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自由和生命的意義|《活出生命的意義》讀書筆記

2021-01-11 讀行君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會拿走你很多東西,但它唯一不可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和行動。

——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

— 01簡介 —

這本書講什麼?

這是一本講述生存問題的書。再詳細點,是講關於苦難、自由和生命意義等,我們無法逃避的東西。

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是維也納著名的精神科醫生。二戰時期,作為猶太人,他也沒能躲過納粹種族滅絕運動。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只有他和妹妹倖存。

本書第一部分,就是講述他在集中營的經歷。在那裡他經歷了地獄般的折磨,但在書中,他很少談及自己在集中營裡忍受的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辛、苦難與摧殘,而是更多談論那些讓人堅強活下去的勇氣。他關注的並非多數人喪生的原因,而是為什麼有些人能倖免於難?

逃出集中營後,面對失去親人的悲痛和孤獨,他仍然選擇留在維也納重操舊業。他不但超越了所經受的苦難,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幫助人們尋找絕處逢生的意義。本書第二部分,就是簡單介紹了他的意義療法,內容涉及生命意義、存在虛無,苦難與愛等生命相關的話題。

弗蘭克爾的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他出生於1905年,1997年去世。他67歲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領到飛機駕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這本書弗蘭克爾只用了9天寫完,卻被翻譯成24種語言,全球銷售超過1200萬冊。《活出生命的意義》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它曾感動過千千萬萬人,也必將感動你我。

—02苦難—

苦難有意義嗎?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個不爭的事實。然而苦難有意義嗎?

我們有句老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美國開國先哲富蘭克林也說過:唯有痛苦才能給人帶來教益。苦難似乎是很有用的,它能幫助人成長,甚至淨化心靈。很多宗教也都提倡苦修、苦行,以助自己得道。這樣說來,苦難似乎值得體驗。

然而另一方面,人也會因苦難而一蹶不振,甚至被徹底摧毀。比如集中營的生活對那些人來說,是絕對的、不可拒絕的苦難。很多人無法忍受,以至於放棄了生的希望,被命運擊垮,或者乾脆選擇自殺。那麼苦難究竟有意義嗎?

書中給出的答案是:苦難本身毫無意義,但我們可以通過自身對苦難的反應賦予其意義。在苦難中,一個人可能仍然保持勇敢、自尊、無私;也可能為了自我保護,在激烈的鬥爭中喪失人的尊嚴而無異於低等動物。

遭受不必要的苦難與其說是英雄行為,不如說是自虐。所以,我們對待苦難的態度應該是,如果能避免,想辦法避免;而對於無法避免的,我們要努力不被苦難擊垮。如何不被擊垮呢?

賦予苦難意義。

書中講了這樣一個例子:一名患有嚴重抑鬱的人曾向作者諮詢,他無法接受妻子的死亡(妻子在兩年前去世,他愛她勝過世上的一切)。作者向他提了一個問題:「如果你先她而去,妻子在你死後還活著,那會怎麼樣啊?」 他回答:「那她可就受苦了,她怎麼受得了啊!」 作者告訴他:「你看,她免除了這樣的痛苦,你替代了她的痛苦——當然,代價是你現在還活著,並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他沒再說話,搖了搖頭,悄然離開了。

在一定意義上,一旦找到了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但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麼有意義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

人主要關注的不是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義。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甚至準備著去受苦,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他的痛苦有了意義。

—03自由—

我們有自由嗎?

一個人究竟被誰所決定,是上天、環境、他人,抑或是自己?換句話說,我們有成為自己的自由嗎?我們有管控自己的自由嗎?

比如,我的運氣很不好,我所處環境讓我很煩躁,我對象讓我很生氣。是運氣、環境、他人這些東西決定了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嗎?在面對外在處境的時候,我們真的失去了掌控自己的自由了嗎?

