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第13輪英超大戰可謂激烈非凡,榜首球隊一夜之間三度易主,最終切爾西憑藉一分的優勢暫時在積分榜上領跑。
可本輪比賽最引起國際廣泛討論的,不止是球場內的競技,更是球場內外隨處可見的,象徵性少數群體的「彩虹」元素——場邊的廣告牌,彩虹隊長袖標,彩虹鞋帶,甚至是英超官方在微博等各大社交網絡上的小獅子頭像,都換成了彩虹背景。
這一切都緣於上周四,英超與著名的同志平權機構「石牆」達成了協議,將於比賽中加入彩虹旗幟以及場邊廣告牌,以宣示英超對於LGBT性少數群體的支持與尊重。
關於石牆機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0年的美國民權運動的高峰期。當時美國的司法制度仍嚴重歧視同性戀,警方對同性戀酒吧和夜總會的搜捕行動是城市同性戀者生活的一部分。警方通常會登記出席的人的姓名以便用於報紙的刊登,然後把儘量多的同性戀者關押拘留。接吻、牽手、甚至在同性戀酒吧出現的行為,都是警察的逮捕理由。
但在那個為種族、宗教、性別三重歧視而鬥爭的年代,LGBT性少數群體也在為其合法的社會地位不斷抗爭著。
1969年6月27日夜晚,位於美國紐約市格林尼治村石牆酒吧爆發了一場空前的衝突。幾十年警方對待同性戀者的惡劣行為所堆積的憤怒,在同志人群中爆發了。他們在街上遊行示威,派發著傳單,寫著「讓黑手黨和警察滾出同性戀酒吧!」(Get the Mafia and cops out of gay bars!),龐大的示威整整持續了五個夜晚。
這場「石牆暴動」,被認定是美國歷史上同性戀者首次群體反抗的行動實例。而自那之後,以「石牆」為名的LGBT維權組織在世界各地紛紛成立,6月也被全球同性戀者視為慶典的一個月份。
巧合的是,在石牆暴動36年之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以5:4的投票結果,通過歷史性地判決,確認同性婚姻正式在美國全面合法。投票結果頒布的時間是6月26日,恰巧是石牆紀念日的一天之前。
在與石牆機構的談判達成後,英超官方率先更改了著名社交網站FACEBOOK的頭像:將小獅子logo的背景換成了象徵性少數群體的「彩虹」。這隨即在評論區引起了一番激烈的論戰,令人驚訝的是,被點讚票數最多的兩條評論,居然都是持「讓政治遠離足球」的反對派。
「No Politics」這樣看似「政治正確」的標語式回復,不禁讓筆者想到了三年前臺灣歌手張懸在曼城演出時的「青天白日旗」風波。當張懸在演唱會現場拿出旗幟時,臺下一位來自於大陸的女生用英文大喊了一聲「No Politics Today」,隨即得到了在場相當數量觀眾的認可與支持,而情緒激動的張懸則回復道:
「這不是政治,這只是一面旗子。」
是不是像極了今日英國群眾在彩虹小獅子之下的討論?
「這足球遠離政治!」
「這不是政治!這只是在為LGBT群體吶喊!」
張懸事件之後,學者兼樂評家張曉舟老師曾寫了三篇長文討論反思。當中他問了這麼幾個問題:
為什麼會有大陸留學生衝她喊「No Politics」,並且在事後在網上得到那麼熱烈的響應和附和?為什麼張懸會本能地回答「這不是政治,這只是一面旗子」?為什麼有那麼多大陸青年把青天白日旗當成「臺獨」?為什麼小清新會「被政治」?
三年過去了,關於這幾道問題的答案,依舊如鮑勃-迪倫在其諾貝爾文學金曲中唱到的「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而這次英超飄揚小彩虹的事件,又給這張困難的考卷上加了幾個附加題:
英超為少數群體發聲,究竟是不是一種「政治行為」?如果是,那什麼才是不會觸怒大眾G點的「政治正確」?如果不是,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在評論中回復「No Politics」?難道在美國為同性戀婚姻立憲合法化的今天,「反同」在西方世界仍然是一種「政治正確」嗎?
