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不敢挑起苦難的大旗,活出生命的意義?

2020-10-23 夕照月

一,在絕境中,讓一個人有活下去的意願到底是什麼?

著名小說《活著》,講述了地主家的闊少爺徐福貴,在厄運的種種碾壓下,如何頑強的活著。

命運先賜予他「醉生夢死」,又讓他倒賠「生不如死」,喪妻喪子喪女之痛,不是任何人能承受過來的,而他卻偏偏用一根頭髮絲,承受了這3萬斤的痛苦。頭髮絲始終沒有斷,他把自己活成了「活著」的本身。

這部小說改編成了電視劇《福貴》。我看它時,不到20歲,淚眼婆娑,不斷的向母親追問:在絕境中,讓一個人有活下去的意願到底是什麼?

當時,我久病不愈,自殺的念頭揮之不去。母親沒有正面回答,只是反問我:孩子,你連死都不怕,還怕活著嗎?

作家餘華說:生活的意義就在於活著。活著是一種特殊的意義,也是一種最大的人生價值感。

我反覆的咀嚼母親和他的話,開始坦然接受命運給我布置的苦難作業。當時我天真的以為,只要我把這些苦業給做完了,厄運就不會再來折磨我。可是沒有那麼簡單,無論我怎麼努力,怎麼療愈,病魔依舊不依不饒的愛著我。

煎熬復煎熬,我終於搞定了自己:既然苦難是無可避免的,那就坦然的接受它,就當沒有發生過一樣。但是我不甘心,我只來這人間一次,憑什麼要在它手下俯首稱臣?

「在任何時候,你是自己生命的主導」。我牢記這句話,主動的去吃正確的苦,不斷的學習,賦予生命新的意義和新的價值。不求奇蹟發生,但求能超越昨天的自己。

當年有瞎子給我算命:「這孩子命短,活不過十九歲的「。爸爸常常邊喝酒邊流淚,媽媽則是偷偷地把淚流幹了。但是,死神沒有來接我,它讓我一直活著,其目的就是想讓我把生命的種種苦悲用笑和愛寫出來吧。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

昨天,我讀完弗蘭克爾寫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時》,深以為然,才真正的懂得:讓人能走到最後的,不是希望,而是我們賦予生命或我們所做的事情的意義和價值。

二,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一閉上眼睛,我能想像弗蘭克爾在集中營裡遭受的痛苦,以及各種各樣的煉獄人生。那些一眼望不到頭的苦,就算是鐵人,也有散架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會想到自殺,但是自殺沒有任何意義。

該是行屍走肉的人,依舊是。不是行屍走肉的人,終究不是。

你們猜猜,最後能夠活著從集中營裡出來的人是哪些人?

是那些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豐富的內心情感的人,他們從苦難裡不斷挖掘生命的意義, 毅然決然的挺起苦難的脊梁,既能對生活說是,又能對生命說不是,用熱情,價值和執行力一相乘,便有了無窮的超越感。

尼採說過:「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弗蘭克爾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所謂悲劇,就是要把最好美好的東西摔碎給人看,至於再怎樣拼接完全,就全憑個人的造化。

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

「您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這是一個學生為他概括的人生意義,與他的答案一字不差。

我們要怎樣才能活出挺拔的人生呢?就是主動去吃正確的苦,去做提升個人價值的,有意義的事。

因為主動選擇正確的痛苦,你被動的痛苦就會減少。否則你不吃正確的苦,就會吃其他的苦,譬如為了每天的麵包、為了親人朋友,為了車子房子孩子,不停的被生活拖著走,越走越累……走著走著,生命的意義越來越稀缺。

還好,處在困境中的人,有悲劇性的樂觀主義,可以坦然地對生活說是。但是又不被「是」嚇得止步不前——放心吧,人類總是有能力將人生的苦難轉化為成就,總是能從罪過中提煉改過自新的機會,也可以從短暫的生命中獲取負責任的行動的動力。

始終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

人的內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其外在命運的,只是很多人用固定型思維,限制了自己的成長而已。

三,我們該怎樣去挖掘生命的意義?

