,並從此搬入「姑婆屋」居住。這些女性是近代珠三角獨有的一個群體,她們反抗封建婚姻,用自身的行動來追求獨立自主的婚姻。
所以呀,無論屏幕前的你是單身還是戀愛中,都希望你們能擁有快樂的一天。
當然,每天都能快樂最好。
圖源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