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能夠容忍的人會有很多朋友,然而實際上,真正寬容的人在生活裡交到的朋友卻比較少,有心理學者認為:真正大度的人,普遍沒有什麼朋友。
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從心理學層面,來進行剖析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
老好人在社會上並不是很受歡迎,甚至有很多人反對老好人主義。這是因為老好人的人設都是以待人熱情大方、不會拒絕他人而立足的。
這種行為在社交初期很受大家歡迎,但人具有欺軟怕硬的劣根性。如果一個人總是滿足他人的要求,不顧自身感受,會助長他人得寸進尺的心理,認為對他們可以予取予求,不再感激。
若是某一次沒有滿足對方,就會讓對方感覺到失望,甚至產生怨恨,著名的阿倫森和登門檻效應就是對老好人最佳的提醒。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必太過在乎他人的看法與評價,對於自己不願意的事,要勇敢說不!
人類的滿足感就來源於此,當自身比周遭的水平高一點時,就會產生滿足感,這在交往中也是無往不勝的利器。
無論是萍水相逢還是長期結交,亦或是工作夥伴,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位,也就有不同的待遇。
這個區別對於大度的人顯然不存在,他們總是無差別對待所有遇到的人,遵循一碗水端平原則,想以此來避免別人說長道短。
然而,在人際交往中,這種沒有邊界的交往原則,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是無用功。
這會讓他人認為自己和普通朋友沒有什麼區別,對也沒有進一步交往的意思。因此,大度的人周圍都是一些普通朋友。
就像伴侶之間,一方總是不拒絕他人的要求,做溫暖的中央空調,無差別對待伴侶和朋友,甚至為了顧全他人的感受,常常忽略另一半。
他們自認為兩不耽誤,事實上,另一半格外委屈,覺得對方更在乎他人,而不是自己。
所以,伴侶需要更多的心力付出和情感交流,也更需要單獨的相處空間,並不是將一個人的情感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人拿一份就皆大歡喜了。
更多時候,伴侶對另一半是有佔有欲的,需要實實在在、明明白白、明目張胆的偏愛。
從進化心理學上來說,人有生物適應性,好比一個人從陽光下走進光線不好的房間,這時他的眼睛會短暫陷入黑暗,什麼也看不見,等過一段時間,視力才會恢復到正常狀態。
在人的社交中,生物適應性一樣存在。正如職場新人剛入職時,會把所有先入職的人當成前輩,用全部的心力來幫助他們,想以此來打動他們。
剛開始,前輩們對於熱情的後輩還很有好感,會主動傳授一些經驗,在其遇到困難時幫助一把。等到習慣了新人的付出後,就會直接把一些不屬於新人的雜事交給他們,毫不客氣。
新人本想通過幫忙快速融入新群體,結交新朋友,最後卻沒有達到最初的預期,反而成了打雜的。
綜上所述,大度的人朋友很少的原因在於缺乏自身的特殊個性,對待他人沒有邊界。
個性可以讓一個人快速融入具有相同個性的團體中,也可以保持自身的邊界不被破壞。而邊界感的存在可以將朋友之間聯繫得更緊密,讓人更有歸屬感。
人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吸引到什麼樣的人,也將建立什麼樣的圈子。所以,不必為了強融並不適合自己的圈子而委屈自己,丟了最重要的個性。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參考資料:
Rawlins, W. K. (1992). Friendship matters: Communication, dialectics, and the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