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朋友圈兩個月,我終於找回了自己的生活!」這是又一次見到閨蜜時,她跟我說的第一句話。
朋友圈是個記錄生活與心情的好地方
多年以前,微信剛剛開始使用,也才有朋友圈這麼個玩法,閨蜜就已經早早站在潮流的尖端了。看著她樂此不疲地在朋友圈發照片,寫文字,分享美景美物,我竟不知道,她做的這一切,在不久後成為了一種時尚。
很快,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朋友圈曬美食、曬生活、曬萌娃、曬寵物……曬一切可曬的事物。一時間,幾乎微信裡的所有好友都開始了「圈中生活」。甚至,想要了解一個人的近況,不用打電話,不用發信息,翻看他的圈兒就能知道他的生活。
對於發圈的人來說,朋友圈是記錄生活與心情的地方。對於看圈的人來說,朋友圈是默默關注他人生活的平臺。
微商的興起,讓朋友圈開始變味
隨著微商的興起,朋友圈漸漸變得不那麼純粹了。有人說:如果有個你很久都不聯繫的人,突然加你微信,要麼是他要結婚了,要麼就是他做了微商。
我就有過類似經歷,一個大學時都沒怎麼交流過的同學,某一天突然通過共同的大學班群加我,我同意之後她發來的第一信息就是:老同學,好久不見,看到你有種家人的感覺。多麼熱情卻又虛偽的開場白,我們曾經連話都沒說過,大學時見面都不曾打招呼,何來的「家人」感覺?於是,我默默點開她的朋友圈,圈內全是化妝品的廣告,於是我就明白了。
空閒之間,點開朋友圈就是以刷屏方式出現的清一色的廣告,吃的、用的、玩的,無所不發,無所不賣。那些你想要關注的某個人的近況與動態都被廣告所淹沒。
漸漸地,朋友圈成了「大賣場」,無處不充斥著商業味兒。有人說,朋友圈開始變味了。
通過微信工作,朋友圈不再是「朋友圈」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不少單位開始建微信群,甚至單位有大群,部門還有小群,完成項目的有項目群,通知事情、安排工作、匯報情況全在微信群裡完成。
你的微信裡加了越來越多的同事,甚至加了很多通過工作認識的「陌生人」,那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以及內心的小歡喜小憂傷,甚至是些小吐槽,你不想讓更多無關的人看到,於是你開始設置分組,你想要屏蔽某些人,又想讓另一部分朋友看到。
可是,偶有時候,你會發現,你想要屏蔽的人,竟然和你的朋友認識,而且他們之間的關係還挺不錯,這可就糟糕了。當他們在一起突然談論起你的時候,總會有一個發現他被你屏蔽了的事實。無形中,這會引發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與矛盾。
朋友圈裡互相評論點讚,一不小心卻成大麻煩
在朋友圈發自己的心情與生活,對有的人來說是記錄,對有的人來說是分享,對有的人來說是「秀」。秀恩愛,秀成就,秀萌娃……對一部分人來說,朋友圈裡的「秀」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可。
偶有一天,你因為發圈的人太多,一不小心看漏了他發的內容,但又給另一個朋友點了贊,從此,在他的心裡埋下了矛盾的種子,他會想:為什麼這人給別人點讚,卻不給我點,是我做了什麼事得罪他了?
我的一個朋友就是如此,有一次我忘了給她點讚評論,她二話不說直接把我給屏蔽了。當某一天我很想看看她的動態時,竟看到她的主頁是一條橫線,我只是覺得好氣又好笑,不就一次互動嗎,至於嗎?
「告別朋友圈,我終於找回了自己的生活。」
我本是一個不太愛發朋友圈的人,偶爾翻看一下,偶爾也會評論一下別人的動態,甚少發自己的動態。但閨蜜不同,不論什麼大事小情,她總愛往朋友圈丟。
旅行的路途中,看到美景,她喜歡拍下來,發到朋友圈分享;萌娃可愛的一刻,她喜歡寫下來,發到朋友圈紀念;吃美食的時候,她喜歡拍下來,發到朋友圈「放毒」;對某件事情有所感悟的時候,她喜歡寫下來,發到朋友圈記錄……
看她的朋友圈真是一種享受,圖片修得精美,文字清新雋永。
可是,閨蜜說,朋友圈發得久了,她覺得很累,似乎太在意網絡而丟掉了本來的生活。原本可以用眼睛去細細欣賞美景,她卻忙著拍照發圈;原本該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她卻忙著記錄;原本大餐來的時候就可以大快朵頤,她卻要先拍美照,各個角度拍足拍夠才能動筷。
生活首先是自己的,本不用在意其他人的看法,畢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發朋友圈原本是用來記錄生活的,然而,久而久之,卻成為了一個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平臺。
你多不喜歡的一個人,你一直以來多麼討厭他的虛偽,但在朋友圈裡你要誇讚他的思想誇讚他的生活,要假裝和他很親密很熟悉。常常地,你會看到一幕又一幕地假裝大戲。假裝喜歡,假裝誇讚,假裝討好……真實的臉龐上戴滿了面具。
當意識到發朋友圈、看朋友圈已經影響到自己生活的時候,閨蜜終於卸掉這個包袱,一改往日凡事先往朋友圈丟的習慣。不發、不看、不互動。兩個月的時間,她讓自己慢慢淡出這個圈,她重新拾起了閱讀與寫作的愛好,開始對烹製美食感興趣,開始把越來越多的時間與精力用來陪伴家人。
「我終於找回了自己的生活。」說這話的時候,我看到她滿面微笑,樂活輕鬆。
寫下這個故事,是緣於朋友和自己的一些感受,文章僅代表個人想法,若有不妥,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