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如何學會愛的能力

2020-08-30 專注個人成長的明天

前文說到了,人生發展階段的前半階段,就是收集階段,收集穩定的自我、親密關係、職業認同和與之相伴的成績,尊重和聲望。

這階段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尋找身份認同。當你對「我是誰」有了初步答案,才能真正參與成人世界,否則你就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意味著你找到了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的標誌就是,為自己負責,以及學會容納矛盾。首先意味著自己心裡有把尺子,可以衡量自己的行為和選擇。其次有了從矛盾中抽離的能力,才能容納矛盾。

Get這兩個技能後,就能從假想的被評價的關係中解脫出來,獲得一種自我認可的能力。能從別人的評價中走出來,找到自己內心的聲音。

建立親密感

當你建立的身份認同,就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自我。這個時候的你,大概率是離開了原生家庭,那隨之面對的就是——孤獨。

人是怎麼應對孤獨的呢?就是在我之外尋找一個你,一個善意的、可以提供力量和支持的你。這個你,就是成年早期的核心課題——建立親密感。

前幾天看到一本傳記《從家鄉到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趙元任。趙元任是個神人,當然他有多神,這裡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和他的夫人。


從美國學成歸來之後,他遇見了他的夫人楊步偉,追求了很長一段時間,兩個人在一起。

著名的怕老婆,之所以沒有當成清華的校長,是因為有人說:與其請他校當校長,還不如請楊步偉呢,反正都是歸她管。

夫妻倆80歲還在歐洲自駕遊,當愛人去世,他一直住在女兒家,說:「我再也沒有家了。」看到這我會發自內心的湧出兩個字——羨慕。

檸檬樹上檸檬果,檸檬樹下你和我。真的讓我酸了,羨慕嫉妒恨。

趙元任和妻子最初去美國時,有一段時間沒有錢,於是懷孕中的妻子,是醫學博士,動手能力非常強。買了縫紉機,開服裝店,維持生計。

兩個人能一直走下去,從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互補。對方的能力成了你的能力,對方的優勢會彌補你的短板。

從某種意義上,親密感的建立意味著,你的自我擴大了。你的愛人,就是你自我的延伸,有時候這種延伸會彌補你的自我缺陷。——陳海賢

在關係裡,人總是扮演某個特定的角色。可親密關係中這個角色是特別的,因為它允許你暴露自己的脆弱,並託付給對方。

當脆弱的部分,能夠在親密關係中被接納,它就不再是我們需要藏著掖著的秘密,不再是我們需要從自我中排斥的部分了。它會整合到我們的自我概念裡,讓我們更能接納自己,也變得更完整。——陳海賢


親密關係的三個障礙

陳海賢老師認為:要獲得這種親密感,同樣需要克服三個發展障礙,也就是三個自我中心的傾向。

第一個障礙是:害怕不被接納

在進入關係之前,幾乎所有人都會有疑問:這種關係安全嗎?如果他看到我真實的樣子,還會愛我嗎?我會不會被拋棄?

建立親密關係,意味著你要把自己託付出去,去依賴別人,信任別人,這同時也意味著你給了別人傷害你的權利。——陳海賢

你是怎麼長大的呢?當你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困難,遇到坎坷,遇到挫折過不去時,你是怎麼跨越這些障礙的呢?

我不知道別人,我是憑自己的頭腦跨越過去的。在自己腦子裡,理性思考一下,看看最差結果是什麼。

當我想到這個答案時,突然意識到,我是一個人長大的。在成長階段,關於依戀這方面,是比較少或是空白的。

然後某個瞬間,意識到之所以沒有建立親密關係,是因為沒有學會把重要的東西交給別人。一個人長大,會把自己東西看得牢牢的,追求某種掌控感。

害怕失控,於是會把重要的東西握緊,不會輕易信任和依賴別人。這是一種自我為中心的表現。

一旦男生表現出不滿,我會覺得緊張,解讀為:他不值得我信任,不能帶給我安全感,就很難建立親密關係。


第二個障礙是:害怕承諾。

親密關係是排他的,意味著你一旦建立了這段關係,就不能和其他人建立類似的關係,無論你多欣賞對方。

簡單說就是:不想為一棵樹,放棄整片森林。就是只要我還沒有選擇,就意味著還有更多的可能。但實際上,不做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害怕失去某種可能性,因此害怕承諾。這裡有個案例,一個男生一直為女朋友找他,要結婚感到焦慮,不知道該怎麼辦。

在某次聚會,遇到一個漂亮姑娘,於是豁然開朗,心想:我要找個更漂亮的女朋友,所以現在不能結婚。這樣想過,他反而安定下來,女友讓見家長就去了,反正不結婚。

陳海賢問他:你到底想個更漂亮的女朋友,所以不想結婚,還是單純害怕跟現在女友走得太近,害怕承諾?

