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旅遊花光50萬積蓄,兒子:有錢這樣花,以後別指著我養老

2020-11-19 月月媽媽育兒記

文/月月媽媽育兒記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這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真實寫照,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也教會我們怎麼說話和走路,在人生的道路中也指引我們方向,讓我們變得更加的強大,我們在父母老的時候積極地去照顧他們,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老人外出旅遊花光50萬,兒子大怒:錢這麼花了,就別指著我養老

年輕的時候於阿姨與愛人做了一點小買賣,因為收益不錯,在年輕的時候也家攢下了一點「家底」,而且家裡面就一個兒子,從小就讓兒子過著好的物質生活,比上不足但是比下也有餘。

隨著兒子找工作、娶媳婦、買房子,老兩口幾乎將自己的家底都「掏乾淨了」,給自己留下了一筆養老錢,想著以後等兒子個兒媳的生活比較穩定了在去外面走一走,不枉費自己和老伴辛苦忙碌了大半輩子。

平時兒子對父母也是百般的「壓榨」,家裡面換了新家具要給老人要錢,孫子上幼兒園了還要跟老人要錢,反正兒子總有很多「剝削」老人的理由。

眼看著自己的養老錢兒子都不放過,索性老兩口就想著出去旅旅遊,開闊一下眼界,也省得兒子總是跟自己要錢。

在一次旅遊回來之後,兒子見到於阿姨老兩口滿臉的不高興,認為父母年齡大了,就應該呆在家裡,出去玩還浪費錢,老兩口徹底寒了心,想著自己養活一輩子的兒子竟然如此的「無情」。

老兩口這回徹底地想開了,將所剩的50萬積蓄都花在了旅遊上,而且各種出國遊都玩得很是開心,兒子知道後火冒三丈:「你們就這麼花錢,以後就別指著我給你們養老。」

對於兒子的反應老兩口似乎似乎早就有所準備,兩人打算以後不能自理了,把唯一一套房子賣了,之後老兩口都住進養老院。

面對老人的做法,會有人持不同的看法:

贊同老人的做法:

老人為了子女操勞了大半輩子,在晚年的時候享受一下生活也是應該的,更何況老人已經將自己能夠付出給子女的全都付出了,子女也在「吸血」老人的錢,成了家以後就應該學會自食其力,父母有權選擇怎麼使用自己的錢財,如果不想將錢財留給子女的話,那么子女也沒有辦法。

反對老人的做法:

孩子畢竟是父母的生命延續,父母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在孩子困難的時候幫助一把,也是父母的責任,將所有積蓄都花光,這是對子女的一種無視,也會冷漠了父母與子女的親情,讓子女也寒了心。

面對兩方不同的看法,老人的「養老錢」怎麼才能不傷「裡子」又不傷「面子」呢。

老人的「養老錢」如何用在刀刃上?

1. 要給自己留後路

老人由於年紀大了,身體也會比較容易患病,自己也需要留些看病的錢,如果平時與子女的感情不是很好的話,一旦生病了自己可以拿出錢來治,不必全仰仗兒女,如果在兒女家裡面住得不舒心的話,也可以自己掏錢處養老院,自己手裡有錢財的話,走哪條路都可以,如果手無分文就要受到子女的指點。

2. 子女有困難也要幫

人的一生沒有一帆風順的時候,如果子女發生意外或者經濟上需要支援的時候,老人也可量力而行,適當的伸出援助之手,畢竟是自己的親生子女,在關鍵時刻除了自己的父母,不會有人真心的幫助自己了。

3. 可以適當的商量

小的時候子女總是聽父母的話,在結婚以後也是有什麼大事與父母共同商量,等到父母老的時候,同樣有什麼事情也要與自己的子女商量,不是一定要亭子女的,共同參與決策的話,會更加的有客觀性。

做兒女的想想父母為我們辛辛苦苦操勞一輩子,將我們從無知的孩童拉扯到成家立業,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自己知道,我們也應該讓父母在晚年過得更加的順心,積極地豐富老人的老年生活,儘自己的最大努力讓老人過得更加的幸福,也是子女的報答。

