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上一輩父母那裡,家家戶戶都有幾個孩子,孩子一多,父母顯然有些偏心,這也是常情。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現象,父母常常忽略的嫌棄的那個孩子反而對父母越盡心。為什麼越不受父母疼愛的孩子越孝順呢?聽聽過來人都是怎麼說的呢?
50歲的李阿姨覺得與子女今生就是一場緣分,有的緣分深,有的緣分淺,姊妹6個裡面排行,老二往往是不受寵的,從小不太喜歡說話,因為大姐比較強勢,做事有主見,所以自己是屬於身體比較嬌弱的,沒有弟弟妹妹可愛活潑到我這兒沒有過多的愛,小的時候,家裡的活卻要我幹,讓我感覺很不樂意,後來各自成家。很不幸生了一場病當時需要住院做手術,自家的男人不理不睬,於是有求於自己的親娘可不行,親娘卻拒絕了,心裡卻很涼。因為當時大姐正在坐月子,需要親娘的伺候,那件事之後對爹娘有了更深的偏見,他最寵愛的兒女做什麼事都是大事,而我的事全是小事兒,自然跟父母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僵硬了。
其實與自己的父母沒有隔夜仇,慢慢的就把這件事情淡忘了,我對於父母還是一如既往的很好,雖然不富裕,但是買好東西總是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的親娘,心裡很難受,因為他每天惦記的都是其他的子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天天在親娘跟前盡孝,卻比不上其他人的一個電話。他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其他女兒的身上,我卻沒有得到父母的愛。為什麼越孝順的孩子越不被愛呢?有些時候我們在較勁,對於父母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睿智的父母不會把自己的偏愛表現出來。父母的愛強求不來,有些人就是天生的親情很淺薄,盡到自己該盡的責任,一切隨緣。
柳阿姨70歲有兩個兒子,老大從小就特別聽話懂事,結婚後也沒有操心,只用了3萬塊錢就把媳婦娶回了家,老二卻不讓省心,結婚的時候在城裡買了房子,彩禮還拿出了10多萬,結果兩口子卻離婚了,相比下來老二不省心,老大天天在自己的身邊,有些時候還會因為一件小事沒做好就衝著老大發脾氣。這樣讓老大的媳婦兒覺得自己有些偏心。其實說實話都是自己的孩子,哪個不心疼呢,只不過老大太省心就會忽略了他的感受。老人一般都有對比的心理。誰過得好自己臉上都有光,天天在自己身邊的子女卻看不到他的好,遠的香,近的臭。往往孝順的子女都是憨厚老實的,睿智的父母。儘量的學會一碗水端平。
首先第1點 小時候不受到父母的寵愛心理,什麼都明白答案,不能去怨恨父母,他們仍然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愛,自己已經成年不收,寵愛的孩子吸引父母的注意,也會向父母證明自己是優秀的。
第2點責任心不受寵的孩子也是被父母養育大的,他們要回報父母這種責任心,不敢做出多過分的事情,都不會嫌棄自己的老人。
第3點受寵的孩子感恩的心比較弱 越是受寵他們心裡有優越感,認為自己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絲毫沒有回報之意,許多受寵慣了的孩子,當家裡需要幫忙的時候不願意伸手,反而會讓不受寵的孩子來幹活,小時候不受寵愛卻需要一生來平復這種心情,還希望家長能夠做到儘量的公平,好好的對待每一位孩子。
孝順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順的孩子一般都屬於行動派,他們不會甜言蜜語,更願意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內心對父母的好,想做就去做。父母往往喜歡那些說好話順應自己心意的孩子,能夠把父母哄得開心,那些行動派的孩子反而會產生偏見,孝順的孩子很實在,他們做任何事情不爭不搶任勞任怨,留言自己吃點虧也不在乎,孝順的孩子一般不忍心拒絕父母,他們有同理心,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場去看問題,如果父母對自己發脾氣,他們往往能夠體會,可能遇上了不順心的事。會把負面的情緒消化掉,在情緒上表現出來的是不爭不搶父母覺得孩子有些時候比大人懂事,我們父母要珍惜孩子的孝心。不要把孩子的這種付出當做是應該的。
有些孩子就是能收回到,他們有一張嘴什麼都不做,卻能夠讓長輩喜歡,因為他們謊話連篇,能夠把大人哄得開心,父母工作壓力大的時候會把情緒漸漸的發洩到孩子的身上,孝順的孩子懂得換位思考,他們即使讓自己受盡委屈,也會順從父母。孩子孝順,父母沒有錯,我們的父母一定要端正態度,沒有哪個父母不愛孩子,這種愛無關懲戒,父母與子女要多溝通,建立起信任,才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才能夠擁有和諧的家庭。通常父母對家裡脾氣暴躁,甚至對某個孩子要求會更加的嚴格。都是父母的親骨肉,做到不偏不倚,如果太偏愛其中的一個孩子就會叛逆蠻橫,還會產生自卑的心理,讓孩子不願意跟父母親近。
在生活中不管大人和孩子都喜歡聽好話,孩子很聰明,他們能夠抓住大人的心裡一天到晚都會哄家長開心,這樣的孩子不用做事情就可以得到家人的重視。有些時候為了迎合父母的心意,他們總會編出一些謊話,而老師的孩子卻喜歡默默的付出。得不到大人的喜歡,太老實,容易讓自己吃虧,因為這樣很容易讓人拿捏,老實的孩子不抱怨,他們即使吃了虧也沒有太大的影響,時間久了就得不到父母的寵愛,父母反而會變本加厲的職責。作為家長儘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傷害孩子的內心,要不要隨意的去縱容孩子。你們是否覺得越不受寵的孩子越孝順呢?歡迎在評論區交流,喜歡點讚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