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行為科學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在最為基礎的需求滿足之後,隨之而來的「社交」需求何處安放?
「如果說世界上最複雜的是人性,那麼創業項目裡面最複雜的就是社交產品」這是投資人眼中對社交產品的定義,而在社交領域中陌生人之間的曖昧、敏感充滿著更為神奇的色彩。
在國內app store上搜索「約會」,滾動的屏幕擠滿了上百款基於地理位置的 「同城交友「、」快速約見「等應用軟體,是否都以「陌陌」為行業標杆玩千篇一律「約否?「的形式來定位自己的社交屬性?,同質化日劇嚴重。那社交產品的核心又是什麼?回顧陌陌上市前的廣告、文案、slogan,無一不在透露出「洗白」的訊息:陌生人交友變局已經到來!
「社交「的核心是什麼?我理解的社交比較赤裸:第一:對人性的詮釋,第二:虛擬弱關係的沉澱,而社交產品則是兩者之間的媒介,通過量的積累,達到」質「的升華。大多數的社交產品只解決了,如何讓兩個陌生人的在平臺進行認識,而忽略了,赤裸裸的」約「只是為了某些特殊性質的人通過這個平臺提供某些服務和交易,而鮮少部分人群除了「肉體」上的滿足外是不會有」精神上的體驗的。
我體驗過很多種「社交產品」,上去之後無非得到兩種結果:1、主動say hi無人理會,2、被人搭訕,都是「約嗎」,談情說愛,不是買賣白菜,我說「大叔」能不這麼直接麼?我作為一個正常社交需求的人,是希望可以認識更多志趣相投的人,或者聊得來的人,
感情是需要培養的,培養的土壤需要新穎讓我充滿了探索的欲望,有一個產品叫做「對面「,它讓我記憶最深刻的一點是非常弱化了LBS功能,進去之後,會讓我選擇隱藏」位置,「我也很難通過它的主功能菜單摸索到」附近的人「。
而主打根據用戶星座、年齡、和個人的一些信息推送標籤相近的用戶「邂逅「功能。打破陌生人之間的尷尬氣氛;另外它比較有趣的一個地方」就是裡面的關係非常的複雜,有師徒、幫會、守護、結拜、結婚,構造的是一個虛擬社會中各種關係的沉澱,初略一看以為一個遊戲,但又非真的遊戲,準確的說是用遊戲思維而設計的社交產品。
還有對人性的榮譽感、虛榮心的探索,也比較深刻,但是這款產品最大的缺點就是過於雜亂,新手很難通過簡單的摸索玩懂裡面的精華。
陌生人社交領域直接的快餐式「約嗎」的交友方式,我個人是覺得違反了人類的正常交友習慣,過於粗俗,而且很容易流失,無法達到平臺的持續發展,只會來一個用戶,丟失一個用戶。社交從來都是幾年出一個大的,或許「對面」能夠做出更廣闊的天地?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