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朱庭志,是省能源局2016年派駐銅仁市沿河自治縣譙家鎮耳當溪村駐村的第一書記,同時,2019年又成為駐沿河自治縣駐村督戰隊員的朱庭志,今年58歲,是脫貧攻堅一線的一名「老兵」。
到沿河自治縣扶貧之前,我曾於1996年至1997年赴望謨縣樂園鎮參加黨建扶貧,2011年至2012年又赴威寧縣金鐘鎮海拉鄉黨建扶貧。 在沿河自治縣扶貧這些年,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兩件事。 不忘山裡孩子一聲聲呼喚「朱爺爺好」 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期間,最難忘的是我與耳當溪村麻池片區16名學齡前孩子的故事。 有一天,我在深入村寨遍訪貧困戶時,來到位於大山深處的麻池片區,一陣琅琅的讀書聲吸引了我。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稚聲稚氣的聲音洪亮甜美。 沿著聲音而去,看見在一戶農戶家中,16名學齡前兒童跟著老師朗讀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句。那簡陋的教室是一間沒有粉刷的小房間,幾條長凳矮凳組成的臨時課桌椅和搖搖欲墜的黑板,看著讓人很揪心。一位右手殘疾的老師左手拿一根樹枝,指著黑板上的字,一字一句認真教讀。
在簡陋的教室裡,劉坤老師在一字一句教孩子們識字
通過聊天了解到,老師叫劉坤,是這房子的主人,也是孩子們唯一的老師。劉坤的妻子也是殘疾人,兩個小孩正在讀初中。 劉坤告訴我,他以前考上了中專,但因殘疾未被錄取。這幾年,他看到本地家庭條件稍好的人家都把孩子送到較遠的山下讀書,條件稍差的又大都為留守兒童,讀書非常困難。劉坤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雖然自己是貧困戶,是殘疾人,但身殘志堅。於是,夫妻二人在家臨時辦起了這個「幼兒園」,解決鄉親們孩子的照管和讀書識字問題。 我為劉坤夫妻的精神所感動,被當前情景所震撼。我想,應該為改善他們的條件做點事,讓孩子們安全安心學習,為劉坤的「幼兒園」改善教學條件。 幾天後,我帶來了圖書和城裡孩子常吃到的零食分給孩子們。孩子們臉上露出了天真的笑容,歡快地一聲聲叫著「爺爺好」。 隨後,我發動身邊的朋友人脈資源,動員社會力量,為孩子們購買了新衣服、新書包,為「幼兒園」添置了新課桌椅、新黑板和文體用具,改善了幼兒園的條件。劉坤也借錢把教室重新粉刷一新。 後來我經常去幼兒園看望孩子們,每一次去,孩子們都會高興喊著「朱爺爺來了」「朱爺爺好」。
朱庭志(後排右一)與幼兒園全體師生合影
辣椒地裡美麗的「迷彩服」 在今年9個月的既督又戰,邊督邊戰中,中界社區發展「村社合一」模式辣椒225畝是我和全體駐村隊員、村幹部付出汗水最多的一件事。 辣椒產業辦起來了,但辣椒基地路途遙遠,全村勞動力大都外出務工,留在家裡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勞動力的匱乏成為發展產業的一大難題。我與村脫貧攻堅指揮部的同志立即討論商量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駐村隊員的迷彩服在辣椒地裡格外顯眼
大家認為,只有全村14名駐村幹部一起上,幹在前面,才能引領群眾投入到產業發展之中。從土地翻鏵,椒苗種植,田間管理,辣椒採摘及銷售的各個環節,處處可見美麗的迷彩服身影,這也成為了中界社區土地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我們到地裡比村民早,收工比村民晚,渴了喝點山泉水,餓了啃點乾糧,開著私車拉工具、運送務工農民,在雙樹坪、石老虎辣椒基地翻土、採摘、打包、裝車,直到開車把最後一批農民送回回家中才得以休息。群眾都誇,我們都是些做實事的好幹部。 今年中界社區發展200多畝辣椒地,為貧困群眾提供了3500多個務工日,實現增收28.6萬元。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坤倫
編輯 何濤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楊儀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