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父母為什麼活的更舒心自在

2020-08-17 高聰潔

有一部分父母為了孩子無私奉獻,在孩子小的時候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孩子長大為孩子買房,買車,照顧孫子。

在孩子生活遇到困難的時候出錢又出力。為了孩子付出自己的健康和金錢。只要孩子有困難他們就會不顧一切為孩子付出。

但是老的時候大多換來的是一個有心無力的兒子。或者是自己還不能很好照看自己家庭的兒子,更別提照顧老人了。

這些老人為了給兒子減輕壓力,有病強忍著,不去醫院。捨不得吃喝,怕加重孩子負擔。

但也有一部分老人,他們自私。為自己而活。

孩子上大學的錢是孩子貸款自己還的,孩子結婚,生子,買房,照顧孫子,更是沒有參與付出過。

在這過程中,他們沒有付出心裡與勞動,更好保護了自己的身體健康。

他們一輩子都把錢掌握在自己手中,除非他們去世,否則不會輕易給孩子一分錢。

他們不會為了孩子而犧牲自己,他們大多看中自己身體健康,注重自身生活品質。

就算沒有足夠的養老錢,他們也會活在當下,吃好,玩好,注重自己身體健康。他們在孩子面前也一樣盛氣凌人,一樣有長輩威嚴。

他們生病的時候會給兒子打電話,讓兒子送自己去醫院。

在醫院他們也會以自身健康為主,讓兒子給自己買營養夥食。

有病不能一個人生活時,他們會想方設法讓兒子接自己去照看。

住到兒子家,他們也一樣為自身健康考慮,只吃不動。

當兒子有意見時,他會有一百個理由等著你。讓你有理瞬間變無理。讓你體驗真正的啞巴吃黃連,有口說不出。

他們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一切的生活目標都是自己健康,舒服。

你要不屈服,他定會給你要死要活,留下爛攤子給你收拾。

兒子多數惹不起,只有自己心裡受委屈,連帶媳婦一起。

你要問他覺得自己做的對不對,他會說自己沒有錯,我生了你,你就得給我養老。

哪管你兒子累不累,只要不是我受罪。誰與我比都要靠後站。

這些老人自我感覺良好,說我去世你不要想念我,不要給我開追悼會。

但奇怪的是這些自私的父母培養的孩子,更獨立,更有擔當,更有責任感,抗壓能力更強。

更能在社會上獨自堅強的生活,因為這些孩子知道,除了自己你別無依靠。

更奇怪的是,這樣的父母在年老時,因為有好的身體,反而是活的最舒服與舒心的一群。

你身邊,周圍有這樣自私的老人嗎,歡迎一起討論,學習。

相關焦點

  • 女人怎麼才能活的更自在?
    作為女子,我們該怎麼才能活的更自在?1,自我成長,你強大了,世界就渺小。無論你身處哪種環境,都努力把自己活到極致。作為女人,我們要努力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獨立堅強,不惹事不怕事。
  • 女人過了40歲才會明白,越「獨處」越自在
    中年女人的生活,是連軸轉的,上要照顧父母,下要照顧孩子,要管一家人的衣食住行,還要承擔大部分丈夫未承擔的家庭責任。可以說,女人一旦結了婚,有了家庭,就很難有自己的獨處時間,一眨眼,可能大半輩子就過去了。
  • 為什麼說,自私的人更適合當領導?
    比如包庇子女的父母,在親子關係中是無私的,但對社會則是自私的;在戰場上舍己報國是無私的,但對其它國家和民族則是自私的。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更能激發人的生產積極性,因為市場經濟極大放大了人的自私!
  • 孝和順是兩碼事,做父母的不能太自私
    自私,慢慢在心裡不僅僅是一個貶義詞,更多時候成了人們的一種保護色,一副盔甲。對自私點的人,開始多了一份理解和寬容,覺得是可以接受的,是不必太過於譴責的,畢竟「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最近有朋友和我說,家裡老人強勢自私,日子過的痛苦不堪。不由的想起來一些舊事,諸多感慨。不得不說,當自私這個詞,背景換做「父母」,讓人無法理解,唏噓不已。
  • 「自私」的女人,往往更被偏愛
    楊儷萍的父母哭著說等到了這一天,眼淚中既有欣慰也有不甘,因為即使這樣,也無法使他們心愛的女兒復活了。不僅是她的父母,包括網友都想不明白,為什麼這樣一個乖乖女,漂亮又聽話,甚至還主動為欠債的丈夫還債,最後竟落得這樣一個下場。
  • 願意「找事」的退休老人,晚年更舒心
    善做「時間管理大師」的退休老人,把自己轉起來,晚年更舒心張姐現在這種情況,一面是年邁需要照顧的老母親,一面是親生女兒的哀求,兩頭都不能不管,所以就需要時間大師上線管理一下了退休老人的時間不需要其他人安排,心甘情願地給自己「找事」做,晚年更舒心01為人父為人母,一輩子都在為子女考慮,即便是退休後
  • 活到中年,聰明的男人「三不比」,人生活得更自在
    活到中年,學會不與他人比較,學會活在當下,亦能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自在。餘華說:「成功的人是很早就養成了成功的習慣。」想要成功,首先就是要認清自己,不過分自信,也不會盲目追逐不屬於自己的生活。活到中年,聰明的男人「三不比」,人生活得更自在。
  • 為什麼與自私的人談戀愛更幸福?
    ,是那種極度自私只考慮自己的人,那麼大概率會讓對方獲得幸福。人都自私,沒有利益驅動人是不會行動的,就像國富論說的,追求個人的利益往往使他能在比真正出於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的促進社會利益。簡單地說,我們常常看到的那些只為自己考慮不管他人的都不叫自私,他們是愚蠢。
