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雲飛
儘管大陸市場並未對臺灣電影進行限額,但新時代的年輕人已對海峽對岸的光影作品,並無太多情感印記。
臺灣電影新浪潮時代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風櫃來的人》《戀戀風塵》《悲情城市》不再被人提起,被譽為臺灣之光的李安多以好萊塢華裔導演身份出現,新世紀之後的《海角七號》《九降風》《艋舺》《總鋪師》逐漸遠去……以至於在金馬獎上,臺灣本土電影被大陸電影全面壓制,反倒讓唱衰臺灣電影成為主流聲音。
在臺灣電影陷入低迷的今日,《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以下簡稱《比悲傷》)竟然創造了臺片在大陸的最好市場表現。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自3月14日上映後,《比悲傷》首周末斬獲票房3.3億,如今已穩穩邁過6億大關。要知道,《比悲傷》同檔期影片還有漫威首部女性超級英雄片《驚奇隊長》。
如無意外,《比悲傷》票房最終落點將超10億,成為與《驚奇隊長》同等量級的影片,其票房成績也早已超過《我的少女時代》所創造的3.58億臺灣電影在大陸票房紀錄。
影市黑馬的出現,讓行業重新審視臺灣電影——近年來幾近喪失本土市場,被好萊塢甚至日本電影全面壓制的臺灣電影,在大陸表現幾何,又如何贏得北上之戰?
年度現象級臺灣電影問世,大幅拉升大陸票房紀錄
對競爭力不足的中小體量影片來說,3月實在不是一個好檔期。按照慣例,春節檔創造年度最強單月票房之後,3月將是觀影需求噴發後的回落期。雞肋檔期既是好萊塢在中國市場掘金的良機——《瘋狂動物城》《頭號玩家》《驚奇隊長》在此期間開畫;也是國產影片為市場排片爭頗頭的「絞肉機」與「墳場」——近年來無頭部內容投放。
本就不被看好的《比悲傷》,選擇3月檔期實在正確不過。在《比悲傷》上映之前,臺灣電影在內地的存在感還比不上寶萊塢。最受大陸觀眾歡迎的《我的少女時代》,在2015年11月上映,最終斬獲3.58億票房。除此之外,竟無一部臺灣電影票房過億——
曾颳起「那些年」青春風潮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內地影市尚未全面崛起的2012年上映,最終成績為7651萬;記錄臺灣原住民抗日史詩的《賽德克·巴萊》為1663萬;有知名導演魏德聖操刀的《52赫茲,我愛你》甚至只有137萬入帳,實在是聞者心驚。
因此,《比悲傷》扛起慘澹的3月影市,足以稱得上臺灣電影的年度黑馬。自3月14日上映後,一再刷新臺灣電影在大陸單日票房紀錄、首周票房紀錄,並輕鬆超越《我的少女時代》,成為在大陸最為賣座的臺灣電影。根據貓眼專業版預測,《比悲傷》的最終市場落點將站穩10億門檻,與同檔期的好萊塢大片《驚奇隊長》比肩。
來源:貓眼專業版
如此票房奇蹟,大幅拉升臺灣電影的市場上限。與此同時,得益於在大陸市場的優良表現,《比悲傷》還有望成為臺灣電影全球票房影史最賣座的影片;而與去年同比一直走低的3月影市大盤,因《比悲傷》的爆發及時止損。
在外界看來,《比悲傷》的成功與《前任3:再見前任》如出一轍,是對抖音短視頻營銷出神入化的使用。同樣的都市情感題材、同樣的愛情悲劇話題、同樣的看電影帶紙巾營銷、同樣的女性為主觀眾群體……《比悲傷》與《前任3:再見前任》有太多相似之處,就連走出的票房逆襲之路,都如此相似。
兩岸觀眾審美分野,臺灣賣座是大陸火爆的風向標?
