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諮詢戀愛心理的來訪者都跟老師反映過這樣一個問題:「我感受不到對方的愛」。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聽到情侶之間類似的抱怨:
你怎麼哪哪不如別人家的好?
為什麼我們就不做不到甜甜的戀愛呢?
為什麼你就不能懂我在想什麼呢?
最終就會演變成:你不愛我,我無法感受到你的愛。
感受不到對方的愛,這其中包含著你對伴侶不滿,憤怒等等的不良情緒。但這個問題本身往往不在於這段感情的質量上面,可能是你對你們的關係抱著不健康的期待。
在親密關係中,人們很容易的就會對伴侶做出一些不合理的預期,比如說:
希望對方能夠自然而然的讀懂自己的心思。
希望對方能把自己的事都放在第一位,把自己寵成孩子。
希望伴侶可以修復你曾經受到過的創傷。
希望伴侶和自己有永遠說不完的話,一直保持著剛開始的熱情。
希望雙方是命中注定,不需要維護情感就能長長久久
......
這些期待都有著對於關係非黑即白,非常絕對化的特徵,仿佛關係一旦不像自己想的那樣,就是不好的,就是被推翻的,需要重新來過的。這些期待也體驗了人們在親密關係中,容易將自己中心化,將對方功能化的傾向。
在期待感受對方愛的時候,其實是在表達:你沒有滿足我的需求。
朋友A在關係中經常坐立不安,Ta認為伴侶沒有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表達愛,總是覺得這段關係特別不穩定。TA在內心預期了關係如何發展、愛應該如何表達。但實際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的方向。實際上,這份不安並非是因為關係真的不穩定,而只是關係沒有按照TA的想法發展。
朋友B對於戀愛的想法就是一定要甜,如何才是一個甜甜的戀愛TA有著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是朋友B的對象好像並不是那麼浪漫的人,所以在生活中戀愛並沒有像B想像中那樣甜。B對此感到有些失望。很多人其實都像B一樣,對戀愛對對方都有著自己的期待,但同時也經常忽略了對方原來的樣子。
除了上述的兩個例子,還有很多因為不合理的期待給親密關係大大減少幸福感的例子。
當你提出的期待,而對方做不到的時候。雙方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落差,對於對方來說TA會覺得自己沒辦法達成你的需求,無法成為你想像中的「完美伴侶」,這會令對方在關係中感受到壓迫,甚至小心翼翼。
感受不到接納的關係,必然無法長久。
而對於你來說,你則會不斷的失望,不斷地質疑當下的感情,懷疑自己為什麼無法擁有一段好的親密關係。這些不值得不對等的想法,最終也會使得關係破滅。
一段健康的關係需要平等的看待彼此,通過對彼此的了解對彼此有著合理的期待,當發現對方無法達成期待的時候,主動調整期待值,才不會將自己放在不合理的期待中,用一種從上而下的眼光去看待對方。
不合理期待的原因常常來源於,生活中影視劇、書本中的愛情故事、觀念對我們的深刻影響,我們總是認為那樣的關係,才稱得上所謂的「完美關係」。但事實上,那只是一個又一個人們對於美好愛情而編織的假象。
而從每個人的心理層面分析,則與個人固化的依戀模式有關。
長大的過程中每個人形成了一套屬於自己固有的依戀模式,在組成親密關係的時候,還無法從自己內心那套固有的依戀模式走出來,心理僵化會令我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覺得我們的伴侶、關係是我們「認為應該」的樣子。
我們永遠沒有辦法消除自己對於關係/伴侶不合理的期待,因為這是我們本能上對於美好愛情的追求,相比消除不合理的期待,我們更該學會在關係中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期待。
你可以去嘗試,但當你發現對方無論如何達不成你的期待時,就要學會審視自己的期待,從第三方的角度看待自己。原來自己有著這樣不合理的期待,而這些期待正在給對方,也在給自己帶來了很多苦惱。
最後,你可以向伴侶訴說你的感受,尋求ta的關心。比如:「你不能將我放在第一位時,我挺難過的。」這會改變你們的相處模式:你不再是要求者,而是提出你的需求,給對方機會選擇如何回應——在關係中的自主感會讓對方更願意做出努力。
你的期待合理嗎?
只有不斷嘗試才知道。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