苦難可以毀掉一個人,也可以成就一個人,關鍵點是:你怎樣去挖掘生命的意義。

不說有多遠,就在前不久,有一個大學生,因為失戀,輕易的放棄了自己的生命,很多人都說他不負責任,其實是他沒有真正的找到生命的意義。如果他能夠徹底的讀懂弗蘭克爾的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並且了悟意義療法,就不會這麼做。

在杭州保姆縱火案中失去妻子和孩子的林爸爸, 遭受的痛苦並不比誰少,但他沒有因此放棄人生。他不斷的做公益,不斷地療愈人,找到了生命的非凡意義,才能持續不斷的輸出正能量。

弗蘭克爾寫道:「人最終是自主決定的。他現在成為什麼——在天賦與環境的限度內——都是自主決定的結果。」

按照他的意義療法,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

1,通過積極工作,挖掘價值,找到生命的意義。

稻盛和夫先生1959年創立京瓷公司,他發現,一旦發瘋的投入工作之中,對某個目標有強烈的渴望,就會在腦海裡形成一個意象,身邊的任何一個新發生都會堅定地指向那個意向。這時,神靈就會給你一把照亮前途的火炬,智慧之井就會向你洞開,生命的意義也因此有了深度,廣度和長度。

2、通過面對逆境,挖掘情感,發現生命的意義。

王小波追李銀河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是他對李銀河的愛是全心全意的,只要李銀河開心,他做什麼都可以,哪怕低到塵埃裡。愛你,就像愛生命,就像愛生命的意義。在他們的愛情裡,彼此是對方的天,靈魂的高度默契讓很多人安利。

3、通過關係連結,挖掘靈魂,體現生命的意義。

史鐵生先生在21歲時,雙腿卻癱瘓,寫作成為支撐他活下去的唯一動力。他是一個將人生與寫作同構的精神跋涉者、一個無時不面臨著生活苦難和人生困境的生命體驗者、一個漸悟生死崇高美學的靈魂超越者,看透了生活再去熱愛生活,活成了很多人羨慕的英雄。他連結到的人和事,把生命的意義擴大了無數倍。

苦難並不是一如即往的,我們要學會積極的發現生命的意義並且善於轉化,終有一天會像尼採說的那樣:「那沒能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壯。」

四,挑起苦難的大旗,活出生命的意義來

1945年,弗蘭克爾在獄中,用九天的時間口述了《活出生命的意義》。可見,這本書已經刻在了他的生命裡,不用紙和筆就能夠詮釋得很完整。

有一個網友用公式把這本書總結的很好——《活出生命的意義》=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曹操的「望梅止渴」(書中叫意義療法)+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勝利法」(書中稱矛盾意念法)+馬斯洛需求論中之最高需求-實現自我價值。

生命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這歌真的救了全人類,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榮譽,那就是救助的榮譽。

董卿說:「生命是多麼深邃的話題,它包含著人世間一切最極致的體驗。生命的意義是如此厚重,無論我們怎樣全力以赴都不為過。因為我們生而為人,生而為終生。」

所以親愛的自己,不要再說——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可以換成,生而為人,我很幸運。

還有那些在20多歲死去,到80多歲才埋的人,請你們關機再重啟一下,不一樣的人生一直在等著你滑動解鎖。

至於那些在活著的意義上死磕的人,要像是在經歷第二次生命,仿佛你已經獲得重生,一定不要犯同樣錯誤。

每個人只要活著,都會有各種各樣的苦難。有些苦難是可以轉化的,而有些苦難是無法避免的。記得,你永遠是自己的動力系統,更新權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來人間一趟,誰都沒有打算活著回去。那我們還等什麼,挑起苦難的大旗吧,活出生命的意義來。