今日話題:你認為老人的「養老金」應該交給誰保管?歡迎評論區留言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兒子:你們有錢去旅遊,錢花沒了別指望我養老,人老了到底靠誰?
    最近一則新聞引起熱議,一對老年夫婦熱衷旅遊,將全部積蓄花光,退休收入微薄想讓兒子給養老,兒子則說,你們有錢就出去旅遊也不留給我,現在不能動了別指望我給你們養老。 此事引發大家爭論,到底誰對誰錯呢?出去旅遊花光積蓄的父母
  • 花光90萬積蓄,退休金「月光」,引發子女不滿老人:我錯了嗎?
    田喵喵,原創首發,歡迎轉發分享花光積蓄回農村養老當知道鄧大爺為了蓋這個房子差不多花光了自己的積蓄時,一個孩子毫不客氣的說:「你把錢都花了以後怎麼辦呢?萬一有個大病小痛的都沒錢……」鄧大爺跟兒女解釋,這些他都想過了,實在不行,以後把城市的那套房子買了養老。
  • 「老了別指望我養老」老人旅遊花光養老錢,兒子的話不配為人子
    有很多子女即使成家立業後也不忘啃老,對於這些不懂感恩的孩子而言,父母的一生只是為自己服務,培養出這樣的子女也是父母的一種不幸。但是即使是這樣,兩位老人回家的時候,還是準備就這件事跟兒子聊一下,不過兒子聽說父母這次旅行花光了所有的積蓄滿臉不悅。兒子覺得父母太自私從來沒為自己考慮過,因此向父母大發雷霆,冷眼嘲諷父母:有錢不考慮留給我,日後也別指望我養老。
  • 老人外出旅遊引子女不滿,一怒之下花光養老錢,結局讓人心疼
    前段時間,小區裡一直幫兒子帶娃的陳伯,趁著假期有人帶娃,就和老伴報團去旅遊了。沒想到旅遊歸來,剛進家門兒子兒媳就甩臉色,說他們:「別人家老人都是為子女著想,也知道心疼孫子,你們卻光顧著自己享受。假期把孩子往家裡一扔,就出去玩去了,哪有一點當老人的樣子!」陳伯一聽這話,立馬血壓飆升。
  • 有些人寧願老了沒錢養老,也要花光積蓄為兒子天價彩禮娶媳婦?
    「寧願老了沒錢養老,也要花光一輩子的積蓄為兒子天價彩禮娶媳婦」,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對於這一種現象,城市也普遍存在。只說是「有些農村人」,這是對農村的一種偏見。只要是中國的父母,都有為兒子娶了媳婦的願望,也似乎成了父母的「義務」。因為「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的思想已經流傳幾千年了。
  • 「我花50萬買不來兒子家一個床位」70歲老人一番話,讓人心酸
    文|秘籍君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養兒防老」變成了「養老防兒」。身邊越來越多的父母,即便有兒有女,也對未來養老問題很擔憂。甚至,有很多父母年紀輕輕就開始為養老打算,決定:養老靠自己。我鄰居陳大爺,今年70歲了,他是那種非常傳統的老人,他的養老觀念就是「養兒防老」。他覺得只有那些沒兒沒女,或者子女不孝順的老人,才會去住養老院。
  • 婆婆任勞任怨,卻遭兒媳嫌棄飯做的不香,婆婆反而花光積蓄去旅遊
    婆婆來到兒子家以後,任勞任怨,包攬了所有家務活,把兒媳寵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公主。 不僅如此,家裡的很多費用都是由婆婆支付,像平時的買菜錢,婆婆從來沒有跟兒子、兒媳伸手要過半分。老人心思細,又不想把這些事情如實告訴兒子,不想讓兒子在親媽和老婆之間受夾板氣。 一年後的某天,小芳下班回家,發現婆婆「失蹤」了。她看到桌上的紙條才明白,原來婆婆花光積蓄去旅遊了。 小芳傻眼了,頓時悔青了腸子。
  • 「我拿自己的錢旅遊,咋就不行了?」兒子說出三點,老人默不作聲
    確實如此,老人手裡有錢,子女養老的壓力相對小一些,但是近幾年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老人手裡有錢,卻沒有金錢的支配權。 劉冰的父親,今年67歲,雖然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一輩子沒怎麼種過地,改革開放就開始各種做買賣,按理說這樣的老人積蓄應該很多
  • 一位生病老人的心酸:醫藥費3萬,兒子兒媳卻讓我掏出兩萬養老金
    父母為了兒女辛勞了大半輩子,年紀大了,原本應該安享晚年,而不是為了養老到處奔波。可有些時候,父母不能對孩子有過多過高的期望。兒子再有錢,不如自己手裡有錢。父母手裡有錢了,才能更好更從容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不至於因為一點小事,而被兒子兒媳嫌棄。
  • 老人再婚後,退休工資月光,兒子了解清楚後:以後養老別指望我
    兒子聽了暴跳如雷,火冒三丈:「爸,我才是你親兒子,你的錢怎麼給別人,我究竟是不是你親生的!你把錢都給他們,以後別指望我給你養老!」我聽了兒子居然這麼說,我也火了,就說,「我躺病床時你在哪?」兒子還是氣衝衝地走了。
