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巴赫愛喝胡辣湯
1 避開談論【我有,你沒有】的話題
比如,一個北京當地人,和外地朋友聊天時,要避開談論房子,戶口相關的話題;一個剛從國外旅遊回來的人,和沒出過國的親戚朋友聊天時,不要滔滔不絕地談論國外的見聞。
天然優勢者,不要在他人面前強調自己的天然優勢,這是一種修養。
即使,你並沒有「炫耀」的意思,你只是在陳述自己的客觀經歷而已。
但是,對於心思敏感的「天然弱勢者」來說,你每強調一次【你有,TA 沒有】的東西,都等於在 TA 的傷口上撒一次鹽,等於讓 TA 再赤裸裸地體驗一遍——「在起跑線上落後於人」的感覺。
矮子面前不說挫話,不在他人的傷口上撒鹽,聊天的時候取【最大相似值】來聊,給別人多留一些體面。
天然優勢只是領先一時,厚積薄發最終反超天然優勢者的牛人是很多的,不要小看身邊的任何人。
2 不要評價別人的外表,除了稱讚
有一次逛街,導購員直楞楞地對我來了一句:「姑娘,你的臉可真大哦,腮幫子這麼方,你沒考慮去打個瘦臉針嗎?」
我回敬她:「大姐,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請不要輕易論斷他人的外表,這是不禮貌的。」
她可能被我氣場鎮住了,蒙了一下之後連忙對我說:「對不起,不好意思」,我說:「沒關係,希望你不要再對下一個顧客說這樣的話了。」
外表,是父母給我們的禮物,每一個生命的形態,都是值得被讚美和祝福的。
如果我們輕易論斷別人的外表,那無異於在人家父母的尊嚴上踩兩腳,是非常不尊重人的行為。
如果實在沒忍住評判與,至多說一句「你的長相很特別」,也千萬別說「你長得好醜」。
3 開玩笑的時候,把嘲點放在自己身上
一次聚會合照環節,由於大家都是半生不熟的,商量誰跟誰站一起的時候,所有人都懵懵的,推諉著,場面很尷尬。
我出來帶了個節奏,說:「你們女孩子都趕緊來往我身邊站啊,我這個臉型拍出來給你們襯得都是小臉,趕緊來搶黃金合照位啊!」——大家一下子都笑開了,場子一下沒那麼拘謹了。
像這種拿自己臉大砸掛的事兒,我可以說自己,但如果是別人拿這個說我,我肯定心裡會不高興的。
比如另有一次聚會,開啤酒的時候找不到起子了,一個男生說:「巴赫,借你的腮幫子用一下,開個酒瓶」,大家都笑了。
嗨,不就是說我腮幫子方嘛,我反過來拿他砸掛,我說:「腮幫子借你可以,但這酒我可不敢喝了,你嘴太毒,我怕喝了你的毒酒我就起不來了。」
我其實能理解這個男生,他沒有惡意,只是想拿我的腮幫子做梗,開個玩笑而已,但是說真的,當他把那個笑點說出來的一刻,我心裡還是不那麼舒服的。
我們平時對自己修養要求,也還是要注意這條——語言嘲點對自己,是幽默,語言嘲點對別人,是攻擊。
4 收到稱讚時,不要否認,而要回贊
以前,當我收到稱讚的時候,我只會傻傻的說「沒有沒有,哪裡哪裡」。
「巴赫,你今天的裙子好好看哦!」
「沒有沒有,哪裡哪裡」。
——然後氣氛就僵掉。
直到有一次我看《康熙來了》中,小 S 對待蔡康永的稱讚的反應,令我拍著大腿大喊三聲「絕絕絕」,
蔡康永:「小 S,你在我心目中永遠是 17 歲少女!」
小 S:「謝謝,你太暖心惹!而且你肩膀上的鳥也越來越真了呢!」
(註:蔡康永的服裝特色是,他很喜歡在西服肩膀上繡一隻站立的烏鴉)
—— 當時現場一下子樂成一片了,小 S 不僅大方的接受了稱讚,而且,還把善意的皮球回贈給了蔡康永,而且,還把它做成了一個笑點,一箭三雕,實在是太厲害了。
從那一刻起,我突然頓悟了,原來,面對被人的稱讚,最好的方法不是【否認】,而是【回贊】。
「巴赫,你今天的裙子好好看哦!」
「謝謝,你太暖心惹!而且你的耳環也好好看哦,好適合你的髮型!」
——這才是最舒服的稱讚回應。
從此以後,別人再誇我,我就大方收著,然後找出對方身上一個優點,反誇回去,雙方都會非常開心。
5 不要拒絕別人給你的小零食,哪怕不吃,也先收著
我去聽音樂會,和師姐坐一排,師姐從包裡拿出來了一個很辣的肉脯給我,我說:「啊,不好意思師姐,我不能吃辣的,我得保護嗓子」,
師姐眼裡閃過一絲失望的神情,那一瞬間,我心裡也有點不好受,又說不清是為什麼。
後來我想明白了,在這個情境中,零食所承載的功能,並不僅僅是飲食功能而已,它還承載了另一重功能——傳遞友善信號。