相關焦點

  • 苦難、自由和生命的意義|《活出生命的意義》讀書筆記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會拿走你很多東西,但它唯一不可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和行動。——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 01簡介 —這本書講什麼?這是一本講述生存問題的書。再詳細點,是講關於苦難、自由和生命意義等,我們無法逃避的東西。
  • 珍惜眼前,活在當下,活出生命的意義
    記得《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曾經告訴我們:人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在二戰期間,被關押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裡三年。三年煉獄般的生活,很多人熬不過去死了,但他憑藉非凡的意志力,挺過了生死劫難。出獄後,他將自己在集中營裡的經歷與心理學研究相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將自己在集中營的經歷寫成《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
  • 《活出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是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可以說他是20世紀的一個奇蹟。在此書中,他很少談及自己在集中營裡忍受的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辛、苦難與摧殘,而是更多地談論那些讓人堅強地活下去的勇氣。對那些因放棄對未來的渴望而放棄生命的獄友嗤之以鼻,因為這些人死亡的原因不是因為食物或藥品的匱乏,而是因為缺失對未來的渴望和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 活出生命的意義
    在那段漆黑的時間遇到了《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弗蘭克是一位精神病學家,二戰期間被囚禁於納粹集中營,經歷至暗時刻,同時也開創了意義治療法。並在二戰結束後大力推廣其理論,幫助限於困境的人找到生存的意義,走出自我束縛。沒有巨大的厄運,成就不了如此偉大的人生。
  • 我們該怎樣活著——《活出生命的意義》
    他在遭受和經歷過那煉獄般的痛苦後,將自己的經歷和學術相結合,開創了心理治療的意義療法,目的是幫助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動力和意義,這也是《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前半部分是弗蘭克爾以自身經歷的真實感受來描述那泯滅人性的集中營生活,後半部分從意義療法的角度來闡釋人們應該如何對抗心靈的折磨和身體的摧殘,以及如何活出有責任,有意義的生命。
  • 讀書:活出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超越了這段煉獄般的痛苦,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拿到駕照。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他寫的這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書之一,到今天,已被翻譯成24種語言,影響了無數的人。
  • 《活出生命的意義》人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而非幸福感
    最近在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書。本書一經出版,常年暢銷不衰。在美國,就被五次評委美國高校「年度最佳圖書」,而且被大多數美國高校列入必讀書目。英文版本前後被印刷了100多版,而且還被翻印成了21種其他的語言,銷量達千萬冊。可見其影響力之大。而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幾乎是一揮而就,只用了9天時間便完成。
  • 探討「生命的意義」有意義嗎?——《活出生命的意義》讀書筆記
    此外,這本書還介紹了作者結合牢獄經歷創建的意義療法,我作為心理學資深愛好者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學習的機會。對於普通的讀者而言,這是一個走近集中營去了解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感受那些在極端環境中遭遇磨難的人的情感,聆聽一位智者閃爍著光輝的思想的機會,更是反思自己生命的意義的契機。所以,我想邀請您,一同走進書中的世界。
  • 《活出生命的意義》 一切終會過去
    意義在哪裡?我想成功。成功後我就能找到意義。你拼命的在人群裡穿梭。拼命的在鋼鐵水泥森林裡上下,拼命的揮灑自己的汗水。終於你成功了,擁有了身份,擁有了地位,擁有了金錢。夜深人靜時躺在床上。意義在哪裡?裹的像粽子一樣,看不見的汗水已經打溼了他們的衣服……也許你過的不那麼如意,也許你沒那麼成功。人生路上,磨難、厄運和死亡,都是我們生命會遇到的,無法躲開。積極的生活,也是我們找尋生命意義的組成部分。投身於某項事業,追求事業上的成功。
  • 希望是絕境中自我救贖的靈丹妙藥——《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希望是絕境中自我救贖的靈丹妙藥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作者:鄧文富(陝西周至)《活出生命的意義》主要講述納粹時期弗蘭克爾開創意義治療法的勵志故事。為了應付繁重勞動、欺騙轆轆飢腸、維持可憐生命,他們得煞費苦心地籌劃,是將這些麵包一次吃完,還是分成幾次吃。1500人擠住在只能容納200人的棚屋裡,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他們也只能許多人側身擠睡在木板上,沒有褥子,九個人合蓋兩張毯子,靠相互的體溫取暖。不能刷牙、洗浴,不僅衣服髒汙不堪,而且身上長滿蝨子,每天睡覺之前,不將蝨子掐完,就會被咬得睡不著覺。住的棚屋,到處是糞便。他們經常要挨囚頭等人的毒打。