在成為黑馬之前,《比悲傷》並不為大陸市場所看好。翻拍自2009年韓國同名電影,《比悲傷》的故事並不新鮮——男主與女主相依為命,是朋友更是親人。在得知自己罹患絕症後,男主策劃為女主找尋能夠託付終身的良配,女主卻最終選擇死亡,追隨男主而去。絕症梗早已不新鮮,《比悲傷》在臺灣與大陸的同時成功,免不了讓人想起《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我的少女時代》。
在登陸大陸市場之前,《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在港臺地區反響甚好,不僅成為各自檔期裡的風雲影片,還掀起了回味青春的浪潮。《比悲傷》票房逆襲後,「港臺爆大陸必爆」的規律被再度提起。
是臺灣觀眾與大陸觀眾的審美走向趨同?並非如此。以2010年以後在大陸公映的臺灣電影為例,既有兩岸三地同時起爆的範本,也有渡海而來「水土不服」的先例。2011年《賽德克·巴萊》上下部以4.72億與3.18億新臺幣佔據年度本土影片榜單TOP 3中的兩個席位,卻在內地啞火,只叫好不叫座。曾被譽為九把刀「愛情三部曲」之二的《等一個人咖啡》,在臺灣大陸同步公映,臺灣公映首日就打破了沉寂2年的單日票房紀錄,大陸卻最終只報收1067萬票房。
受制於每年10部的抽籤制度,大陸影片能登陸臺灣市場不僅是少數,普通觀眾接觸面狹窄;也受制於遲滯多日的時間差,新片擱置淪為舊片。種種原因之下,大陸市場表現極佳的影片來到臺灣市場啞火,也是稀鬆平常的現象。臺灣媒體2018年報導稱,《我不是潘金蓮》128萬新臺幣,《一九四二》35萬元新臺幣,《乘風破浪》162萬元新臺幣,《鐵道飛虎》200萬元新臺幣,《港囧》只有4300元新臺幣。請注意,衡量貨幣單位是新臺幣——除以5左右的匯率,《港囧》在臺灣上映時只有不到20人的觀影人次。
事實上,《比悲慘》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臺灣電影。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海角七號》《聽說》《星空》《愛的發聲練習》《一頁臺北》《不能說的秘密》等典型臺灣愛情片相比,它談不上基調清新、愛情唯美、氣息文藝,也沒有傳統臺灣愛情片中北回歸線貫穿而過的熱帶風情。
非典型臺灣電影《比悲慘》的黑馬之旅,不能佐證臺灣賣座、在大陸必然火爆的「規律」。雖然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但電影市場上的差異顯而易見。
《比悲傷》逆襲之後,臺灣電影能否成為下個「寶藏」?
大陸市場有跟風的傳統,在《摔跤吧!爸爸》成為年度黑馬之後,《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神秘巨星》《廁所英雄》等被連續引進,印度電影由此成為好萊塢之外最賣座的外語片。《比悲傷》有望達到10億票房體量,對臺灣電影人來說或許是好事一樁——大陸片商或許會投入更多關注的目光,來寶島臺灣挖掘「寶藏」。
大陸片商可選的餘地並不大。在進入WTO之後,徹底對外開放的臺灣影市,淪為好萊塢大片跑馬圈地的遊樂場。臺灣電影在本土票房表現羸弱,往往連年度TOP 10都難以擠入。以《比悲慘》為例,該片雖然狂收4.2億新臺幣,創造臺灣電影在本土市場的三年最佳成績,但並非本土電影的巔峰,2011年《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4.72億新臺幣)、《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4.1億新臺幣)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3.18億新臺幣)才是臺灣電影在票房上的高光時刻。另外,從2018全年票房來看,TOP 30中好萊塢影片25部,佔比83.3%;臺灣電影3部,佔比10%;韓國電影與日本電影各有1部,佔比3.3%,其TOP 10甚至無一部臺灣電影。
因市場狹小、資金匱乏、人才斷檔,臺灣電影在類型電影上仍停留在青春、愛情等類型之上,小清新的類型逐漸走向固化,很難有跳出敘事套路的新作湧現;反倒是在小眾的文藝片、驚悚片上,臺灣偶有驚喜之作,如豆瓣2018年12月發布的年度榜單中,能打的臺灣電影有《大佛普拉斯》《血觀音》赫然在列;而在驚悚片中,以1.06億新臺幣成為2017年全臺最賣座的《紅衣小女孩2》可謂其中典範。
因眾所周知的原因,涉及政治、同性等敏感題材的臺灣電影,自然不能在大陸公映;而因電影審查緣故,驚悚恐怖也並不符合大陸主流的商業電影類型。臺灣電影能否成為下個「寶藏」,掣肘重重。
在臺灣電影還在為破億努力之時,臺灣電影導演已經掘金多時:《後來的我們》讓劉若英成為13億導演,《快把我哥帶走》與《重返20歲》讓鄭芬芬和陳正道為人熟知——倘若找不到合適大陸市場的「寶藏」,與臺灣電影人完成合拍片,才能跳出小概率爆款的市場困境,實現華語電影人的資源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