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中國人,我們自小接觸的教育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做人做事要以和為貴。不論是電視劇還是小說,其中的論調都是因果輪迴,善惡有報。如果一個壞人並沒有被上天懲罰?
我們甚至會像阿Q一樣安慰自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即使報應沒有落到壞人的身上,最後也會落到他的家人身上。
成年的我們該醒一醒,哪有百分之百的善與惡。我們只是在大多數時間扮演著善良的角色,但是出現一些涉及自己利益的情況時,我們也會變成邪惡的魔鬼。人性是不能考驗的,真正的惡意是沒有理由的。
什麼是惡意?惡意是一種不好的念頭,它產生的本身就是為了傷害別人,你曾經遭受過沒有任何緣故的惡意嗎?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聽過這樣的話,「你很好,但是我就是不喜歡你」。很多學生因為看著某個人不順眼就對他實行校園暴力,這種行為不就是蘊含著深深地惡意嗎?所以說真正的惡意產生的時候真的沒有理由。
在一次採訪中東野圭吾曾這樣說過:「人性的獨白、社會的炎涼,這些是人類永遠需要關注的命題」。在他的作品中我們也能看到很多關於人性的描寫。
如果說《白夜行》中的愛情熾烈到能夠讓雙方替對方粉身碎骨,那麼《惡意》中的怨恨就能將人引入萬劫不復的地域之中。兩種都是惡,卻又惡的不同。
故事開頭與一件刑事案件有關。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慘死在家中,他的妻子理恵和他的好朋友發現了他的屍體並且報了案。警方調查發現,殺死日高邦彥的兇手就是他的好友野野口修。對於行兇作案這一事實他供認不諱,但是說起作案動機卻一直語焉不詳 。
警方一直緊抓著罪犯不放,最終野野口修說出了自己殺人的原因。野野口修與日高邦彥是朋友,兩人重逢的時候,日高邦彥邀請野野口修來家裡做客,野野口修見到了日高的第一任妻子初美。初美與野野口修一見鍾情,兩個人開始戀愛了。
不久之後日高邦彥發現了這件事,以初美為人質,要挾野野口修給自己代筆。之後。日高獲得了很多文學大獎,野野口修卻只能在一家兒童出版社裡工作,才能被掩蓋。不久之後,初美出車禍逝世,野野口修懷疑日高殺了她,於是對他實施殺害。
真相現世之後,輿論完全倒向野野口修這一面。大家都在罵日高是一個無才無能的虛偽作家,而野野口修卻成為了一個不得不殺人的悲情受害者。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但警方總覺得還有很多細節解釋不通。
「我恨你,因為你比我優秀,比我善良。作為我的好朋友知道我最恥辱的過去還一直幫著我,雖然你一直在幫助我,但我就是無法不恨你,我無時無刻不想殺你」
警察繼續調查後發現事情出現了轉折。日高並非野野口修說的那麼邪惡,他是一個有才能又溫暖的人,他從來沒讓野野口修給自己代筆過。
她的第一任妻子初美也沒有和野野口修交往過,野野口修說的話全部都是自己編造的謊言。事實是野野口修與日高相遇之後,日高顧念舊情不僅沒有鄙視他還一直在幫助他中工作。
日高永遠也想不到自己最終死在了自己一直幫助的人的手中。野野口修將對自己的不滿意轉移到了對日高的恨中。他的惡意的根源是嫉妒。
東野圭吾的厲害之處就在與他巧妙的設置了各種謎題,引導著你去尋找答案,當你找到答案的時候卻又發現真正的答案還被掩蓋著。於是你不得不推翻自己之前的所有結論,重新開始尋找兇手。《白夜行》是這樣,《惡意》也是如此。
東野圭吾最擅長的就是在不合理之處寫出合理的故事,讓人有一種這樣也符合人之常情的感覺。看他的推理小說,自始至終你都會有一種參與感。兇手到底是誰?證據是什麼?都需要你來仔細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