他說:都有吧,現在還想看看書,學些東西,玩玩遊戲,萬一結婚了,擔心自己一點空間都沒有,而且結婚還牽扯到兩個人的家庭,七大姑八大姨,想想都害怕。

他除了害怕承諾,還提到了第三個障礙是:害怕被改變

一個人想做什麼,就立馬去做,但兩個人在一起,就需要把兩個人的關係,放到第一位,把對方放到第二位,然後才能是自己。

親密關係會擠壓自我的空間,你會犧牲某些自主性。還記得關係中的互補嗎?


親密關係是可能把你塑造成系統需要的樣子,所以有些人覺得一個人更自由,也可以理解。——陳海賢

害怕不被接納,害怕承諾,害怕改變自己,這些是我們建立親密關係最大的障礙。

有時候,因為孤獨,我們需要在一起,因為這些疑慮,我們又不能真的跟對方分享我們心裡的秘密,所以作為一種折中的解決方案,我們就彼此戴著面具一起配合,扮演一段親密關係。——陳海賢

這是一種雙方的合謀,達成一種看上去很好的樣子。但實際各自孤單,就像羅賓威廉斯說的那樣: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不是孤獨終老,而是跟那個使自己孤獨的人終老。

建立親密關係的方法:發自內心的承諾

怎麼建立親密關係呢?陳海賢老師的答案是:發自內心的承諾

我覺得這是一件很美好、水到渠成的事情。是從相識,相知,相戀到相愛的一個過程。

有時候大家顯得很著急,還沒到那一步,就說那一步的話,以至於本來一段不錯的關係就沒有了。

沉默是到了某個程度,自然而然說出來的事情。承諾:即使錯過可能性,即使你不完美,我也願意去愛你,願意為我們的關係負責,願意接受關係的限制。

有時候我們沒法建立親密關係,不是因為你找不到對的人,而是因為你沒法做出這樣的承諾。承諾才是我們面對的最大的障礙。——陳海賢


也許,當你做了承諾,面前這個不太合適的人,就會逐漸變成那個對的人。這就是建立親密關係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你學會了深刻的託付、連接、責任和信任,到底是怎麼回事?自我從一個人變成兩個人,這會深化你對自我身份的認同。

我也知道愛可能會帶來傷害,可是,我不能因為害怕傷害,就不去愛呀。」就是一個身處幸福中的朋友的話。

突然間觸動了我,我這一生可能沒有愛的活著嗎?不能,我感覺自己接受不了。那如果愛註定會帶來傷害,我會放棄嗎?不會。

因為就算關係有變化,你在關係中獲得的承諾和愛的能力,卻不會輕易消失。——陳海賢

陳海賢老師的總結:

