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多年,許久不見的老同學們聚在一起,開始侃侃而談。我們這群人,有著自己不同的職業,也有著不一樣的生活。
大多數的女人坐在一起,最愛談的就是家庭和孩子,東家長西家短,這樣一嘮就是幾個小時。
在我們這有個群體裡面,女人大體分兩種類型:一類是以自我為中心,快樂至上,一類是以別人為中心,也就是我們俗稱賢惠類型的女人。
前者她們活得很開心,並且大多也有自己的事業,經常不定期的出去旅旅遊。
所以當她們談起婚姻這個話題的時候,大家都比較輕鬆,而且覺得自己婚前婚後依舊是比較自在的,只不過身上多了些責任感。
而後者在外人看來她們比較賢惠懂事,懂得去體貼理解他人,可是她們並不看好婚姻,她們甚至覺得婚姻是一個囚困住自己的牢籠一般。
有的時候她會覺得如果不是因為婚姻,自己也不會這麼疲憊,所以這類女人她們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幸福。
大多數的男人在選擇另一半的時候,他們總是期盼著對方能夠十分的賢惠。
因為往往賢惠的女人能夠讓男人更加「省心」,但是殘酷的是賢惠的女人並不會得到她們想要的幸福,而他們的付出與收穫往往會是不對等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越是賢惠的女人,她越容易過得身心疲憊,一點都不快樂。
經常會有一些女人,她們看似很溫柔,但是卻背地裡和鄰居或者朋友之類的人去抱怨,抱怨自己生活得有多麼疲憊和不幸福。
其實是因為在長時間裡,她們壓抑著自己潛在的內心需求,但是又不敢和自己的家人或者和丈夫講,所以就通過這樣外在一種方式排遣出來。
一個人只有卸下包袱才能夠輕鬆自在的生活,但是當一些女人被扣上了賢惠的帽子之後,她們就會有意識地去改變自己的行為。
有的時候,甚至故意去迎合別人的需求,但是卻忽視了自己真實的需要,這樣對女人來說是不公平的。
例如:女人以省吃儉用,不捨得穿,不捨得用的方式,以期望用省下來的錢,用於存款或者家庭開支等等。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我們任何人都有情感、尊重、自我實現的需求,所以這樣以犧牲自我需求的方式,只會讓自我變得壓抑。
如果一個女人在一個家庭之中特別的賢惠,無論什麼時候事情她都打理得井井有條,那麼男人往往習慣了女人的付出。
我們要知道在兩性關係中他們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當一個女人付出太多了之後,男人就會變得越來越懶惰。
舉個例子來說,假如一個女人經常的去容忍別人,經常默默的付出著,那麼男人就會覺得這是女人理所應當去做的,並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所以無論以後她做了什麼感人的事情,男人都會覺得她就應該這樣。
一個勤快的女人,通常會滋養出一個懶惰的男人,見過很多家庭女人喜歡大包大攬,帶孩子做家務,而丈夫呢?下班之後回家看電視,玩遊戲,從不會搭一把手,甚至都不知道把髒衣服放洗衣機裡。
相反,當一個女人什麼都不做的時候,偶然間她做了一件特別令人滿意滿意的事情,男人就會覺得這是非常令自己興奮的。
固然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相處模式,但是不幸福和不快樂的家庭,往往都有共性,對於女人來說,往往是因為責任分工的不明確造成的。
賢惠的女人由於她們壓抑了潛在內心的需求,所以她們往往容易被別人忽視。
很多時候,無論是丈夫還是家人,都不太會尊重她們的想法,她們在整個家庭中扮演的是一個默默付出的背著的角色。
我自己身邊就有這樣的女人,她是一個全職太太,家裡人口中的賢妻良母,每天早上起床一大早就去菜場買菜準備好中午和晚上的飯菜。
她買孩子愛吃的,買丈夫和公婆愛吃的,唯獨沒有自己愛吃的,因為她的口味和家裡人有區別,她喜歡吃的,家裡人從來都不碰。
因為冬天冷,飯菜涼的快,家裡人都坐上了桌子,等著她一道菜一道菜炒好了端上來,然後家裡人吃完了,各自忙自己的事情了,而她正好可以上桌吃剩飯生菜了,然後刷鍋洗碗,打掃衛生等等。
賢惠的女人,其實是在一味地討好他人,但是卻忘記了討好自己,所以她們又會覺得十分的委屈,因為這個她和我聊天的時候,也會抱怨說是家裡人連個幫忙搭把手,心疼她的人都沒有。
我說你願意嗎?她回我說,不願意又能怎麼辦呢,然後說是公婆年紀大了,丈夫上班忙,孩子要讀書等等一堆的理由就出來了。
是啊,賢惠的女人就用這樣的方式,被忽視了。
總之,在感情裡女人的確要學著去包容他人,理解他人,懂得自己的責任,但是要始終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我們應當始終以自我為中心的基礎之上的。
無論是從人性還是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先滿足自我的正當需求,才能夠在給予他人需求的時候,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快樂,也你能讓別人過的快樂。
黃臉婆式的賢妻良母,只會讓自己變成一個大家口中的「怨婦」,希望看到此文的你會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