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可以做出選擇,以自己情願的方式去度過這一天。
快到七夕那幾天,跟朋友的聊天都開始轉向冒著粉紅泡泡的話題。
不久前被問到「是否想談戀愛」,我敲出「想」字,對方竟然有些震驚,感慨道:「原本以為你厭男情緒很嚴重,沒料到也會想戀愛。」
我仿佛看到了網線那端直男臉上的三條黑線。忍俊不禁。
戀愛當然想,七夕也可以過,只是不想過得太盲目。
關於七夕該怎麼過這個問題,先前我和我媽也有過討論。
對我媽來說,她對於這麼多年來,我爸從未在中西情人節上給她買花或送禮的行為耿耿於懷。並且她多次強調,她看重的倒不是物質的價值,而是一種表態、一份心意。
但從我爸的角度來說,身為一名浸潤在東亞文化裡的傳統男性,在表情達意這件事上,他具有天生的「鈍感」。比如,他平時很少開口表白和輸出特別正向的情緒價值,以至於一旦他突然冒出一句「我愛你(們)」,我和我媽只當作是他酒後的「醉話」,起一身雞皮疙瘩。
所以當七夕這種「必須得說點什麼」且周圍朋友都在表態的節日到來時,我爸這樣的男性多少會有點無所適從。
圖/《倒數第二次戀愛》
據他回憶,某一年七夕在酒桌上應酬的時候,推杯換盞之間被問及「今天有沒有送老婆玫瑰花」,一說沒有,還被全桌男性調侃了,被說「不夠體貼、不過節跟不上年輕人的潮流」。
這似乎反映出了兩性在七夕中的角色和需求不同。
比如受到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引導,再加上既定的社會觀念影響,像我媽媽這類比較傳統的女性,會渴望在七夕這種比較難得的日子裡得到情感反饋,感受到「被關心」會讓她特有儀式感。
我爸的情感需求就淡化很多。他被視作應當「特別表示」的一方,如果他做得不夠到位,那往往會被認為是一個不合格的伴侶。
最奇怪的是,他的酒友們不會因為他平時對家人的表現如何而提出看法,卻會鄙視他沒在七夕這天浪漫一下。也就是說,七夕作為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情人節,將男性是否解風情,是否「疼老婆」微妙地連接在了一起。
「至少也要發個紅包以表心意吧!」
至於我本人呢?
首先,七夕其實已經殘忍地將我這種單身人士排除在外了,但另一方面,我也不太認同在這個節日裡必須遵循的一些規範。比如,它將擁有親密關係的人架在一個必須在特定時間節點提供情感輸出的位置上,且更多地依靠物質手段和行動上的表示來作為情感的見證。
可是,這些外在的東西真能象徵感情的深厚、忠貞和堅定嗎?
反過來說,即便平時對伴侶並不好、沒有給予持續的情緒價值,只要這一天籌備得足夠花費心思,過得足夠特別,就足夠證明其愛意了嗎?
或許我無法否認這確實是一種「愛」,只是我更願意與對的人過好每一天。
在送禮問題上,早在一個月之前,我媽就因為在頭條上看到大量關於七夕送禮的預熱內容,向我吐槽過。
她表示,七夕是中國傳統的、獨有的節日,背後有一定歷史淵源,具有和其他情人節不同的文化意義。在神話傳說裡,牛郎織女一期一會,而在當下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卻完全無法體會到「從前慢」那種纏綿和悠長的相思,過節也往往走的是程序化的流程,吃飯、逛街、看電影……反正不論怎麼過,總歸要和「消費」掛鈎,文化象徵意義大大消解。
另一方面,送禮難免不和物化沾邊。
她值不值得我付出兩個月的工資去買她喜歡的昂貴珠寶,還是一張賀卡就能打發?禮物是否要破除性別刻板印象,對方又是否能夠接受刻板印象之外的禮物?