從某種意義上,親密關係的建立意味著,你的自我擴大了。你的愛人,就是你自我的延伸。有時候,這種擴展會彌補你的自我缺陷。

建立親密關係,意味著你要把自己託付出去,去依賴別人,信任別人。這同時也意味著你,給了別人傷害你的權利。

謝謝你的欣賞,期待在留言區看到你的樣子。關注我,認識自己,理解別人,這個世界很棒。

相關焦點

  • 愛人的能力不會消失!但要如何真正建立親密關係?
    可是,就算關係有變化,你在關係中獲得的承諾和愛的能力,是不會輕易消失的。(本文摘自《了不起的我》一書,作者陳海賢為心理諮詢師,以下為摘文。)怎樣才能真的建立起親密關係呢?對於這個問題,很難有一個簡單的答案。
  • 女孩,在親密關係中,也要學會愛自己
    姐妹們,青春寶貴,不要讓錯誤的人一直消耗自己,今天,我們就從為什麼被渣的女生總愛說「但他對我很好」這個問題談談,在親密關係中,女性要怎樣才能做到真正地愛自己?她們沒有學會合理的憤怒,不知道自己值得被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對待。由於女性沒有學會合理的憤怒,當她們在親密關係中感到了受傷,她會允許自己感到痛苦、抑鬱、低落,但她會經過漫長的分析、反思去證明自己的憤怒是否正當。如果女性面對伴侶的不當對待,可以簡單直接地感到憤怒,她就可以知道自己應該獲得更好的對待,而不是在糾結和懷疑中繼續容忍。
  • 《親密關係》:學會處理親密關係,踏上尋找自我的旅程
    正因如此,大部分人都渴望能擁有親密關係,去擺脫或減輕這種孤獨感。很多人終其一生,花費大量精力去尋覓理想中的親密伴侶,即使最終如願以償,在最初的興奮與希望褪去之後,不滿與掙扎可能隨之而來。兜兜轉轉才發現曾經以為的幸福追求,最後成為了沉重的負擔。因此,很多人不禁心生感慨:「相愛容易,相處難。」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如何揭開親密關係中的謎團呢?
  • 女性在親密關係中如何真正地愛自己?
    沒有學會合理的憤怒,不知道自己值得被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但他對我很好」這句話,反映了女性在感到受傷後還在自我審視:「我有沒有過度指控對方?對方是不是情有可原?」女性在憤怒期間,經常存在一種自我創造的反思過程。由於女性沒有學會合理的憤怒,當她們在親密關係中感到了受傷,她會允許自己感到痛苦、抑鬱、低落,但她會經過漫長的分析、反思去證明自己的憤怒是否正當。
  • 《愛的五種能力》教你如何使用共情,改善親密關係,互相成長
    顯然蕾蕾姐的老公沒有共情能力,所以在蕾蕾姐需要共情的時候,他的態度是無所謂且略帶嘲諷。但這個時候如果能靠共情來給予蕾蕾姐一個傾聽和解決方案,相信蕾蕾姐的煩惱就煙消雲散了。會共情才能避免愛人有「婚外戀」。人人都需要一個會共情的愛人,不會共情:難以懂愛人。---《愛的五種能力》那我們首先先了解共情到底是什麼呢?
  •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假性親密,如何讓彼此漸行漸遠?
    假性親密關係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它的形成和原生家庭有關。對於每個人來說,親子關係和戀愛關係是我們人生的兩大重要親密關係。親子關係,是在原生家庭中學到的如何和異性建立親密感的第一課,這往往又成為我們長大後戀愛關係的模板。
  • 不做親密關係中的「愛無能」,如何讓真愛降臨到我們生命?
    對親密關係疑慮恐懼的人,都是內心深處對深入、緊密的關係有著深深不安的人。他們既渴望被愛,又害怕會因此而受到更深的傷害。而所有在關係中的傷,也都可以在真正的親密關係中,得以療愈。也唯有在真正的親密關係中,一個人的正常的情感才能夠得以發展、人性才會慢慢得以成熟。而當迴避型的人,拒絕了親密關係的機會,也就親手給自己關上了通往情感療愈和人性成熟的門。
  • 用這4種方式3種能力,幫你簡單又高效地建立親密關係
    人類發展學家埃裡克·埃裡克森提出:建立關係與安全感有關,在孩子兩歲前,是安全感養成的重要時期,如讓孩子自小就感覺到充分的安全感,那麼他更容易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然而,不是每一個人都這麼幸運,自小就能獲得充足的安全感。我們從小被父母老師趕著學習文化知識,卻似乎從來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建立和維護關係,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在社會關係的大網裡摸爬滾打。
  • 挽回愛情:如何重新構建親密關係,挽回愛情
    01:親密關係崩塌的原因1、戀愛裡你沒有邊界意識沒有邊界的愛,並不是真正的愛。當兩人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自尊便會隨著對方認可的程度而發生變化,都會覺得佔有對方,自己才能活下去。如果我們不能接受伴侶真實的樣子,或者不能允許他自由地做他自己,那麼就不是真的愛他,或者說我們更愛自己。我們與伴侶建立親密關係的目的也就不是為了愛,不是考慮自己能為對方付出多少,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
  • 如何擁有高品質互相滋養的親密關係
