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我想的很明白,活的很透徹。真正的生活就是當你發現了生活的本質還依然能夠愛她。
——汪光明
作者 | 汪光明 編輯 | 汪光明 微信公眾號:唯優view
好久沒有更新我的原創文章了,我最親愛的讀者們你們還在嗎?也不知道什麼情況,今日猛的一下想寫一篇文章,我多想以後有好多次這樣的「猛的一下」呀。
一直以來我都在追求「思想上的巨人」,不惜甘做「情感上的矮子」。有的時候當別人在提起感情方面的東西的時候,我甚至會覺得那個人有點幼稚。
不過優秀的人早已經不是「思想上的巨人」,而是把情感融入到思想中了,這點很厲害,不過在我看來這裡面更多的是難得。
1、蔣方舟:清華才女,感情受挫
真正讓我萌生心動要寫這篇文章的其實是今天偶然之間看到的蔣方舟說的一句話:真正整容的都是長得漂亮的女生,因為她想要去做演員,因為這個行業裡長得漂亮的人太多了;
或許程式設計師,科學家只要稍微整容一下就可以是那個行業裡的美女,可是她們不會需要。行業決定了顏值對你的重要性。
不過真正讓我感興趣的不是這句話而是這個人:蔣方舟七歲寫作,九歲出版散文集《打開天窗》,十二歲為多家媒體報刊寫專欄,十九歲的時候被清華大學破格降六十分錄取,23歲當上《新周刊》的副主編……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面前成名、異常優秀的女作家曾在感情上遭受巨大打擊。如今她說寫作是她生命路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網上有人罵她,有人說她不招人喜歡,可是看完了她的遭遇我卻挺同情她。
作為一個長得漂亮、優秀的清華女作家,蔣方舟說自己在戀愛的這個市場中一直處於是「被挑選的一方」,有人說這是一種討好型的人格,可是她說對於女人來說「美貌是一種剛需」。
她舉了林徽因的例子,認為林徽因能成為民國有名的才女,除了本身能力之外,就是因為長得比較好看,在當時的男權社會裡能得到比較多的資源,很多男人也願意給她機會,幫她成長。
美貌其實是林徽因身上最微不足道的優點了,和她的才華相比,美貌不值一提。可蔣方舟看重的卻只是這一點,這映射了她內心對於自己相貌的焦慮。
所以就是這樣一種極致自卑感導致了她的多次的情感挫折,不過顯然對於女生來說尤其是她那樣的女生,起初有著這樣的性格,必然會導致很多的感情經歷與失敗的結局。
但是對於男生而言,顯然你連開始的機會都沒有。我曾經回想起在抑鬱的那段日子裡,苦苦思索,正是因為作家窺探了人性裡面那種常人看不到的東西才會感到如此的空虛。
我一直堅信我自己是以事業為主導,花香蝶自來。可是回想起來自己還是一無所有,又不成功、也沒給社會做多大的貢獻,長相也一般,實在不值得異性喜歡,不過死盯著不放最終還是難免抑鬱。
不如跳脫出來,做好自己,現在的我的唯一夢想就是能夠不受約束的把我自己的文章給讀者,做一個有「思想」的作家。
2、作家作者不是一個概念
談及到作家這個詞,這本身就不是一個職業化的詞,因為作家在我看來他本不該是一個職業。
為何這麼說呢,職業的作家應該被稱為作者,作者與作家是不一樣的。作者是為了有某種盈利的目的來寫作,作家是用自己的靈魂來拯救同樣「落魄的靈魂」。
一個好的作者一定不是一個好的作家,一個好的編輯也不是一個好的作家。曾經有一句話說的特別好,我印象深刻,叫「一個稱職的作家必然要有一個不以此為生的職業」。
作家身上是有一種「靈氣」的,真正能夠打動人的文章一定是自己的真情實感的文章,哪怕你沒有經歷過那麼多的事情,但是有「靈氣」的人一定會把這記錄下來、有自己的思考。
吳曉波說作為作家能夠不忘初心的把自己的觀點分享給讀者就是身為一個作家最為值得慶幸的事,不過當你為了你的文章有人看,為了達到某種盈利的目的,那長期以往,哪怕是一個作家也會失去靈氣的。
3、作家有兩個偽命題
承上所述,作家在我看來有兩個偽命題。
第一:一個好的作家必然是他來影響別人,而不是別人來影響他,作家在創作的時候一定是沒有受到外界的任何的幹擾的,不以盈利為目的,自己的真實經歷來打動讀者觸發共鳴。
可是我們通常評價一個好的作家的標準好像變了,都是以他的書的銷量如何、人氣如何來作為評判,顯然這已經到了商業的層面。
那麼,想想看,一本書賣得好真的就是作家真實所想嗎?那他應該被定義為作者而不是作家;再者,一本賣的不好的書,可能是不符合人們的喜好,但又是作者的親身感悟,但我認為他應該是一個作家。
第二:一個好的作家必然要事先有苦難的經歷才能夠對於生活、對於人生有深刻的體會,可是首先很多苦難生活的人都在忙著工作與奔波,根本也沒有辦法來進行創作;
其次衣食無憂的人都是確實可以不受外界的幹擾來進行創作,也可以寫作不是為了賺錢,可是沒有苦難的生活經歷,會有多少的好的生活感悟來傳達給讀者呢,他的文章質量是有待考量的。
4、明知愛而不得就別奢望
你一定不會相信我寫到這裡僅僅只花了十分鐘,可能這就是意識的清醒吧。
我以前工作的時候,我的老闆對我說:「光明,你的身上自可貴的是有一種靈性,你不要為了寫作而寫作,保持好你對生活的的熱愛與觀察,保持住你對文字的那種靈性」。
回到開頭,也許我不是蔣方舟,我可能永遠也做不到蔣方舟,但是我要說身為一個作者+編輯,我能懂蔣方舟。有的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傳宗接代的,有的人來到這個世界是來活著,而有的人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來感知這個世界的美好。
明知愛而不得,那就別去輕易放下那寶貴的純真的愛情。愛情不是說說那麼簡單,你我都說不準,寧願沒有別去附和。
現在再來想想,我想我永遠不會也不會失去這種「靈性」,可能日月蹉跎,每個人對於自己的人生回過頭來會有重新的思考,但是與我而言,我現在想的很明白,活的很透徹。
我想做一個可以感受生活,感知別人,感化讀者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