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生育前,國家都是提倡生孩子多多益善,那個年代七八個是常事,十幾個也不稀罕。孩子多了,做父母的不免就會偏心。在偏心的時候,父母總想著,我對這個孩子更盡心,他更有本事,將來養老就指望他了。可實際情況呢?
楊老太前幾年走的,她有六個孩子,三男三女。打孩子小時候起,楊老太跟她老頭就偏愛老二。偏愛的緣由是,老二更機靈,要是將來會有什麼大作為可以光宗耀祖,那也只有可能是老二了。父母偏愛起來,有時候會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從行動到語言上,都是向著老二,其他人都是陪襯,甚至能說出,你連老二的手指頭都不如的話。
楊老太的子女前前後後結婚生子了,女兒嫁出去了對娘家管的也就少了。子女們成家立業後,跟父母也就分開住了。儘管如此,楊老太在子女結婚後,在經濟上也是幫老二多一些,孫子小時候也是幫老二帶孩子到入學。後來楊老頭突發疾病病逝了,剩下楊老太了。
楊老太就跟著小兒子生活,主要是小兒子還未婚。生活了幾年,小兒子想出去打工掙錢,幾個兄弟姐妹一起商量著養母親的事。老二家境更好,原以為老二願意養母親,結果老二愣是一句話都不說,最後把母親送到了小女兒家。
在小女兒家生活了一年,女婿有些不滿。主要在農村,所有的財產都是留給兒子的,女兒是一個字兒都沒有得到。於是就又商量養母親的事。大家都商量讓老二養一年,老二就只好答應了。
可半年不到,楊老太就給小兒子打電話,要小兒子回來,說不跟老二住。回來一問,楊老太只說住的不舒心,吃不飽飯,想吃零食還被老二罵。最後楊老太只跟老二住了半年,就跟小兒子住回了老宅。
可不巧的是,楊老太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生活自理能力越來越差。為表孝心,老二有時候也會回家看望楊老太,說是看望母親,其實連話都不怎麼跟母親說。到飯點了,小兒子做了飯,楊老太雖然痴呆了,可是心裡卻想著老二,在門口喊老二吃飯,可她不知道的是老二已經在飯桌上吃了。
照顧一個痴呆的病人是很艱難的,小兒子跟老大都住老宅,就輪流照顧楊老太。大概是楊老太年紀大了,雖痴呆卻不會出走,都是在家坐著打盹。可即便如此,她連洗臉洗澡大小便都不會,小兒子沒有結婚,這麼活就只能是大兒媳做了。
楊老太患痴呆五六年,都是小兒子、老大在照顧,老二平日都不出面,只有緊急情況下才會回來看一下,盡一下孝心。最後,楊老太病逝了。
這不免讓人疑惑:為何被父母偏愛的那個,最後都不願給父母養老,反倒是平日被父母冷落的給父母養老呢?原因如下
一:從小被父母偏愛,覺得父母為自己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心理並不會感激,父母在他們面前也是卑微討好的態度。
二:被父母冷落的,總想用實際行動得到父母的重視,彌補兒時的缺憾。這種類型在電視劇中也常有體現,比如《都挺好》的蘇明玉。
做父母是一場修行,現在放開了二胎,更應該做到一視同仁,不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