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反家庭暴力法施行一年 全國法院發出680多份人身保護令

2021-01-11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3月8日消息(記者孫瑩)反家庭暴力法實施一周年暨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最高人民法院今天發布了實施反家庭暴力法十大典型案例。最高法民一庭負責人在回答記者問時介紹,2015年3月1日《反家庭暴力法》施行,截止2016年12月底,全國法院共計發出了680餘份人身安全保護令。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暴力行為,不僅直接危害受害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導致婚姻家庭和未成年子女的不幸,而且極易引發惡性刑事案件,危害社會的安全和穩定。2016年3月1日,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反家庭暴力法表明了國家禁止任何形式家庭暴力的鮮明態度,家庭暴力不再是家庭私事,而是具有嚴重危害的社會問題。家庭暴力受害者需要國家公權力的保護,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國家保護人權維護社會安定的重要職責之一。這是尊重人權、保障弱勢家庭成員合法權益的重要舉措,是弘揚家庭美德、形成平等和睦文明家庭關係的重要體現,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負責人就發布的十大典型案例相關問題接受記者採訪。

  請您介紹一下人民法院實施反家庭暴力法一年以來的總體情況?

  自2016年3月1日反家庭暴力法實施一年來,各地法院堅決貫徹法律,受理了一批人身安全保護令案件和撤銷監護人資格案件。截止2016年12月底,全國法院共計發出了680餘份人身安全保護令。通過及時下發人身安全保護令,有效地遏制家庭暴力的發生,維護了受到家庭暴力傷害的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嚴,用司法手段向全社會宣示,國家反對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關係。撤銷監護人資格的案件數量雖然不多,但社會關非常關注,影響面很大,人民法院通過撤銷監護人資格案件的審理,充分展示了國家對未成年人權益的特殊保護。

  最高人民法院在三八節發布十大典型案例,請介紹一下這些案例具有什麼樣的社會意義?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十大典型案例中,有撤銷施暴者監護人資格的,有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的,還有對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的被申請人予以處罰的。這些案例是人民法院適用反家庭暴力法,維護家暴受害者人身安全和人格尊嚴的典型代表。公布這十個案例,宣示了國家反對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彰顯了國家法律的權威,震懾、教育了施暴者。從法律效果看,人民法院較好地掌握了撤銷監護人資格案件和人身安全保護令案件的證明標準以及人身安全保護令發出的條件。從社會效果看,撤銷監護人資格案件切實維護了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絕大多數案件中人身安全保護令起到了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護當事人人身安全的作用。

  請問哪些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撤銷監護人資格和人身安全保護令?

  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監護人實施家庭暴力嚴重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被監護人的近親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等有關人員或者單位的申請,依法撤銷其監護人資格,另行指定監護人。」第二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當事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因受到強制、威嚇等原因無法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其近親屬、公安機關、婦女聯合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救助管理機構可以代為申請。」

  根據反家庭暴力法規定,家庭成員和家庭成員以外共同生活的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或者撤銷監護人資格。人身安全保護令的申請人多數為女性家暴受害者,也有男性家暴受害者,還有老年人、殘疾人和兒童。鑑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遭受家庭暴力時沒有申請能力或者求助、申請的能力比較弱,反家庭暴力法還規定了較為寬泛的申請主體,如近親屬、婦聯、民政部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目的就是充分保障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合法權益。

  從反家庭暴力法實施的情況看,保護令申請人中既有家庭成員,也有同居者;除了女性,還有男性,也包括老年人、殘疾人和兒童。既有家暴受害者自行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也有家暴受害者住所地的婦聯等單位代為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還有社會組織協助申請人申請撤銷監護人資格的。

  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是法院實施反家庭暴力法的重要工作,請您介紹一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作用。

  人身安全保護令是人民法院根據反家庭暴力法在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間設立的一個法律保護傘,等於在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間築起的一道無形的「隔離牆」,將施暴人阻攔在「夠不著」受害人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預防家暴的發生或者再次發生。因此,人民法院正確適用反家庭暴力法,針對當事人的申請,及時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既是依法履職,以法治手段保護人權,維護文明、和睦、穩定的家庭關係,也是代表國家公權力回應了社會上反家暴的強烈呼聲和迫切要求。

  人民法院實施反家庭暴力法是如何和其他部門協作配合的?

