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會拿走你很多東西,但它唯一不可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和行動。
——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
— 01簡介 —
這本書講什麼?
這是一本講述生存問題的書。再詳細點,是講關於苦難、自由和生命意義等,我們無法逃避的東西。
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是維也納著名的精神科醫生。二戰時期,作為猶太人,他也沒能躲過納粹種族滅絕運動。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只有他和妹妹倖存。
本書第一部分,就是講述他在集中營的經歷。在那裡他經歷了地獄般的折磨,但在書中,他很少談及自己在集中營裡忍受的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辛、苦難與摧殘,而是更多談論那些讓人堅強活下去的勇氣。他關注的並非多數人喪生的原因,而是為什麼有些人能倖免於難?
逃出集中營後,面對失去親人的悲痛和孤獨,他仍然選擇留在維也納重操舊業。他不但超越了所經受的苦難,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幫助人們尋找絕處逢生的意義。本書第二部分,就是簡單介紹了他的意義療法,內容涉及生命意義、存在虛無,苦難與愛等生命相關的話題。
弗蘭克爾的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他出生於1905年,1997年去世。他67歲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領到飛機駕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這本書弗蘭克爾只用了9天寫完,卻被翻譯成24種語言,全球銷售超過1200萬冊。《活出生命的意義》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它曾感動過千千萬萬人,也必將感動你我。
—02苦難—
苦難有意義嗎?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個不爭的事實。然而苦難有意義嗎?
我們有句老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美國開國先哲富蘭克林也說過:唯有痛苦才能給人帶來教益。苦難似乎是很有用的,它能幫助人成長,甚至淨化心靈。很多宗教也都提倡苦修、苦行,以助自己得道。這樣說來,苦難似乎值得體驗。
然而另一方面,人也會因苦難而一蹶不振,甚至被徹底摧毀。比如集中營的生活對那些人來說,是絕對的、不可拒絕的苦難。很多人無法忍受,以至於放棄了生的希望,被命運擊垮,或者乾脆選擇自殺。那麼苦難究竟有意義嗎?
書中給出的答案是:苦難本身毫無意義,但我們可以通過自身對苦難的反應賦予其意義。在苦難中,一個人可能仍然保持勇敢、自尊、無私;也可能為了自我保護,在激烈的鬥爭中喪失人的尊嚴而無異於低等動物。
遭受不必要的苦難與其說是英雄行為,不如說是自虐。所以,我們對待苦難的態度應該是,如果能避免,想辦法避免;而對於無法避免的,我們要努力不被苦難擊垮。如何不被擊垮呢?
賦予苦難意義。
書中講了這樣一個例子:一名患有嚴重抑鬱的人曾向作者諮詢,他無法接受妻子的死亡(妻子在兩年前去世,他愛她勝過世上的一切)。作者向他提了一個問題:「如果你先她而去,妻子在你死後還活著,那會怎麼樣啊?」 他回答:「那她可就受苦了,她怎麼受得了啊!」 作者告訴他:「你看,她免除了這樣的痛苦,你替代了她的痛苦——當然,代價是你現在還活著,並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他沒再說話,搖了搖頭,悄然離開了。
在一定意義上,一旦找到了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但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麼有意義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
人主要關注的不是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義。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甚至準備著去受苦,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他的痛苦有了意義。
—03自由—
我們有自由嗎?
一個人究竟被誰所決定,是上天、環境、他人,抑或是自己?換句話說,我們有成為自己的自由嗎?我們有管控自己的自由嗎?
比如,我的運氣很不好,我所處環境讓我很煩躁,我對象讓我很生氣。是運氣、環境、他人這些東西決定了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嗎?在面對外在處境的時候,我們真的失去了掌控自己的自由了嗎?
在弗蘭克爾看來,事物相互決定對方,但人最終是自我決定的。你成為什麼——在天賦與環境的限度內——是你自己決定的後果。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與行動。
控制自己面對任何處境的心境,這是任何人無法剝奪的權利。即使是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條件下,人也能夠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識獨立。比如在集中營,在活人實驗室,作者親眼目睹有人像聖人,有人像豬玀。人的內心,這兩種可能都有。但最終表現出哪種,是自我決定的結果,而不是環境的產物。
弗洛伊德曾說過:「要是將一定數目的形形色色的人置於飢餓狀態,隨著飢餓的加劇,他們所有的個人差別都會泯滅,取而代之的將是相同的飢餓表情。」然而,在集中營,個體的差別並沒有泯滅,相反,人們的差異性變得更大。
在集中營生活過的人,都記得那些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後一塊麵包給了別人的人。這樣的人在數量上可能不多,但足以說明一點: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取,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下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
說到底,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毒氣室是人發明出來的,但是,心中默默祈禱著上帝而進入那些毒氣室的也是人。而人,有自我決定的自由。
—04意義—
生命有意義嗎?
生命的意義往往和苦難與死亡聯繫在一起。在一帆風順的時候,很少有人會去追索生命的意義,只有當生命受到挫折、苦難或者死亡時,我們才會去追索生命的意義。
為什麼要去追索生命的意義?尼採說: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知道自己存在是「為了什麼」,也就知道「如何」繼續活下去。追索生命的意義,就是為了讓我們能更好的的活下去。
在納粹集中營,1944年聖誕節至1945年聖誕節的死亡率是最高的。原因並不在於勞動強度增大、食物短缺或氣候寒冷。而是因為多數犯人都以為能在聖誕節前回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可能性越來越小,犯人失去了勇氣,變得沮喪起來。這嚴重減弱了他們身體的抵抗,導致許多人死亡。
在集中營,你會發現,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還有某項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來。比如弗蘭克爾,他在被關押在奧斯維辛集中營時,一部待出版的手稿被沒收了。重寫這本書的渴望幫助作者戰勝集中營嚴酷的處境。
人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們一生中被賦予的最艱巨的任務。而生命的意義,並沒有唯一的答案。其在每個人身上、在每個時刻都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
弗蘭克爾發現可能找尋生命意義的3個途徑,簡單來說,就是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在集中營,完成被收繳的書稿的重寫,這是他的「工作」。對妻子的愛和思念,重聚的渴望,令他有活下去的力量。而賦予苦難意義,則幫助他忍受甚至超越這苦難。
在任何情況下,人的生命都不會沒有意義,而且生命的無限意義就包含著苦難、剝奪和死亡。個人一旦成功地找到了意義,那他不但會感到幸福,還會具備應對磨難的能力。
願你擁有自由,擁有面對苦難的勇氣,並尋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努力過好這短暫的一生。
你所經歷的,世人奪不去。
最後分享作者的忠告:
盡情享受你現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樣,錯誤地行事和生活。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