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清澤
現在村裡好多人都不種地了,有的村子發展的好,村民可以在自己村的工廠企業上班,婦女都去服裝廠工作,男的去工廠打工,可對於一些邊遠山區,沒啥廠礦企業的,男的就外出當保安送快遞或到建築工地上務工。
這樣獨自留下女人在家,她們的生活並不幸福,我和身邊認識的3個農村婦女聊了聊,發現她們的生活根本沒幸福可言,只是過一天算一天。
01.
燕子剛30歲,她和老公是在飯店當服務員的時候認識的。那時老公是廚師。她們互相喜歡對方,談了一段時間,就結婚了,兩個人還不是一個省份的,當初雙方父母都是阻止的。
後來婆婆看她不像本地人要那麼多的彩禮,就同意了。結婚後三五年內,她生了兩個孩子,就不再做服務員了,她就回了丈夫的老家。
而她的丈夫繼續在城市打工賺錢,養活兩個孩子。
老公一年就回家三四次,大多是過年、中秋、端午這幾個節日。也就是說,她一年就和老公過幾次夫妻生活,她的生理需要很壓抑,有想出軌的衝動。
盼信
難受的就是孤獨,每天也沒人說話,偶爾也和老公微信視頻。可當她閒暇時,都是老公正在忙的時候。
她從外省嫁過來的,和村裡邊的人也不熟,很少出去串門子。一個人陪著倆孩子在家裡轉,有時候孩子不聽話,她就想發火。
當初商量著把兩個孩子留給婆婆,她和老公一起在外面打工,但婆婆身體不是很好,怕她累著,也想對孩子好一點兒,畢竟婆婆照顧沒她耐心。想過把兩個孩子也帶出去,上幼兒園讀書,無奈花費太多,他們掙得少,根本攢不下錢。
照現在這種兩地分居,老公每個月給她轉帳3000塊錢,一年下來能攢上錢,日子往後有奔頭。可每次過完年,老公外出的時候,她就特別不捨得,但也沒辦法。
她想著往後三兩年和老公攢點兒錢,到縣城開家飯館,能過上在一起的日子。
02.
楊大姐45歲,老公常年在外地建築工地上打工特別累,聽說,中午就在馬路牙子樹蔭下鋪幾張報紙躺會兒,很是受罪。
但是她有兩個兒子,村子裡結婚早,兒子過個四五年就要娶媳婦兒了,需要不少彩禮錢,老公才拼命在外打工賺錢的。
一人幹農活
她要操持家裡的一攤子事兒,照顧公婆,那次,她往地裡用電動車運肥料,不幸扭傷了腰。疼得躺了一周,都沒有人來噓寒問暖。也沒給老公打電話,他幫不上忙,倒費心著急。
她有時候就想,日子怎麼過成了這樣,過一天算一天。全是為了兩個兒子支撐著。
老公不在家,感覺沒有「主心骨」,遇事總是生氣,有時候也擔心老公在外面太累,工地上吃的也不好,一天下來人累得直接躺著了。
他們家隔壁的男人,在建築工地上打工,從高處摔下來,還癱瘓了。一個在外地工作的兒子,辭了工作回來照顧,然後還得奔波著和工地談判賠償的錢數,隔壁那家女人愁的直哭。誰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03.
最冤屈的是王靈,她趁著倆女兒放暑假,去老公打工的地方找他。之前她沒和老公說,怕老公嫌棄她亂花錢,可10來歲的女兒就想到大城市看看。她們買了車票就去了。
她記得老公過年的時候,提過自己住的小區名兒,她一路打聽,竟然找到了。
找到老公住的地方,才發現老公和另一個女人早過起了日子,還有個三歲的兒子,她竟然都不知道!
母子
這是打算再拖幾年,就要和她離婚了。她開始在路邊大哭起來,自己一個人辛苦在家撫養倆孩子,還照顧公婆,合著換來的倒是「一紙休書」,到頭還被拋棄了!
哭完之後,她覺得就這麼耗著也不是個事兒。讓老公給了她一筆錢,回到家就協議離婚了。最起碼責任逃脫了,不用照顧他父母了。
她要了小女兒,她希望老公讓大女兒在城裡讀書,只是希望而已。就看老公的心思了。
經媒人介紹,她和鄰村的一個男人結了婚,那個男人有大貨車,妻子去世了,留下一兒一女。她盼望著自己嫁過去能幸福。
04.
相比於留守老人、留守兒童這樣的弱勢群體,留守婦女似乎看起來沒有那麼「弱勢」,他們甚至是強者,勞作者,一個人操持家務。
她們其實有很多苦楚和無法說出的痛。
1. 心裡的孤獨寂寞,無處排遣。有了頭疼腦熱,也沒人端茶倒水,噓寒問暖,覺得很難受。長期下去,容易煩躁易怒,引發身體疾病。
互助
2. 生理上夫妻生活的欠缺,讓她們心理也很壓抑,情緒得不到釋放。
3. 一個人費著一家子的心思,覺得心裡很苦。對老公有擔心,也有恐懼。
願村子裡的留守婦女組成互助小組,一起做一些手工活,可以補貼家用,也可以充實自己的生活。
願社會上的人,對她們多一些寬容,多給她們一些便利,多關心她們的生活,如果能多一些政策讓他們夫妻團聚,當然是更好了。她們會覺得生活有盼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