  家庭暴力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反對家庭暴力也需要各相關部門和全社會的參與。正如反家庭暴力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定的那樣:「反家庭暴力是國家、社會和每個家庭的共同責任。」人民法院在處理涉家暴案件的司法實踐中對此深有體會,並在實踐中逐步探索與當地政府、婦女聯合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關工委、律師、社工、志願者等各種相關部門和組織協力合作,建立反家暴網絡,建立聯動機制,共同構築全社會合力參與的反家暴宏觀格局。

  在實施反家庭暴力過程中,許多人民法院通過與當地公安機關、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婦女聯合會配合,制止家庭暴力,保證人身安全保護令得到切實履行。各地法院今後將繼續學習、借鑑成功經驗,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優勢,將辦理人身安全保護令案件與反家庭暴力法的宣傳教育工作相結合,通過推送典型案例、答疑解惑,讓群眾了解家庭暴力的危害以及維權途徑,主動協調、聯繫相關部門和組織,讓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執行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

  實踐中人身安全保護令是如何執行的?

  人身安全保護令是反家庭暴力法的核心內容之一,保護令的執行是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和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共同職責。反家庭暴力法第三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作出人身安全保護令後,應當送達申請人、被申請人、公安機關以及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有關組織。人身安全保護令由人民法院執行,公安機關以及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應當協助執行。」

  我們認為,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執行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監督當事人遵守保護令的規定,及時制止當事人違反保護令的行為;二是對當事人違反保護令的行為進行處罰。

  對於第一項任務,監督當事人遵守保護令的規定、及時制止違反保護令的行為,根據法律規定精神,通常由公安機關和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負責比較合適。主要考慮是:當事人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再次實施家庭暴力的,公安機關能夠及時出警制止暴力,有效保護受害人免受傷害,這也是公安機關的職責所在。同時,公安機關和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督促當事人遵守保護令的有關規定,更為便利,也更符合實際。

  對於第二項任務,即對違反保護令行為的處罰,應當由公安機關和人民法院共同負責。具體也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被申請人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中的禁止性規定,如再次實施家暴或者騷擾、跟蹤、接觸申請人,申請人報警後,公安機關應當立即出警,並作出相應處罰。行為人違反保護令的行為同時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構成犯罪的,依法立案偵查;不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公安機關固定證據後移交人民法院處理,人民法院依法給予訓誡、罰款或者拘留。

  如果申請人收集證據後向人民法院申請處理的,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不構成犯罪,根據情節給予訓誡、罰款或者司法拘留;構成犯罪的,移送公安機關處理。

  第二,被申請人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中有關驅逐、遷出等規定的,如責令遷出住所而拒不遷出,一般由人民法院執行。如果行為人同時實施其他暴力行為或者有較大人身危險性的,人民法院視情可商請公安機關協助執行。