在弗蘭克爾看來,事物相互決定對方,但人最終是自我決定的。你成為什麼——在天賦與環境的限度內——是你自己決定的後果。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與行動。

控制自己面對任何處境的心境,這是任何人無法剝奪的權利。即使是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條件下,人也能夠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識獨立。比如在集中營,在活人實驗室,作者親眼目睹有人像聖人,有人像豬玀。人的內心,這兩種可能都有。但最終表現出哪種,是自我決定的結果,而不是環境的產物。

弗洛伊德曾說過:「要是將一定數目的形形色色的人置於飢餓狀態,隨著飢餓的加劇,他們所有的個人差別都會泯滅,取而代之的將是相同的飢餓表情。」然而,在集中營,個體的差別並沒有泯滅,相反,人們的差異性變得更大。

在集中營生活過的人,都記得那些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後一塊麵包給了別人的人。這樣的人在數量上可能不多,但足以說明一點: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取,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下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

說到底,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毒氣室是人發明出來的,但是,心中默默祈禱著上帝而進入那些毒氣室的也是人。而人,有自我決定的自由。

—04意義—

生命有意義嗎?

生命的意義往往和苦難與死亡聯繫在一起。在一帆風順的時候,很少有人會去追索生命的意義,只有當生命受到挫折、苦難或者死亡時,我們才會去追索生命的意義。

為什麼要去追索生命的意義?尼採說: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知道自己存在是「為了什麼」,也就知道「如何」繼續活下去。追索生命的意義,就是為了讓我們能更好的的活下去。

在納粹集中營,1944年聖誕節至1945年聖誕節的死亡率是最高的。原因並不在於勞動強度增大、食物短缺或氣候寒冷。而是因為多數犯人都以為能在聖誕節前回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可能性越來越小,犯人失去了勇氣,變得沮喪起來。這嚴重減弱了他們身體的抵抗,導致許多人死亡。

在集中營,你會發現,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還有某項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來。比如弗蘭克爾,他在被關押在奧斯維辛集中營時,一部待出版的手稿被沒收了。重寫這本書的渴望幫助作者戰勝集中營嚴酷的處境。

人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們一生中被賦予的最艱巨的任務。而生命的意義,並沒有唯一的答案。其在每個人身上、在每個時刻都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

弗蘭克爾發現可能找尋生命意義的3個途徑,簡單來說,就是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在集中營,完成被收繳的書稿的重寫,這是他的「工作」。對妻子的愛和思念,重聚的渴望,令他有活下去的力量。而賦予苦難意義,則幫助他忍受甚至超越這苦難。

在任何情況下,人的生命都不會沒有意義,而且生命的無限意義就包含著苦難、剝奪和死亡。個人一旦成功地找到了意義,那他不但會感到幸福,還會具備應對磨難的能力。

願你擁有自由,擁有面對苦難的勇氣,並尋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努力過好這短暫的一生。

你所經歷的,世人奪不去。

最後分享作者的忠告:

