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到了,人生發展階段的前半階段,就是收集階段,收集穩定的自我、親密關係、職業認同和與之相伴的成績,尊重和聲望。
這階段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尋找身份認同。當你對「我是誰」有了初步答案,才能真正參與成人世界,否則你就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意味著你找到了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的標誌就是,為自己負責,以及學會容納矛盾。首先意味著自己心裡有把尺子,可以衡量自己的行為和選擇。其次有了從矛盾中抽離的能力,才能容納矛盾。
Get這兩個技能後,就能從假想的被評價的關係中解脫出來,獲得一種自我認可的能力。能從別人的評價中走出來,找到自己內心的聲音。
當你建立的身份認同,就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自我。這個時候的你,大概率是離開了原生家庭,那隨之面對的就是——孤獨。
人是怎麼應對孤獨的呢?就是在我之外尋找一個你,一個善意的、可以提供力量和支持的你。這個你,就是成年早期的核心課題——建立親密感。
前幾天看到一本傳記《從家鄉到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趙元任。趙元任是個神人,當然他有多神,這裡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和他的夫人。
從美國學成歸來之後,他遇見了他的夫人楊步偉,追求了很長一段時間,兩個人在一起。
著名的怕老婆,之所以沒有當成清華的校長,是因為有人說:與其請他校當校長,還不如請楊步偉呢,反正都是歸她管。
夫妻倆80歲還在歐洲自駕遊,當愛人去世,他一直住在女兒家,說:「我再也沒有家了。」看到這我會發自內心的湧出兩個字——羨慕。
檸檬樹上檸檬果,檸檬樹下你和我。真的讓我酸了,羨慕嫉妒恨。
趙元任和妻子最初去美國時,有一段時間沒有錢,於是懷孕中的妻子,是醫學博士,動手能力非常強。買了縫紉機,開服裝店,維持生計。
兩個人能一直走下去,從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互補。對方的能力成了你的能力,對方的優勢會彌補你的短板。
從某種意義上,親密感的建立意味著,你的自我擴大了。你的愛人,就是你自我的延伸,有時候這種延伸會彌補你的自我缺陷。——陳海賢
在關係裡,人總是扮演某個特定的角色。可親密關係中這個角色是特別的,因為它允許你暴露自己的脆弱,並託付給對方。
當脆弱的部分,能夠在親密關係中被接納,它就不再是我們需要藏著掖著的秘密,不再是我們需要從自我中排斥的部分了。它會整合到我們的自我概念裡,讓我們更能接納自己,也變得更完整。——陳海賢
陳海賢老師認為:要獲得這種親密感,同樣需要克服三個發展障礙,也就是三個自我中心的傾向。
第一個障礙是:害怕不被接納。
在進入關係之前,幾乎所有人都會有疑問:這種關係安全嗎?如果他看到我真實的樣子,還會愛我嗎?我會不會被拋棄?
建立親密關係,意味著你要把自己託付出去,去依賴別人,信任別人,這同時也意味著你給了別人傷害你的權利。——陳海賢
你是怎麼長大的呢?當你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困難,遇到坎坷,遇到挫折過不去時,你是怎麼跨越這些障礙的呢?
