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社會職場往來最注重的就是「關係」,「關係」的遠近與多少決定了你會走多遠,能走多遠。而「關係」的試金石就是「誠偽」,誠偽是一種品性,又是一種態度。
古人論誠偽,大都以品性論。至誠之心為君子之德,不誠便是虛偽小人。品性一半是自然而成(母胎隨之),一半是後天的教養。品性是自然流露而出,談一個人的是君子或者小人,以他的行為蹤跡概之。君子大概總是君子,小人大概總是小人,或許有例外,但均為特例。
而當今社會,這種天然的君子或小人並不見多,諸般常人均著於兩者之間。此類人多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會有虛偽的時候,但這也自然不過,或此類人對事對人稍許加減了誠意,去適應形勢,這就是態度。態度未必能反映出品性,一個至誠的朋友萬不得已之時也會撒謊,這也許就稱為「人情世故」吧。
當今的年輕人多為「憤青」,這是自然不過的事情,在他們心中,不至誠或是虛偽的人太多,甚至除了他們自己外基本都是虛偽之人。這即是年輕人對品性抱太多的「天真」。
從「禮」上看誠偽。禮分兩種,一種是禮品的誠意,一種是請客吃飯的攀談的心意。送「禮」自古有之,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便是如此。當你用人之時或者被用之時,你便會送禮或收禮,至誠之人自然會回禮,禮不在重而在於情;弱你無用之時,那人再不與你往來便偏向於小人,你只是過客而已,不必惱之困之。弱你送禮之人無用之時,你不再禮之,你便也是小人,以此概之。
請客吃飯,也大概似之。凡席間高談闊論,誓言一切之事盡在心中,不必再提,如翌日後再無言語往來者大概均是小人;而態度溫和為表達至誠之心者,均會留有一定餘地,不幾日便會言語告知所託之事,成與不成另當別說,但態度端正,此類人多可深交。
現在人常以「我很誠懇的告訴你」「我是很有誠意的」之類的話語標榜自己,這類人多是「老王賣瓜」,至誠之人大概不會如此。
人為自己活著,也是為別人活著。在不損害自己身份的前提下顧全別人的情感或所託,盡力施辦,都算的上誠懇有誠意,這樣寬大的看法會讓人活得更有趣些。人在世,不就一直在識人、辨事的過程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