類似的考量和顧慮多了,好像就沒有那麼純粹了。
不可否認,收到禮物和驚喜總是讓人滿足的,但在此之前,如何回應伴侶的期待並投其所好,如何在過好這一天和避免陷入消費主義的陷阱中平衡,恐怕是廣大男(女)性朋友苦思不得其解的問題。
無論是趁著節日的東風過上沒羞沒臊的性生活,還是按部就班走完程序過好這一天,怎樣過七夕,看上去見仁見智。
但不幸踩雷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如果碰上了表白暴力和約會暴力,就挺倒黴的。
我還在青春期的時候,對愛情尚存著一些誤解和不切實際的幻想。真就這麼巧,一年七夕,我被表白了。考慮到當下曖昧的氛圍,我整個人好像是被架在一個「不得不答應」的位置上,差點腦袋發熱直接同意了。
圖/《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現在回過頭來想,還好逃過一劫。當時我並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也不明白自己實際上是被表白暴力綁架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尚未確認戀愛關係時,對方就直接進行過語言上的性騷擾,但他認為這很「撩」,是他「段位高」的一種表現。最令人窒息的是,在我多次表達過不滿後,他仍然沒有停止,被拒絕後,又還翻臉不認人,四處詆毀和潑髒水。
與此相關,我讀大學的時候,曾見證過許多次「七夕喊樓」。
七夕、蠟燭、玫瑰、單膝跪地的少年,這些看似浪漫的元素組合在一起,卻讓我覺得膈應。
忍不住代入那個被告白的女生,我作為一個深度社恐患者,遇上這種情況,應該會尷尬到無地自容吧?何況,我理解的親密關係的建立只在彼此之間,未必需要陌生人的集體見證。
而在我看來,這種比較瘋狂的追求與表白,更是傳遞出了極其危險的信號:過度積極和主動是典型的傳統男性氣質的體現,彰顯了他們心中秘而不宣的徵服欲,意味著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的絕對主導。
沒有理解和尊重,再精心刻畫的「驚喜」也會變成「驚嚇」吧!
七夕還是約會暴力的高發時段。
在過節的氣氛下,拒絕似乎變成了一種潑冷水的舉動,約會時的勸酒和未經同意的身體接觸,甚至被動的「酒後亂性」,都可太常見了。
沒有人希望在七夕擁有這些掃興的體驗。在我接觸到女權主義理論,意識到身體的自主權後,開始對這些狀況有了相應的應對措施:
當被冒犯後,無論是選擇當場指出或之後再表達,開誠布公的溝通都非常重要。因為只有說出來,對方可能才會意識到你的不舒服,並且分擔你在交往中承受的無形壓力。在此基礎上,一起確定交往時生理和心理上的邊界,學習一些約會技巧,也有助於建立起更加健康的戀愛關係。
圖/《就算敏感點也無妨》
當然,前提是能夠識別出包裹在溫軟糖衣下的暴力行為。
伴侶隨時隨地的問候、充滿妒忌的抱怨、財務幹預和把控等等,看似是一種專屬於你的「愛」,但遵循的仍是施虐與控制的套路,最終導向的只會是畸形的關係。
作為一枚單身已久、沒有感情的工作機器,我對七夕有過不滿和批判,也抱有美好的想像與期待。
在我的理解中,是否需要給七夕「祛魅」、如何將它安放在一個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完全取決於女性個人。
如果你真心喜歡那種被擁護和關心的感覺、欣賞那些作為心上人愛意象徵的禮物,那麼將工作與生活上的瑣事擱置一旁,騰出時間吃一頓美味的大餐、籌備一場愉快的約會,也是好事一樁(當然,安全第一,自我感受第一)。
相反,如果你對七夕嗤之以鼻,認為其已經淪為了資本家和消費主義聯合操縱的騙局,甚至對這個節日的起源:牛郎偷看織女洗澡的「犯罪」感到不適,那不去慶祝也未嘗不可。
每個人都可以做出選擇,以自己情願的方式去度過這一天。
不管怎樣,開心最重要啦。
P.S. 本文觀點僅代表特約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