盡情享受你現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樣,錯誤地行事和生活。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讀書:活出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超越了這段煉獄般的痛苦,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拿到駕照。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他寫的這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書之一,到今天,已被翻譯成24種語言,影響了無數的人。
  • 探討「生命的意義」有意義嗎?——《活出生命的意義》讀書筆記
    此外,這本書還介紹了作者結合牢獄經歷創建的意義療法,我作為心理學資深愛好者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學習的機會。對於普通的讀者而言,這是一個走近集中營去了解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感受那些在極端環境中遭遇磨難的人的情感,聆聽一位智者閃爍著光輝的思想的機會,更是反思自己生命的意義的契機。所以,我想邀請您,一同走進書中的世界。
  • 活出生命的意義
    在那段漆黑的時間遇到了《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弗蘭克是一位精神病學家,二戰期間被囚禁於納粹集中營,經歷至暗時刻,同時也開創了意義治療法。並在二戰結束後大力推廣其理論,幫助限於困境的人找到生存的意義,走出自我束縛。沒有巨大的厄運,成就不了如此偉大的人生。
  • 珍惜眼前,活在當下,活出生命的意義
    記得《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曾經告訴我們:人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在二戰期間,被關押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裡三年。三年煉獄般的生活,很多人熬不過去死了,但他憑藉非凡的意志力,挺過了生死劫難。出獄後,他將自己在集中營裡的經歷與心理學研究相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將自己在集中營的經歷寫成《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
  • 你敢不敢挑起苦難的大旗,活出生命的意義?
    昨天,我讀完弗蘭克爾寫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時》,深以為然,才真正的懂得:讓人能走到最後的,不是希望,而是我們賦予生命或我們所做的事情的意義和價值。但是又不被「是」嚇得止步不前——放心吧,人類總是有能力將人生的苦難轉化為成就,總是能從罪過中提煉改過自新的機會,也可以從短暫的生命中獲取負責任的行動的動力。始終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人的內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其外在命運的,只是很多人用固定型思維,限制了自己的成長而已。
  • 《活出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是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可以說他是20世紀的一個奇蹟。「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34;死亡工廠&34;倖免於難的人"。在此書中,他很少談及自己在集中營裡忍受的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辛、苦難與摧殘,而是更多地談論那些讓人堅強地活下去的勇氣。對那些因放棄對未來的渴望而放棄生命的獄友嗤之以鼻,因為這些人死亡的原因不是因為食物或藥品的匱乏,而是因為缺失對未來的渴望和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 《活出生命的意義》人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而非幸福感
    最近在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書。本書一經出版,常年暢銷不衰。在美國,就被五次評委美國高校「年度最佳圖書」,而且被大多數美國高校列入必讀書目。英文版本前後被印刷了100多版,而且還被翻印成了21種其他的語言,銷量達千萬冊。可見其影響力之大。而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幾乎是一揮而就,只用了9天時間便完成。
  • 我們該怎樣活著——《活出生命的意義》
    也就是說,真正活過的人一定有他堅信的和在意的某種東西。維多克·弗蘭克爾就是這樣的人。維多克·弗蘭克爾是位精神病學家,更是著名的心理學家,而他令人稱嘆的身份則是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倖存者。他在遭受和經歷過那煉獄般的痛苦後,將自己的經歷和學術相結合,開創了心理治療的意義療法,目的是幫助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動力和意義,這也是《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核心內容。
  • 希望是絕境中自我救贖的靈丹妙藥——《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希望是絕境中自我救贖的靈丹妙藥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作者:鄧文富(陝西周至)《活出生命的意義》主要講述納粹時期弗蘭克爾開創意義治療法的勵志故事。處此絕境,所有人都產生過自殺的念頭,有人選擇了觸帶電的鐵絲網而及早結束自己的生命。其實,促使他們選擇自殺的原因,主要不是環境,而是覺得活著不再有價值和意義,放棄了希望。尼採說:「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明確生活的目標,知道生存的意義,對未來充滿希望,即使身處絕境,身染疾病,也會增強人們戰勝困難和疾病的內在力量。