  • 《活出生命的意義》:生命的起起落落,都是在訴說它的獨一無二
    把他心中的最優解,寫進了他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中。他駐足於黑暗中仰望星空,即使自己經歷過很多不幸,也仍然希望著能夠儘自己的努力,將更不幸的人,從原本不幸的生活中拉出來。他開創了意義治療法,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生活的意義。
  • 從今天起,讓你活出生命的意義
    ,拿獎學金,競選班委鍛鍊能力,加入自己感興趣的社團讓課餘生活豐富多彩,交很多朋友,談一段甜甜的戀愛,可是慢慢地你發現,身邊的越來越多的同學理所應當的上課玩手機,睡覺,當班委就是發不完的通知,收不完的作業,還有同學們無休止的抱怨和不理解,不配合,宿舍裡舍友報復性打遊戲,追劇,刷抖音,好像在彌補他們高中時的遺憾,你想學習,只能去自習室,可是當舍友問你出去幹什麼時,你隨便編了個藉口,莫名其妙的不想讓別人知道你的努力
  • 人到中年,不敢窮,不敢病,更不敢死,原因是啥?中年人的心聲
    許多中年人深有感慨「不敢窮,不敢病,更不敢死」,又是為何?不忍心讓父母和孩子一起承受因你貧窮而帶來的惡果。不敢窮人到中年,日漸老去的父母需要贍養,日漸長大的孩子需要撫育,生活的壓力隨之而來。到了這個年齡,已經不是為自己一個人而活了。正面臨著錢不好掙,高物價及兒子結婚的高彩禮,有的還要城市的樓房,「代步」的小車。這早已不是那種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的「安逸」現狀,都需要一筆筆不小的錢來應對。如果你窮了,一家人要跟著你挨餓,也有可能兒子連媳婦也娶不上。自己不忍心,窮不得。
  • 能活出自己,便是生命的全部意義
    >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如果答案是正確的,任何一個打開信封的人,都會念出信封裡寫的東西,然後說:「是的,你是對的,這就是生命的意義。」這似乎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測試,因為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所以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但是倘若信封裡只有一張白紙,或者寫的是「生命的意義就是世間萬物」呢?
  • 女人到中年,婚姻已不敢奢望,上有80歲奶奶,下有未成年的妹妹
    不敢奢望婚姻,不敢奢望好日子到來,只希望自己不要生病。婚姻的苦,只有走過的人才懂。沒有孩子陪伴的娘,心裡有苦說不出。02孩子的一生無暇陪伴當初清水的老公和她戀愛時,多少讓清水心動不已,畢竟比自己的家境好些。可是,這樣聚少離多的感情成了離婚的開端。
  • 人到中年,活出自我的人有這四個特徵,讓生命更有意義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不珍惜就會發現時光如白駒過隙,不知不覺人生的進度條已經快要拉滿。但正是因為人生苦短,我們才要竭盡全力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在時間的長河中留下屬於自己的一朵浪花。雖然每個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但不同的人過法也不同。有的人抓緊時間,有的人悠閒自在;有的人為自己而活,有的人為別人而活。
  • 獨生子女真實獨白:不敢病、不敢遠嫁、甚至不敢死
    當憧憬的生活遭遇殘酷的現實,他們只能選擇蜷縮在自己所能掌控的狹小範圍中,為了父母而小心翼翼地活著,不敢生病,不敢遠走,甚至不敢死……這是何其諷刺?又是何其悲哀!然,沒有永遠能遮天蔽日的巨人,亦無能一直頂天立地的父母,他們也會老,也會累,也會有背駝下來走不動路的那一天……這是誰都不願承認的殘忍「現實」。作為子女,我們總要學會長大,學會承擔。總會有那麼一天,我們必得要接過父母手中的重擔,挑起家庭的大梁,繼續他們未曾走完的道路。這種傳統的根深蒂固的思想深深刻印在每一個子女的腦海中,特別是獨生子女。
  • 敢死,為何不敢活下去?
    人生一世,父母生育,從幼兒園、小學、初高中,到大學、研究生,再攻讀博士,這一路,父母的養育付出,各階段老師的教育栽培,個人多少年春夏秋冬不畏寒冷,不畏酷熱的苦讀,流了多少汗,出了多少力,辛勤付出了多少。這一路走來,家裡不易,學校老師不易,親戚朋友及社會人士的關愛不易,自己十年苦讀,不懈努力,一舉考中大學、考入研究生、博士生也十分不易。 為什麼?
  • 《奧斯卡與玫瑰奶奶》:生命的意義,就是用末日的心態活在當下
    我將通過小說的劇情,為你解讀奧斯卡是如何通過向死而生獲得生命的圓滿,向死而生給奧斯卡帶來的三大改變和生命的意義,以及如何在生命中踐行向死而生的人生哲學活出我們的意義。殊不知,其實逃避對死的思考,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逃避對生的思考。在奧斯卡寫給上帝的第十二封信中,奧斯卡已經100歲了,在過去12天,他已經活過了完整而又幸福的一生,也與不敢面對死亡的父母完全和解了。他向父母解釋道,生命是上帝饋贈的禮物,剛開始我們不懂得珍惜,以為死亡還很遙遠一般浪費它。最後,又認為它腐爛、短暫而想放棄它。只有知道如何讓自己配得上這個生命,才是它的意義。
  • 人生最大的冒險,是不敢冒險
    她把病人一生最大的遺憾都記錄下來,並整理出了排名靠前的幾大遺憾。我們會看到,作為一個普通的生命,在對人性的追求和一生的感受上,大家是何其相似: 1.   我希望我有勇氣去面對真實的自己,追求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一生都為了別人的期許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