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張心怡
定稿|菁媽
如果家裡有幾個孩子,父母偏心是一件常有的事情。而大家似乎都發現,最後孝順父母的卻往往是最不受寵的那一個。
覃奶奶因為年齡大了,所以身體的毛病也變多了,這段時間總是往醫院裡跑。她常常和護士喃喃到:「當初就不應該這樣對我的小囡囡。」
事情還要從覃奶奶生孩子那段歲月開始說起,覃奶奶生了4個孩子,那個時候的他們家其實也算小康家庭,前面前邊三個是男孩,最後一個是女孩。其實那個時候覃奶奶自己也並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但是總是什麼事情都會先為那大的三個孩子考慮。
而女兒特別有自己的思想,有學醫的夢想和努力上進的精神氣,但是覃奶奶夫妻倆並不覺得女孩子能夠讀書讀得好是一件好事,所以萬般忽略小女兒的請求,最後能上學還是因為有獎學金,不用覃奶奶自己花錢才讓女兒去上學的。
最後小女兒成功考入醫學院開始自己的醫生生涯,最讓覃奶奶想不到的是,到現在,到最後,陪在自己身邊幫助自己定醫院選醫生做病後康復這些前前後後適宜的都是那個被自己忽略了很多年的小女兒。
而自己那幾個「寄予厚望」的兒子卻鮮少見到他們的蹤影。
首先,不受寵的孩子往往懂事最早。
家長不能夠給每個孩子平均寵愛的時候,那個不受寵的孩子會希望得到父母的寵愛和關注所以拼命的逼自己變得更優秀,讓父母能夠看到自己。
不受寵的孩子因為內心的敏感,所以會特別的多疑。他們很早的就能感受到父母的偏心態度,雖然討厭,但是又很努力的想要父母能夠轉變態度,他們以為只有自己儘量的不給父母添亂和惹麻煩,父母就會能夠關注喜愛自己一點,所以這也是讓他們儘早懂事的原因。
其次,被教育承擔責任。
不受寵的可能是每一個孩子,而往往都是大娃居多。從前中國就有長幼秩序之分,父母也都教育孩子說大的要讓小的,正是因為如此父母就會一直給大娃灌輸一些要好好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同時還要要求他們感恩父母勇於擔責的理念。
因為這樣的教育影響會讓他們在長大之後更加的孝順父母。
再有,不受寵的孩子往往最容易心軟和渴望愛。
都說了被溺愛長大的孩子多多少少總會有點自私的,就算是父母為自己付出了太多,到頭來還是會對父母產生各種各樣的嫌棄。
而不受寵的孩子就不一樣了,即使他們的父母從一而終的偏心,但是這也就導致了他們從小就缺少愛,讓他們更加的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同時也會因為心軟而不能夠狠得下心來不照顧年邁的父母,正因為如此,多的是不受寵卻最孝順的孩子。
但是這也不能成為讓家長偏心的理由和藉口。家裡有多個孩子的話,偏心是最傷害孩子的利……
1:不區別對待
每個孩子都是從自己的身體裡生下來的,骨肉相連,在這樣的前提下不要讓自己對孩子產生區別對待。
既然都是自己的孩子,那麼家長就要做到同樣的重視。但是因為孩子養成的性格不同,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去培養孩子,不要因為一時的錯誤判斷覺得這個孩子可能會更有出息所以要重點培養而忽略了另一個孩子。比較父母不培養那孩子就更不可能有出息。
2:合作促進他們的感情
多給孩子之間安排一些經常需要在一起合作的活動,給他們獨處的空間讓他們培養好感情,這樣的話孩子們之間會產生的團結情緒會能夠讓一不小心偏心的家長被提點清醒起來。
畢竟父母的偏心可是會影響到孩子之間的關係親密度的。
3:不要把責任都丟在一個孩子的身上
有些家庭對待最大的孩子總會說:「你是哥哥/姐姐,所以你要照顧弟弟妹妹。」;有些家庭則會把責任都丟在最沉默的孩子那一邊。這樣做其實是對孩子的不公平,因為他們雖然「適合」擔責,但是家長們可不要忘了他們實際上還只是個孩子。
愛是相互的,當然愛也可能是單方面的,但是單方面的付出是很辛苦的,所以父母們不要讓「不受寵卻最孝順」成為社會以後的人生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