  • 《活出生命的意義》:生命的起起落落,都是在訴說它的獨一無二
    把他心中的最優解,寫進了他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中。他駐足於黑暗中仰望星空,即使自己經歷過很多不幸,也仍然希望著能夠儘自己的努力,將更不幸的人,從原本不幸的生活中拉出來。他開創了意義治療法,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生活的意義。
  • 能活出自己,便是生命的全部意義
    >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如果答案是正確的,任何一個打開信封的人,都會念出信封裡寫的東西,然後說:「是的,你是對的,這就是生命的意義。」還有一個女性,在入院手術前一天查出一大塊腫瘤,因為她怕恐懼和恐慌會影響到病情,所以一查出來就住院了。幾個月後,當她感覺自己已經度過危機時出院了,手術很成功,她也活了下來。
  • 《活出生命的意義》 一切終會過去
    人們冷漠和遲鈍,對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匆匆的過去,匆匆的過來。沒有一張熟悉面孔。肚子咕咕叫了,找一家自己可以進去的,點一份自己可以支付的。意義在哪裡?成功後我就能找到意義。你拼命的在人群裡穿梭。拼命的在鋼鐵水泥森林裡上下,拼命的揮灑自己的汗水。終於你成功了,擁有了身份,擁有了地位,擁有了金錢。夜深人靜時躺在床上。意義在哪裡?
  • 從今天起,讓你活出生命的意義
    在我們眼裡,馬雲、王思聰的人生似乎是完美的,甚至馬雲在創立阿里巴巴之前的那段經歷,對他後來的成功也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仿佛那是天才才能承受的苦難,只有他們才能將這些痛苦轉化為成功的一個個基石,並且獲得成功。
  •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他說:「我的生命意義就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活出生命的意義》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獲選為「美國有影響力的10本圖書」之一,銷售已超1200萬冊。這本書並不厚,但卻迸發出極其強大的力量,它會觸動你的靈魂,牽引著你,找到你的人生意義,讓你每一天都過得有價值、有意義!
  • 工作有什麼意義,或者生命有什麼意義?
    圖片:www.pexels.com人從動物進化到人的過程中,我們擁有了「擔憂」的能力,擁有了對未來的意識、可以對未來進行計劃;同時,我們也離開了活著的「此時此地」,離「必須做什麼」這樣的動物本能越來越遠;在文化和文明的進化過程中,我們擁有越來越便利的信息溝通和越來越豐富的物質供給,同時也遠離了曾經依靠傳承得以獲得依存感和歸屬感的傳統;離
  • 靈魂拷問:生命的意義在於受苦受難嗎?
    你是不是經常聽到身邊的很多人都在說:我活的太痛苦了,太難了,是不是連你自己也這麼認為:人這一生歷經了無數的挫折真的是太難了。、怕得不到真愛、……古往今來,我們很多人都相信,生活就是受苦的,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經歷苦難,就比如讀書就應該寒窗苦讀,成就偉業就要臥薪嘗膽。
  • 讀書筆記第57天:《人生的境界》生命的價值
    2020年6月30日 庚子年 五月初十 多雲 上海(讀書筆記第57天)今天,閱讀季羨林先生的《人生的境界》第三輯「死的浮想」第一部分(P129-P170)。對於人類的前途,我始終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社會是發展的,年輕一代會在新的環境裡,遇到更激烈的競爭。但這是一種智力上的公平競爭,是現代社會中一種高尚的、文明的競爭。它的存在,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人類社會的進步,猶如運動場上的接力賽。老年人跑第一棒,中年人跑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
  • 生命本身 就是意義
    「好好活著就是最有意義的事。」「生不易,活不易,生活更不易。」「努力賺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無憂無慮的活著,無愧當下。」「能健康活著比什麼都強。」「我們活著本身就是意義,整個生命的意義是追尋生命的意義。」「尊重生的任何存在形式,正視死的事實。」「是折騰。」
  • 生命的意義(作文素材)
    ,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段關於生命的意義的話語,不知激勵了多少人去拼搏,去奮鬥,讓自己的生命更燦爛!     生命在于堅持!     一個人在他的一生裡,難免會遇到挫折,失敗和打擊,但遇到這些並不能就此放棄自己的目標。只有堅持下去,才有可能戰勝它們! 世界著名的科學家霍金,21歲時便被確診患有罕見的、不可治癒的運動神經性疾病!醫生預言他只能活兩年半。不久,霍金便完全癱瘓了。但他並沒有就此放棄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忍受著精神和肉體上的雙重痛苦,選擇了堅持活下去。
  • 塑造人物和過好人生一個道理:拿好自己的主動權,活出生命的意義
    因為這樣的人物才是鮮活、有生命的,他們不甘於平庸,想要給人們帶來驚喜,這是成功角色的魅力所在,也是人物存在的意義。一、構思:發現並創造與眾不同《把人物寫活》中介紹,一般人物的素材來源主要有五種:(1)故事;(2)潛意識;(3)藝術或大自然的啟發;(4)真人;(5)複合角色,每一個元素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物,創作者通常會在這些的基礎上,投入新元素,進行素材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