別人給你零食的那一瞬間,TA 最在乎的點,根本不是【你會不會吃了它】,而是【你有沒有接住它】。
——【接住】這個零食,就是意味著你接納了 TA 發來的友善信號,TA 的心裡,就安心了。
哪怕我們暫時不吃,我們放包裡,回去轉送別人,甚至轉頭扔掉,都可以。只要你當場把它【接住】,你的友善信號就傳遞到位了,這個零食就完成它的社交使命了。
6 誇別人的競爭對手,猶如當面打臉
一個正在準備考研二戰的孩子,放假回家,爸爸對他說:「我聽你王叔叔說,他家兒子考上公務員了。」
孩子心裡非常難受,說:「爸爸,你的意思是說我不如他優秀嗎?」
爸爸一臉無辜,說:「你怎麼能這麼想呢?我只是聽說了這個事情,跟你說一下而已,我沒那個意思,你想多了。」
其實,不是孩子想多了,而是這個爸爸的做法,損傷了孩子的尊嚴。
誇別人的競爭對手,猶如當面打臉。
當著肯德基的面,不誇麥當勞;當著百事可樂的面,不誇可口可樂;當著華為的面,不誇蘋果。
當著一個人的面,不要誇它的競爭對手,哪怕是隱形競爭對手,也不要誇。
「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這兩者,其實構成了隱形競爭關係。
父母誇「別人家的孩子」的行為,之所以那麼令人痛恨,就是因為,他們當著自己孩子的面誇 TA 的競爭對手,相當於在打孩子的臉。
如果我是場景中的孩子,我會用【換位法】反問父親:「爸爸,你知道嗎,我室友小蘭的爸爸給她在北京買房了。當然了,我沒有說你不如小蘭爸爸的意思,我只是跟你分享一下這個信息。」
——讓父母也換位體會一下,被別人當面誇競爭對手的感覺。
然後我會馬上造臺階,我會對他說:「爸爸,我其實不羨慕小蘭,我覺得你是一個很好的爸爸。我剛剛只是想讓你體會一下,當我誇獎別人家的父母的時候,你心裡是什麼感覺。咱們今後都不要在彼此面前誇彼此的【隱藏競爭對手】了,不要搞得大家壓力這麼大,好嗎?」
7 別人跟你展示 TA 花了很多心血做好的東西時,要忍住建議欲
比如,朋友帶你參觀 TA 剛裝修好的房子,問你「怎麼樣?」
假設你內心覺得 TA 裝修的風格土爆了,醜斃了,就這個爛質量的破裝修還花了這麼多冤枉錢,你也千萬忍住別說。
為什麼不說?
因為,這是人家花了【很多心血】做好的東西,什麼叫很多心血?這裡面其實暗含兩個限定條件:
1 TA 已經拿出自己所有智慧的極限,審美的極限,能力的極限了,TA 做出來的東西,最大值就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2 TA 已經為這個事情付出了足夠多的心血成本,時間成本,金錢成本了。
——在這兩個限定條件的基礎上,如果你再給出批評建議,那對對方來說,是一個很絕望的事情。
她問你「怎麼樣?」,你說「嗯,整體設計風格還是有點土,而且你買的家具質量其實不怎麼樣,不值這個價錢,你下次買家具告訴我,我帶你去一個地方,買的又便宜質量又好。」
你倒是過了嘴癮了,人家心裡怎麼想?
「你說我風格土,你說得輕巧,難道你讓我把這三個月的心血全部砸掉重做一個不土的嗎?你出錢?」
「你說我的家具買虧了,你說得輕巧,我這家具花了這麼多錢買進來,怎麼著也得用個十年八年的吧,那這十年八年之間,我每次看到這些家具,就想到自己買虧了,我心裡多膈應啊?」
——就是這種感覺。人家已經付出最大心血了,人家的能力最大值,已經是目前這個樣子了,咱就別再上去踩一腳了。
同理,當朋友給你展示 TA 寫的歌,畫的畫,寫的論文,設計的圖紙等等東西的時候,也一併給予鼓勵,千萬不要隨意挑刺。
畢竟,我們也不是人家這個作品的受眾,如果真要挑刺的話,誰住那個房子,誰有資格挑刺;誰買 TA 的歌,買 TA 的圖紙,誰有資格挑刺。
誰是作品受眾,誰有資格挑刺。
我們作為一個旁觀者,看到一個人拿出自己心血智慧能力的最大值,做出一個作品時,還是善良一點,多給一點鼓勵吧。
最後,我們回顧一下重點:
1 避開談論【我有,你沒有】的話題
2 不要評價別人的外表,除了稱讚
3 開玩笑的時候,把嘲點放在自己身上
4 收到稱讚時,不要否認,而要回贊
5 不要拒絕別人給你的小零食,哪怕不吃,也先收著
6 誇別人的競爭對手,猶如當面打臉
7 別人跟你展示 TA 花了很多心血做好的東西時,要忍住建議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