    我想,我喜歡的無非是忘羨之間的這段親密關係。我喜歡的是那種嗑糖的感覺,也喜歡那種眼睛透出的溫柔愛的感覺。所以,活在世間,誰不渴望擁有獨屬於自己的親密關係。無論何時,回首時,身邊有人,心裡有愛,眼裡有光……忘羨的這段親密關係透著一種高品質的互相滋養的親密關係。那麼,作為我們,如何擁有高品質互相滋養的的親密關係呢?
  • 愛,與親密關係
    朋友跟我抱怨,說每當自己在一段親密關係之中感到舒適之後,她總會感到害怕,因為這種舒適感往往會在很短時間內開始走下坡路
  • 如何化解親密關係中的「冷暴力」?
    男人覺得女人簡直不可理喻,所以鬧分手變成了真分手,彼此都質疑對方不愛自己,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情緒激動的時候,冷(靜)處理也是一種處理方式。在事態無法控制的時候,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去激怒對方,不讓關係惡化是一種化解衝突的能力。因為不論我們和誰相處,都有可能會發生衝突,當面臨衝突的時候如果我們總是選擇「以暴制暴」的方式往往得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 情侶間如何相處?掌握「刺蝟法則」,學會親密關係中的相處之道
    2、 "刺蝟法則"對親密關係的作用3、 情侶間該如何相處?正文刺蝟法則出處:在一個寒冷的冬夜,兩隻小刺蝟為了取暖而抱在了一起睡覺,但是他們發現這樣的睡覺方式特別不舒服,自己和對方身上的刺經常刺痛彼此,兩人十分難過和焦急。
  • 愛一個人的能力
    一個擁有這樣微笑和聲音的人很可能有能力去愛一個人。莫名其妙的想法讓我一時發呆,到底愛一個人到底有什麼能力?也就是說,它是物質條件、經濟基礎和資源背景;也許有人會說:為什麼這麼功利?如果你一定要愛上錢,那就看你有沒有愛上你?但如果我想愛一個人,我大概會希望有一個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即使不是婚姻,而長期的親密關係,物質確實是一個重要因素。它可以歸結為性和性格。
  • 心理學深度剖析:親密關係中的愛與痛,當如何消解?
    然而,人類的依戀本能會促使我們一直去尋找「愛與被愛」的感覺。婚姻關係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渴望與需要就隨之消失。於是,尋找親密關係的連結也許是我們一生兜兜轉轉都在做的事。只是,有人從一段關係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段關係,帶著舊傷又添新傷;有人在關係中受傷之後,就隔離自我的情感,不再輕易打開心門;也有人能在關係中覺察糾纏與坑洞,不斷自我成長,增加在下一段關係中幸福的可能性。滾滾紅塵中,親密關係是世人無法逃避的功課。那麼親密關係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又如何能收穫幸福的親密關係呢?
  • 《親密關係》:為愛讓步,修復親密關係
    在本書中,蓋伊·芬利就如何與身邊的人建立一段美好而持久的關係分享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她比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更能幫助我理解愛的魔力是多麼的深沉、永恆和真實。本書巧妙地傳達了如何習得相處的藝術,幫助讀者完成關係創傷的自愈,並擁有持久、穩定的親密關係。
  • 親密關係如何維護?三個方面淺析構建親密關係的技巧
    《親密關係》是「社會心理學精品譯叢」中的一種,自出版以來就深受讀者的喜愛。這本書揭示了人為什麼需要親密關係,並且給出了如何才能建立和維繫親密關係的方法。作者有兩位,一位是羅蘭·米勒,另一位作者是丹尼爾·珀爾曼。羅蘭·米勒是休斯頓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她在2008年獲得了人際關係研究國際學會卓越教學獎。
  • 《親密陷阱》:讀懂婚姻真相,收穫愛與情慾平衡的親密關係
    所以說,因愛情而進入了婚姻,並不意味著親密關係從此穩健,恰恰相反,這時才是考驗我們如何經營愛情和婚姻能力的開始。性和愛之間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它們之間是如何互相影響的,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揭開真相。是否有話可聊,成了女性界定與伴侶是否足夠親密的一個標準。這很大程度跟女性天生喜歡聽甜言蜜語有關,認為你愛我就要告訴我。然而,在語言表達方面,男性卻天生比較笨拙。因為長久以來,表達情感的能力不是男性值得被讚揚的品質。所以在親密關係中面對要與伴侶進行「甜蜜對話」這件事,會讓許多男人感到手足無措,詞不達意。
  • 愛的能力:不會這6項技能的人,恐怕還沒學會愛
    ,在學校裡,又沒有接受過愛的教育,若成年後,再不去體驗愛的經歷,學習愛的能力,就很容易成為愛情的「殺手」。只知道愛的概念,卻遲遲不去或不敢實踐,是無法真正學會去愛一個人的。我們必須在愛的經歷中,培養和提升愛的能力。01愛,需要勇氣。
  • 當代兩性親密關係問題:如何定義和推進關係?
    疏離型依戀的人一旦和對方走近,就會開始控制自己和對方的距離,避免過於親密;而恐懼型依戀者會時而疏遠時而親近,因為他們內心深處害怕失去對方的愛。迴避型依戀可能源於小時候照顧者的冷漠。當孩子感到痛苦或者緊張時,他們無法得到來自照顧者的關愛,甚至會被訓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