  • 「我公婆太自私,退休金月月花光,不攢錢養老,就指望兒女養老」
    導讀:「我公婆太自私,退休金月月花光,不攢錢養老,就指望兒女養老」文|秦天情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情感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我公婆太自私,退休金月月花光,不攢錢養老,就指望兒女養老」!
  • 70歲老人忠告:50歲,是存錢養老最好的十年
    導語:一位70歲老人,用自身的經歷,切身的體會告訴你,50歲到60歲之間,存錢對於晚年生活有多麼重要。兒子們長大後,我和老伴相繼迎娶了兩個兒媳婦。為兩個兒子操辦婚事,掏空了我和老伴大半輩子的積蓄。兩個兒子的婚事全部辦完以後,我和老伴總算是鬆了一口氣。我們第一次出遠門旅遊,慶祝完成了兩個兒子的終身大事。我們人生的第一次旅遊,去了祖國首都北京。登上長城的那天,正好是我五十歲生日。站在長城八達嶺,我振臂歡呼:「生日快樂!」
  • 公婆賣房去旅遊,錢花光讓咱掏錢買房養老,老公出口俺蒙住
    公婆賣房去旅遊,錢花光讓咱掏錢買房養老,老公出口俺蒙住這個社會,不但有啃老族,也有老啃族。有些父母,自我膨脹,把自己當做太上皇,為所欲為,以作賤子女為快事,為能事。所以父母不能太作,而子女對於老人的無理要求也要敢於拒絕,否則苦的也只能是自己,到頭來還落個不孝的名聲。
  • 財產積蓄全給兒子,晚年養老卻找女兒的老人都怎麼想?答案很意外
    財產積蓄全給兒子,晚年養老卻找女兒的老人都怎麼想?或者說如果財產、積蓄全部給兒子,晚年你還會找女兒養老嗎?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則帖子。大家的回答也是各式各樣,很戳心窩了。其中有一條說是:不管財產給不給女兒,她都有義務給父母養老。這條評論下方的跟帖人數也最多,除了少數網友贊同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反對的聲音,說有這種想法的老人簡直就是不可理喻。
  • 「用自己的錢去旅遊,怎麼就不行?」兒子說了3點,老人沉默了
    年輕時多賺錢,到了年老時手裡有錢就踏實,不怕子女對自己不孝順。只是,不少老人手裡確實有錢,子女的養老負擔也在減少,但老人卻沒金錢的支配權,只要消費太高,就會被兒女查帳,還有子女將錢放自己帳戶,美名曰替老人保管。
  • 3個女兒輪流給母親養老,50萬存款卻全歸兒子,女兒心寒了
    可有句俗話叫做「好了傷疤忘了疼」,很多老人嘴上數落兒子的不孝,但是在關鍵的利益分配上,卻無條件偏向兒子。縱然女兒再好,得到的也只是語言上的幾句讚美和感激,並換不來父母真心實意的悔過,這一點,是很多重男輕女老人的通病。
  • 父母把所有的積蓄都給兒子,養老卻想依靠女兒,這合理嗎
    兒子在北京工作,一年回家不超過一次。女兒在本地工作,留在家裡,平時如果買了衣服或者化妝品等大的開支,老兩口會報銷。老兩口知道以後養老也是靠女兒。後來兒子結婚要買房子,光首付就需要200萬。,於是打算咬咬牙,把所有的積蓄拿出來,另外還借了一筆債務給兒子付全款。
  • 老兩口花光積蓄,退休金「月光」,引發子女不滿:我錯了嗎?
    林則徐曾經說過:子孫若如我,留錢何用?子孫不如我,留錢何用?這樣的觀念對於很多父母來說,還是有些「自私」的。中國式父母的信仰就是為孩子奉獻一切,即使是自己的全部積蓄,和全部精力。這樣的氛圍,也讓孩子們覺得理所當然。於是出現子女的錢是子女的錢,父母的錢卻不是父母的錢,這種觀念。
  • 兒子兒媳買房,老兩口不出錢到處旅遊,晚年求養老兒媳:別指望我
    不過有的父母,是這樣無私奉獻。而有些父母,卻是打著讓兒女自力更生的旗號,只顧著自己享樂,卻不顧及兒女感受。有的父母,一輩子貪圖享樂,一點積蓄都沒有,什麼都不顧及兒女,到老了,就想著讓兒女養老。可兒女呢,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自己的日子也過得捉襟見肘,又如何去幫襯父母?
  • 老人積蓄都給了兒子,老伴看病兒子不肯出錢,老人後悔也晚了
    中國人有存錢的習慣,一方面是在需要用錢的時候可以拿出來應急,不至於兩手空空干著急,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自己攢養老錢,等到自己年紀大了以後,不能再工作賺錢了,可以有錢來維持生活,給自己養老。甚至現在還有不少年輕人,不僅沒有能力贍養老人,反而成為了啃老族,平時的生活還得依靠老人的積蓄或者退休金來接濟,這樣的例子也不在少數。所以說,求人不如求己,想安度晚年,不用為生活費擔憂,還得靠自己,趁年輕還能工作的時候多為自己存些養老錢,不然等到晚年的時候,沒錢的日子真是難以想像。讓我們來聽聽這幾位老人的真實經歷,完全是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