在討論這幾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來捋一捋英超賽場上最不得觸碰的政治禁區——種族歧視。作為與LGBT群體歧視同樣具有社會痛點的話題,人們在為種族歧視事件站隊時,遠遠表現得更為果斷與統一。
去年初切爾西球迷在巴黎鬧出的種族歧視風波,可謂是近年來最為典型的反面案例之一。2015年2月,切爾西對陣巴黎聖日爾曼的歐冠賽事結束後,乘坐地鐵回家的球迷中有一撮切爾西球迷禁止一位黑人乘客上車,他們還囂張地喊道:「我們是種族主義者,我們是種族主義者,我們就喜歡這個稱號!」
碰巧這一幕被在場的群眾拍下並且曝光到了網絡上。該視頻引起了軒然大波,三名肇事者被警方迅速逮捕,並且被俱樂部禁止永生不得再進入切爾西主場斯坦福橋觀看比賽。而在輿論與民眾的不絕罵聲之外,時任切爾西的主帥的穆裡尼奧也在採訪中表示,這是俱樂部的恥辱,更是足球的恥辱。
英超對於種族歧視的問題不可謂不重視。2011年11月,20支英超球隊曾發表聯合聲明,譴責種族歧視行為。聲明中寫道「英格蘭足球反對任何形式的種族歧視行為,球壇中的每個人都知道這是絕對不可接受的,我們的比賽和社會上卻仍存在歧視事件,所以足總和英超聯會將合力打擊惡行,用盡方法撲滅它。」
在聲明之外,英超還通過與「Show Racism the Red Card」等社會公益組織的協作,努力消除種族歧視問題的影響。一年前,筆者就曾親歷過該公益組織在某英超球隊主場的公益推廣活動,參與該活動的群體為當地數座學校的7到9歲年齡段的小學生,在參觀球場之餘,組織方會通過講座與遊戲,甚至俱樂部球星的現身說法,為孩子們普及「反種族歧視觀」。
當中一個遊戲的環節至今令筆者印象深刻。講師準備好了五張來自於不同族裔的兒童的照片,蓋上了照片中除眼睛之外所有的可見部分,分組發放給在座的孩子們,讓他們說出圖中兒童的國籍/性別/年齡/愛好等等。在聽過了大家各種各樣的答案之後,講師揭開了照片上的所有貼紙,露出了當中兒童的全貌,並且講解到:
「其實他們和你們一樣。都是在英國出生的孩子。儘管膚色不同,可我們留著同樣紅色的血液,吃著同樣的食物,一樣熱愛著足球,熱愛著生活。我們人人生而平等。」
可儘管如此,種族歧視的火種依舊在英國屢禁不止。根據筆者在講座當日看到的數據統計,自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網上共有134400個針對個別球員的種族歧視的言論,屆時在利物浦效力的巴洛特利,個人就曾收到超過4000個種族歧視性質的侮辱性言論。
備受「照顧」的種族問題尚且令人頭疼,其餘針對猶太,穆斯林以及LGBT群體的歧視問題,大多時候,英國官方以及民眾的態度採取的態度卻是冷淡與緘默。比如擁有龐大猶太人球迷基礎的託特納姆熱刺隊,切爾西球迷與西漢姆球迷就曾在同城德比中公然合唱「等著希特勒來抓捕你們」等極具攻擊性的歌詞。這幾首臭名昭著的Football Chant,甚至也成為了死忠球迷的考核標準之一。
一方面,他們將最醜惡的政治歷史變成球迷歌曲,在球場上高聲喊唱;另一方面,當彩虹旗在英超飄揚時,他們卻用「不要政治」來堵你的嘴巴。這就是現代英超球迷為我們展示的完美精神分裂的案例。紅衛兵與小清新之間的切換速度,快得過秒速五釐米。
對於「政治正確」,劉瑜老師曾有過這樣的妙評:「圍繞著』政治正確』展開的種種辯論,本質上,是自由社會裡求真與求善之間的衝突。」 運動向來不單單是場上的競技,它像是一面鏡子,映射著這個社會的善與惡,真與假,美與醜。
當聽到某英超當打的非洲外援以「懼怕種族歧視」為由,從而拒絕中國聯賽的時候;
當聽到因歧視同性戀從而「聲名俱裂」的帕奎奧,居然能夠「重金潛逃」到某中國體育品牌旗下成為代言人的時候;
當本次英超彩虹旗事件在球迷圈無人問津,只能在國內同志圈奔走相傳的時候;
筆者不禁唏噓,對於公眾事業的關注與發聲,英超走得緩慢,可我們看到了他前進的步伐。對於中國體育產業來說,「No Politics」仍像是一個鍋蓋,你只能看到熱氣騰騰下的歌舞昇平,卻看不到鍋裡的菜餚卻早已煮得稀爛。屆時五萬億打造出的只會有「產業」,距離真正的「體育」,恐怕還有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