相關焦點

  • 粵近4年發出805份人身安全保護令
    《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辦法》將於今年10月1日起施行。自2016年《反家庭暴力法》實施以來,廣東法院共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805份,反家暴司法保護力度逐漸加大,今年1—8月發出178份,同比增長31%。
  • 全國首份違反人身保護令「罰單」開出
    □ 中國婦女報記者 鄧小波□ 文明 蔣頔曦反家庭暴力法實施後,湖南省衡陽市衡東縣法院發出了衡陽市首份「人身安全保護令」。然而,施暴者隨後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再次對受害人實施家暴,近日,法院開出全國首份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罰單」,對施暴者處以拘留十日的處罰。
  • 家暴中的人身保護令制度,到底起多大作用
    對於家暴惡行,我國法律不僅有《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進行嚴懲,更有著《婚姻法》《反家庭暴力法》等專項法律設立了人身保護令、過錯賠償等制度予以規制。法律已經為家暴者設立了集刑事、行政、民事責任三位為一體的法律責任體系。尤其是,為了加強國家公權力對家暴的及時介入,專門出臺《反家庭暴力法》設立了人身保護令制度,給人們反家暴更多的法律依據和充足底氣。
  • 最高法:離婚後家暴、同居期家暴均可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南都訊 記者劉嫚 發自北京 離婚後家暴、同居期間遭遇家暴均可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1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與全國婦聯、中國女法官協會聯合發布人身安全保護令十大典型案例,根據反家庭暴力法相關規定,監護、寄樣、同居、離異等關係的人員之間發生的暴力也被納入到家庭暴力中,收到法律約束。
  • 最高法公布典型案例:前女友、前男友也能適用《反家庭暴力法》
    前女友、前男友能否適用《反家庭暴力法》?11月25日,最高法與全國婦聯、中國女法官協會聯合發布人身安全保護令十大典型案例,其中一個案例就對此給出明確答案:家庭成員以外共同生活的人可以被認定為是擬制家庭成員,能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 漢臺法院一案例入選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人身安全保護令十大典型案例
    2016年實施的反家庭暴力法表明了國家禁止任何形式家庭暴力的鮮明態度。其中,人身安全保護令是反家庭暴力法創設的重要制度,也是該法的核心內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全國婦聯和中國女法官協會深入學習、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家庭、家教、家風的重要論述,始終堅持將司法為民,將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作為重要工作內容,立足各自職能為反家庭暴力法的立法和貫徹實施作了大量工作。依法籤發人身安全保護令,是人民法院貫徹實施反家庭暴力法的重要職責。
  • 人身保護令: 讓反家暴法長出「尖牙利齒」
    與一般離婚案件不同,這起離婚訴訟判決在子女撫養和財產分割之外,多了一項針對李陽前妻Kim安全的「人身安全保護令」內容。   之後,這項在公眾眼中還略顯陌生的司法保障措施,開始為人們所知曉。   其實,針對Kim的人身安全保護令,並非個例,在過去七年裡,全國二百多家試點法院籤發了五百多份人身安全保護令。
  • 反家暴法實施一年 人身保護令發揮了多大作用?
    於是,在法官的建議下,馮某申請了人身保護令,並提供了相關證據,經過審查,法院發出了人身保護令。  《反家庭暴力法》施行滿一周年,昨天,海曙法院公布了相關案例及去年一年該院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實施情況。  案例  父母離婚後父親騷擾不斷,女兒申請人身保護令  據介紹,海曙法院去年共發出6個人身保護令,申請人均為女性,5件由離婚案件中的妻子提出,有1件很特殊,是由被申請人的女兒提出,且沒有啟動訴訟程序。  2016年6月,小蓓走進了海曙法院,向法院申請人身保護令,而被申請人是她的父親。
  • 人身保護令發出後,她們還好嗎
    記者梳理發現,2016年3月反家暴法正式實施,嶽麓區法院根據試點多年的經驗和成熟模式,在法律頒布的當天籤發了全國首個獨立於訴訟之外的人身安全保護令,該保護令同時還是全國首例由婦聯代為申請的人身安全保護令。此外,天心區又在長沙率先建立「反家暴聯動機制」。兩年來,一份份的人身安全保護令陸續發出,這些被保護者、被家暴者情況到底如何?
  • 人身安全保護令十大典型案例發布 向家庭暴力說不
    我國《反家庭暴力法》2016年3月1日開始施行,表明了國家禁止任何形式家庭暴力的鮮明態度,人身安全保護令是這部法律創設的重要制度,也是這部法律的核心內容。最高人民法院與全國婦聯、中國女法官協會25日下午聯合發布人身安全保護令十大典型案例。司法實踐中,人身安全保護令起到什麼作用?此次發布的典型案例涵蓋了哪些方面?
