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壘磊
網上正在熱議「彩禮和嫁妝有沒有必要存在」,幾派觀點爭得不亦樂乎。
在說到彩禮和嫁妝是否應該存在之前,我們先看看彩禮和嫁妝分別是什麼意思,不能連意思都沒搞懂就直接出於自己的屁股下結論。
彩禮,是男方對女方家庭的補貼,注意,是對女方家庭,不是對女方,而且是補貼。
為什麼要補貼呢?因為女方把女兒養得這麼大。
那有人說了,男方父母養大孩子難道就不辛苦嗎?
這就是重點,為什麼會有區別呢?因為結婚後通常是女孩子嫁到夫家,而不是男孩子嫁到妻家。
女孩子到了夫家後,就是夫家的人,夫家增添勞動力一位,原生家庭減少勞動力一位,以後不管在墳頭還是在族譜,也都是入夫家那本,跟原生家庭徹底沒了關係。
擦,那原生家庭肯定不幹啊,這樣誰還生女兒?所以有這麼一筆錢,有點像賣女兒,但中國人喜歡隱晦,不喜歡把話挑明,就弄個好聽的名字,叫彩禮。
這筆錢就意味著給原生家庭養老送終了,所以彩禮肯定是很貴的。
有人說,女孩子就這麼吃虧嗎?也有大戶人家的女兒招上門女婿的,那就是男孩子嫁到妻家,彩禮也就反過來了。
所以彩禮跟什麼有關?跟戶口本的人數增減有關。
那嫁妝又是什麼?
嫁妝是女方給女兒的錢,注意,不是給男方的還禮,因為嫁妝從來沒有還禮的義務。也不是給「小家庭」的,而是給女兒的「婚前財產」。
它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分家產。
按照古代慣例,家裡的大多數家產是給兒子的。這也有緣由,因為兒媳進門以後多了一個勞動力,所以多給兒子留的是「買人錢」。經常有人說「女兒是人家的人」,那是由於女兒遲早是要「賣錢」的,而兒媳則是自家族譜裡的人,是自家的永久勞動力,才是自己人。
話不好聽,但古代就是這樣。
但女兒畢竟也是孩子,多少也有感情,那就多多少少給你一點,拿了家產後雙方兩清。
你可能在電視或者書裡的故事中會讀到,古時候男方往往到了山窮水盡之時,女方咔嚓打開一個箱子,說裡面還有一些嫁妝,我們去當了度日吧。說明這玩意兒就是給女方的,男方通常不知曉,也不會想著去動用,屬於壓箱底的首飾珠寶,壓箱底,就是壓在最底下,私房的。
所以在封建體制下,彩禮和嫁妝都有必要存在,且十分有必要,那到了現代呢?
現代人結婚後,女方並非就成了男方的人,尤其在大城市,男方並沒有多一個勞動力,反而很多時候小夫妻回丈母娘家比去婆家還多。
如果男方並沒有「買人」,彩禮的意義在哪裡?
女方還可以給原生家庭的二老養老送終,也正常往來溝通,那麼彩禮肯定是沒有立足之本的。
同理,女方出嫁後,如果不存在分家產時徹底沒份兒,那嫁妝也就沒有存在的土壤。
所以現代的彩禮和嫁妝應不應該存在?
分地方。
在大城市,彩禮和嫁妝早就名存實亡,之所以雙方還會走個拿來拿去的形式和流程,更多的是雙方父母借這個名義給小夫妻一筆生活資金,而這筆錢雙方父母給的也往往是對等的,誰也不佔誰便宜——注意,以前是只對彩禮有要求,對嫁妝可沒有任何對等要求。
這種模式下的小夫妻,獨生子女居多,男方和女方對原生家庭的親疏也沒有差別,責任義務也都一樣。
但如果是在一些偏僻的地方,例如女方嫁人後長期跟婆家一起住,家裡也有兄弟姐妹,家產大都分給兒子的呢?
那彩禮和嫁妝都應該繼續存在,且依然應該保有它們本來的含義。
所以別抱怨世俗的彩禮定價太高,那得看你娶的是哪裡的女子,以及婚後的生活模式。
誰在這場婚姻中佔了便宜,誰就多掏錢,就這麼簡單。
--------------------------------------------
蔡壘磊:著有暢銷書《認知突圍》、《愛情的邏輯》,2017亞馬遜年度新銳作家、中信最受歡迎作者,2020年噹噹影響力作家,社群讀書APP【螞蟻私塾】創始人。
視頻號:蔡壘磊
公眾號:請辯
微博:@蔡壘磊
公眾號「請辯」後臺回復「財富」,即可免費獲得幾十篇財富文章合集,徹底清洗你的財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