  • 自私的人更懂愛
    每次聽到老公說這樣的話,我心裡都很不是滋味兒…婚後的這幾年,我和老公從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什麼事都依賴父母,到帶著孩子四處擺攤,家裡大小事物都自己動手,這其中的艱辛和付出只有自己心裡清楚…雖然很多努力都被爭吵淹沒了,但事情的真相會隨著時間的洗禮越來越清晰,事實勝於雄辯,時間會證明一切。
  • 29歲女兒沒對象,被父母罵「自私」:中國式催婚背後,誰更自私?
    但是,當田夢29歲還沒有對象的時候,父母的催婚從嚴厲的質問,罵她自私,變成哀求的渴望,甚至是威脅時,她扛不住了,很痛苦,只能找各種理由敷衍著他們。田夢知道,父母是希望她能早點結婚,在家相夫教子,不要成天跟個瘋子似的不著家。
  • 丁克,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到底是極度自私,還是活的太明白
    活在當下,追求「一時爽」,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共識。盡情享受「二人世界」,縱情享用「高配人生」,「哪管我死後洪水滔天」!現實原因:「養兒育女」是一項偉大工程,實非易事,它絕不僅僅只是孩子的成長,更是父母的修行。給父母帶來精神慰藉的同時,也會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和「痛苦」。其它原因:經濟壓力;精神壓力;想不明白為什麼要生孩子;不想讓孩子受罪等等。
  • 王漫妮:為了自己,放棄父母,自私透頂!30歲到底該為誰而活?
    王漫妮在上海一個人打拼8年,每個月發了工資都會給父母寄一部分讓父母花,但是父母每次收到的錢都存在了一張卡上,等著她回來給她買房結婚用。父母總是想要給予孩子足夠多,而孩子卻無以為報。父母年紀大了,身體大不如從前,頭髮白了,眼睛花了,他們更想要穩穩的幸福。
  • 多子女家庭中,為什麼老大往往最「自私」?根源還在父母身上
    但是,實際情況來看,老大這些責任都是被迫的,他們真實的一面其實是最「自私」。我一個朋友,家裡姐弟三個,她是老大,從小被父母要求照顧弟弟妹妹。但是,長大後她更多地是顧自己,父母去世後她也是爭財產爭得最兇的人。那麼,多子女家庭中,為什麼老大往往最「自私」?其實,根源還在父母身上。
  • 為什麼自私的人,更容易當領導?
    得票最多的竟然是那些在實驗中表現出自私並有傷害他人意願的參與者。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比如,包庇子女的父母,在親子關係中是無私的,但對社會則是自私的;在戰場上舍己報國是無私的,但對其它國家和民族則是自私的。
  • 為啥越受父母冷落的孩子長大越孝順,父母偏愛的反而越自私?
    為啥越受父母冷落的孩子長大越孝順,父母偏愛的反而越自私?有句老句「偏疼的果子不上色」,什麼意思呢,一棵果樹最大的那個,主人最喜歡的也就是它,經常伺候把旁邊的樹葉剪掉,恐怕遮住陽光照射,到最後顏色還是不理想,不如一些比的果子好看。
  • 女人的後半生,要自私一點,為自己而活
    這不是危言聳聽,是因為女人結婚了,就圍著家庭團團轉,從來都沒有考慮自己怎麼活。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在家都是圍著鍋碗瓢勺,就怕男人吃不好;出門逛街不是為自己買東西,而是想著丈夫需要什麼,孩子喜歡什麼。一個女人最好的活法,就是「為自己而活」。一輩子為了別人活著,並不見得就能得到別人的關愛,反而會慣壞了別人。對別人好一點,要看值不值得。
  • 55歲單身女人自述:我有退休金和住房,一個人獨居的日子很舒心
    她們覺得自己經濟獨立,思想獨立,有知己相伴,為什麼要再婚,再找個男人一起過日子的呢?55歲單身的夏姐說,我有退休金和住房,一個人的生活過得很舒心,我不選擇再婚。她的傾訴讓人看後有所觸動,我們一起來看看她是如何說的。
  • 人到晚年,這三個方面自私一點,沒有壞處
    卷首語每個人,奮鬥了大半輩子,就是為了過一個愜意舒心的晚年生活。人到晚年,不用再太拼命,順其自然,隨心所欲地過自己喜歡過的日子就好。如果年輕的時候自己總是很好說話,總是委屈自己去做一些不感興趣的事情,為別人活。那麼,這時候是該好好為自己而活了。人到晚年,這三個方面自私一點,沒有壞處。
  • 有一種父母,自私又虛偽
    馬傑出生在70年代末的農村,家裡有4個男孩,馬傑是最小的一個,因為沒有生出女孩,父母還抱養了一個妹妹,馬傑就被送到了舅舅家,所以從小吃不飽,穿不暖,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他從來不怨天憂人,反而更休諒父母,他賺錢以後,第一時間都會想著孝敬父母,也是別人眼中的好孩子。
  • 「為什麼不願意生二胎?」「因為我自私」「自私的人生」有多爽
    我怕死、也怕累、更怕弄丟了自己的人生。我就想活得「自私」一點兒!」聽完我的回答,她們難免七嘴八舌、議論紛紛。但是卻也終於閉了口,再不提二胎之事。為人父母后,除了想要給他們更好的生活,更想要對他們的人生負起十分的責任。以前看生死離別時,只覺遙遠。如今再看,只擔心哪一天意外降臨,而我什麼都沒準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