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是對事物的命名,但命名有特定的因素限制,所以會有許多不同的詞語實際表達的是一個意思。格局這個詞,可以與智慧、胸懷、眼界等詞語相似,意義幾乎是一樣的。有智慧的人,格局和眼界會大一些,胸懷自然會更廣。所以,我們可以藉助於這些詞彙來幫助我們認識格局。
我們的生活中為什麼缺少智慧,主要原因並不是我們不明白,而是我們內心情緒幹擾造成。內心躁動不安,如何能生出智慧來呢?俗話說「靜能生慧」,內心安定,智慧自然就可以生發出來。
我們日常生活中看見事物後,很容易陷入一種分析判斷之中,會判斷這個事物是不是對自己有利還是有害的。《道德經》第二章,直接就指出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這些就是天然的對比,是我們思維中的一種自然判斷,這種判斷會幫助我們判斷事物的利弊。但是判斷過了,就陷入了另一種計較之中。
別人錢多,自己錢少,心中不平;別人職位高,自己職位低,心中不平;別人長得高,自己長得矮,心中不平;別人住高層,自己住低層,心中不平……種種比較判斷造成了我們的情緒不寧,緊張、焦慮、恐懼、害怕、擔憂。
情緒來臨時,格局全都拋在腦後,智慧、眼界、格局全都不顧。
所以,要提升我們的格局,最需要做的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緒。
情緒自古以來就是人類要面對的重要課題。情緒失控不僅造成人身體失調,嚴重的時候甚至會給人帶來生命的災難。大家閒暇之時,都在瀏覽各種新聞,大量情緒失控輕生的,而且年幼的孩子也不在少數。
控制情緒的方法,常人以轉移視線的方式來應對。遇到不開心的事時,想一些開心的體驗。比如一位老婆婆的兩個兒子,一賣鞋,一賣傘,雨天也愁,晴天也愁。路人建議她換個思路,雨天為賣傘兒子高興,晴天為賣鞋兒子高興,雨天喜,晴天也喜。這樣的一種處理方式,大家都會認為是有智慧、有格局的處理方式。
古人智慧不僅僅是靠轉移視線的方式來解決當前的情緒困擾,更提倡從根本來對治情緒困擾。「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沒有情緒的時候,觀察心頭情緒的平淡、深刻的妙有之變化;情緒來臨的時候,觀察心頭情緒起伏、動蕩之樣貌,認清情緒的真相。此種方法自古流傳,指導著人們直面情緒,心生智慧。
情緒無論格局大小都要面臨的實際問題,轉移視線、轉換思維僅是意識格局的應對,真正的大格局是心靈、心胸的包容,海納百川,直面種種情緒容情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