我不知道別人,我是憑自己的頭腦跨越過去的。在自己腦子裡,理性思考一下,看看最差結果是什麼。
當我想到這個答案時,突然意識到,我是一個人長大的。在成長階段,關於依戀這方面,是比較少或是空白的。
然後某個瞬間,意識到之所以沒有建立親密關係,是因為沒有學會把重要的東西交給別人。一個人長大,會把自己東西看得牢牢的,追求某種掌控感。
害怕失控,於是會把重要的東西握緊,不會輕易信任和依賴別人。這是一種自我為中心的表現。
一旦男生表現出不滿,我會覺得緊張,解讀為:他不值得我信任,不能帶給我安全感,就很難建立親密關係。
第二個障礙是:害怕承諾。
親密關係是排他的,意味著你一旦建立了這段關係,就不能和其他人建立類似的關係,無論你多欣賞對方。
簡單說就是:不想為一棵樹,放棄整片森林。就是只要我還沒有選擇,就意味著還有更多的可能。但實際上,不做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害怕失去某種可能性,因此害怕承諾。這裡有個案例,一個男生一直為女朋友找他,要結婚感到焦慮,不知道該怎麼辦。
在某次聚會,遇到一個漂亮姑娘,於是豁然開朗,心想:我要找個更漂亮的女朋友,所以現在不能結婚。這樣想過,他反而安定下來,女友讓見家長就去了,反正不結婚。
陳海賢問他:你到底想個更漂亮的女朋友,所以不想結婚,還是單純害怕跟現在女友走得太近,害怕承諾?
他說:都有吧,現在還想看看書,學些東西,玩玩遊戲,萬一結婚了,擔心自己一點空間都沒有,而且結婚還牽扯到兩個人的家庭,七大姑八大姨,想想都害怕。
他除了害怕承諾,還提到了第三個障礙是:害怕被改變。
一個人想做什麼,就立馬去做,但兩個人在一起,就需要把兩個人的關係,放到第一位,把對方放到第二位,然後才能是自己。
親密關係會擠壓自我的空間,你會犧牲某些自主性。還記得關係中的互補嗎?
親密關係是可能把你塑造成系統需要的樣子,所以有些人覺得一個人更自由,也可以理解。——陳海賢
害怕不被接納,害怕承諾,害怕改變自己,這些是我們建立親密關係最大的障礙。
有時候,因為孤獨,我們需要在一起,因為這些疑慮,我們又不能真的跟對方分享我們心裡的秘密,所以作為一種折中的解決方案,我們就彼此戴著面具一起配合,扮演一段親密關係。——陳海賢
這是一種雙方的合謀,達成一種看上去很好的樣子。但實際各自孤單,就像羅賓威廉斯說的那樣: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不是孤獨終老,而是跟那個使自己孤獨的人終老。
怎麼建立親密關係呢?陳海賢老師的答案是:發自內心的承諾。
我覺得這是一件很美好、水到渠成的事情。是從相識,相知,相戀到相愛的一個過程。
有時候大家顯得很著急,還沒到那一步,就說那一步的話,以至於本來一段不錯的關係就沒有了。
沉默是到了某個程度,自然而然說出來的事情。承諾:即使錯過可能性,即使你不完美,我也願意去愛你,願意為我們的關係負責,願意接受關係的限制。
有時候我們沒法建立親密關係,不是因為你找不到對的人,而是因為你沒法做出這樣的承諾。承諾才是我們面對的最大的障礙。——陳海賢
也許,當你做了承諾,面前這個不太合適的人,就會逐漸變成那個對的人。這就是建立親密關係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你學會了深刻的託付、連接、責任和信任,到底是怎麼回事?自我從一個人變成兩個人,這會深化你對自我身份的認同。
「我也知道愛可能會帶來傷害,可是,我不能因為害怕傷害,就不去愛呀。」就是一個身處幸福中的朋友的話。
突然間觸動了我,我這一生可能沒有愛的活著嗎?不能,我感覺自己接受不了。那如果愛註定會帶來傷害,我會放棄嗎?不會。
因為就算關係有變化,你在關係中獲得的承諾和愛的能力,卻不會輕易消失。——陳海賢
從某種意義上,親密關係的建立意味著,你的自我擴大了。你的愛人,就是你自我的延伸。有時候,這種擴展會彌補你的自我缺陷。
建立親密關係,意味著你要把自己託付出去,去依賴別人,信任別人。這同時也意味著你,給了別人傷害你的權利。
謝謝你的欣賞,期待在留言區看到你的樣子。關注我,認識自己,理解別人,這個世界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