  • 我國將加快完善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
    《民法典》施行之際,最高人民法院也公布了相應的司法解釋,明確持續性經常性家暴將被認定為虐待。而自反家庭暴力法於2016年施行後,與「家庭暴力」相關的案例數量開始逐年下降。其中專章規定的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對遏制家庭暴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明確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不收取訴訟費用,申請人也不需要提供擔保,最大限度地保障當事人能夠及時、便捷地獲得司法保護。
  • 人身保護令適用有限 反家暴法律制度仍待精細化
    11月25日,是聯合國第17個「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自2016年3月1日中國首部反家暴法正式施行,迄今也有20個月有餘。雖然全文僅有38條,但反家暴法簡明實用,反家暴法確立的告誡制度、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撤銷監護資格制度等也已經發揮了現實的作用,對於家庭暴力行為的懲戒效果明顯,社會公眾對家庭暴力的認識在改變。「進步巨大,作用顯著,但仍然不夠。」
  • 城口法院發出首份由婦聯代為申請的人身安全保護令
    1月11日,重慶市高法院、市公安局、市婦聯聯合印發《關於在全市建立一站式人身安全保護令申請工作機制的紀要》。在全國率先提出一站式人身安全保護令申請機制,將強化對受害人的保護與救助服務的時效性,大大縮短人身安全保護令的申請時間和籤發時間,將進一步提高人身安全保護令的申請效率。
  • 大觀法院:發出人身保護令制止家庭暴力
    大觀法院:發出人身保護令制止家庭暴力 2021-01-15 23: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打擊家庭暴力 我國將加快完善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
    民法典施行之際,最高人民法院也公布了相應的司法解釋,明確持續性經常性家暴將被認定為虐待。而自反家庭暴力法於2016年施行後,與「家庭暴力」相關的案例數量開始逐年下降。其中專章規定的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對遏制家庭暴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明確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不收取訴訟費用,申請人也不需要提供擔保,最大限度地保障當事人能夠及時、便捷地獲得司法保護。
  • 最高法發布人身安全保護令十大典型案例 向家庭暴力說不
    中新網11月25日電 據最高法網站消息,最高人民法院25日發布人身安全保護令十大典型案例。此次十大案例由最高人民法院、全國婦聯和中國女法官協會首次聯合發布,旗幟鮮明地向社會表明了多方合力、聯合治理家庭暴力,向家庭暴力堅決說「不」的態度和決心。資料圖:最高人民法院。
  • 羅渡法庭發出首張人身保護令
    近日,我院羅渡法庭發出該庭首張人身安全保護令。原告陳女士與被告楊先生婚後初期感情融洽,但隨著陳女士連生兩個女兒,重男輕女的楊先生對陳女士的態度日益惡劣,經常對陳女士進行謾罵、恐嚇甚至毆打,陳女士認為生活苦不堪言,極力要求離婚,於是來到法院起訴要求離婚,並向該庭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羅渡法庭經審查認為,申請人陳女士的申請符合人身安全保護令的法定條件。
  • 重慶全國首創縮短人身安全保護令申請和籤發時間,最快1至2天可發出
    重慶日報訊 (記者 黃喬)1月11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高法院獲悉,近日,市高法院、市公安局、市婦聯聯合印發《關於在全市建立一站式人身安全保護令申請工作機制的紀要》(以下簡稱紀要),在全國首創「一站式」人身安全保護令申請機制,大大縮短了人身安全保護令的申請時間和籤發時間,如果證據充分,最快1至2天可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在家暴實施者和受害人之間牢固築起一道「隔離牆」。
  • 安慶:兒子「啃老」還家暴母親 法院發出人身保護令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月15日,安慶市大觀區法院發布消息稱,該院發出了一張人身保護令,禁止被申請人程某對申請人黃某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被申請人程某騷擾、跟蹤申請人黃某。據了解,申請人身保護令的是一名六旬母親,被申請人是其兒子。
  • 人身安全保護令 誰能申請咋申請
    11月25日是第21個國際反家庭暴力日 2017年以來全省法院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31件  2017年以來,全省法院受理家庭暴力案件23件,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31件。  2020年11月25日是第21個「11·25」國際反家庭暴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