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隨風 圖/網絡
村裡有個老太太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和二兒子都是好吃懶做的無賴,其中老大還稍微好一點,最多就是懶了點,但是老二卻是偷奸耍滑,壞事做絕。
只有小兒子是個老實孩子,從小就勤快能幹,古話說大孫子老兒子,意思就是老人通常比較疼么兒,可是在老太太這裡卻是反過來,對這個三兒子非打即罵的,小媳婦生產坐月子的時候也捨不得給一顆雞蛋吃。還早早就把小兒子分出去單過,只給了幾袋糧食和幾百塊錢就打發了。家裡的財產和積蓄卻全部留給了前面兩個兒子。
結果逼得小兒子只好帶著老婆孩子跑到城裡當起了菜販子,最後憑著兩個人的勤快成了村裡最早在城裡買房的人之一。
這麼做的下場如何呢?老大和老二用分到的錢蓋起了大房子,卻沒有一個人願意接老太太過去住,小兒子倒是有心想把老娘接去城裡,但是小兒媳卻死活不同意,月子仇要記得一輩子的,她不阻攔老公買東西回去孝順婆婆,但是堅決不肯跟婆婆再住在一個屋簷下。
老太太只能自己一個人住在老房子裡,幾十年的舊瓦房早就破爛不堪,小兒子還特意拉了一車磚瓦回來就是為了修補一下舊房子,結果卻被兩個哥給瓜分了,愣是沒有幫老娘修房頂。
就這樣,在一個颱風天大暴雨的夜裡,舊房子倒塌了,老太太就被砸死了,喪事還是小兒子回來辦的。
村裡人都覺得老太太是活該,愣是把孝順的小兒子趕得遠遠的,留下來兩個不爭氣的東西,臨老還落到不得善終的地步。
在聽說了老太太的事情後,突然就想起了表妹家的公婆,也是偏心到極點的一對爹媽。
表妹夫和他大哥明明是雙胞胎,待遇卻是天差地別,沒結婚前表妹夫的工資都是他媽收著的,到了結婚的時候一分錢彩禮也不肯出。老大從來沒有給過他媽一分錢,結婚的時候他媽硬是掏了10萬塊錢的彩禮。
兩兄弟前後腳結婚,生孩子也是前後腳,表妹的女兒先出生,做為頭一個孫輩,卻半點優待也沒有,不光如此,當奶奶的連抱都沒抱過一次,更不用說照顧月子了。
等到她大嫂生孩子的時候,婆婆全程都在伺候不說,出了月子還在幫忙帶孩子。
他們家雖然說是分了家,可是老大一家幾口從來都是跟著公婆一個鍋裡吃飯的,爺爺奶奶要帶孫輩出去喝早茶買玩具,也從來沒有表妹那兩個孩子的份。
表妹一個人帶兩個孩子,累得昏倒被娘家接回去住了幾年才緩過來,在這期間公婆沒有問過一聲,老大一家5口卻都被公婆養著。
結果有一次她婆婆病得非常嚴重,恰好公公在外面幹工,老大夫妻倆愣是沒有送她去醫院,就讓她躺在床上熬著。還是表妹看不過眼,帶她去醫院打了針拿了藥,端水餵飯的伺候了幾天才好了。
好了之後,婆婆也是半點不感恩,依然故我的偏心到了極點,家裡不管有什麼都只有老大的份,仿佛表妹夫就不是她的兒子一樣。
就好像樊勝美的媽,恨不得讓女兒賣血餵養她那個不爭氣的哥哥。似乎越是孝順的子女,越是不受重視,反倒是那些啃老啃得心安理得的子女最得寵愛。每每看到這樣的父母,我就總是覺得很不可理喻。
都說會哭的寶寶才有糖吃,越是聽話的孩子越是容易被忽視,尤其是在家裡有兩個以上的孩子的時候。因為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會哭鬧的孩子總是會多被父母注意一些,那些聽話懂事的孩子,總是靜悄悄的,似乎總能把自己照顧得很好,自然而然的就不需要父母太操心,久而久之就容易被忽視了。
就好比姍寶,她在哭鬧的時候,總是需要去哄哄的,在她一個人也能玩得很高興的時候,我自然就會放心地去幹別的事情去了,有時候忙起來就會大半天都想不起她來,這還是只有一個姍寶的情況下呢。
可是那些偏心的父母單純的就只是因為愛哭的寶寶有糖吃嗎?仔細想來卻不是這麼簡單,恐怕更多的還是因為父母的被需要心理在作祟吧。
不是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嗎?那些能幹的子女總是會被當父母的剝削,專家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父母的「劫富濟貧」,並且歸咎於父母愛子女的心理,認為當父母的總是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都能過得好,所以就只有打劫能幹的子女來救濟不爭氣的孩子了。
我更願意把這種現象當做父母的被需要心理,能幹的子女總是會讓父母有一種失落感,似乎沒有他們也能過得很好,可是不成器的子女呢?一直都在依靠父母啊,這就給了父母極大的心理滿足。
那些婆婆過度幹涉小兩口的私事而引起的婆媳矛盾大多也是因此而來,說到底還是婆婆的佔有欲在作祟,還有那些任勞任怨幫忙帶孫子的父母也是一樣。
在旁人眼裡,啃老的子女是在啃父母的骨血,可是在父母心中,那是子女需要他們的表現呀,做父母的不就是要為子女犧牲一切的嗎?這極大的滿足了為人父母的奉獻精神!
此外,老人也是需要精神寄託的,幫忙照顧孫輩,極大的滿足了老人的被需要,所以哪怕再勞累,他們也是忙得心甘情願。
世人都不願意被當成廢物對待,尤其是老人,在面對子女日漸長大,自己卻漸漸衰老的時候,總是會擔心有朝一日被當成無用的人,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自然就會努力的去供養子女,甚至不惜去壓榨他們的兄弟姐妹們,以此來顯示當父母的用處。
當然,我更願意把這種表現看做是父母對子女的一種極深的愛意,只是對其他的子女不太公平而已。
惟願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夠儘可能的做到一碗水端平,讓孩子們都能夠得到足夠多的愛和關懷,而不是要用一生去渴求父母的公平待遇。
歡迎關注 一起看情感故事,品人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