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 題:「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寫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新華社記者胡喆、張泉、溫競華
2020年5月30日是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也是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正式揭曉的日子,全國9100萬科技工作者迎來自己的節日。
就在前一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袁隆平、鍾南山、葉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向他們並向全國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弘揚優良傳統,堅定創新自信,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勇於攀登科技高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令廣大科技工作者更加堅定了在新時代創新創造創業生動實踐中建功立業的決心,書寫無愧於時代的創新爭先答卷。
報國為民:科技戰「疫」勇擔當
歲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襲。
面對史上罕見的疫情大考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工作者創新爭先的時代答卷如何書寫?
「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
高校、科研院所……疫情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一次次踏入創新要素最活躍的地方,這令奮鬥在疫情防控科研攻關一線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備受鼓舞。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
面對疫情,全國科技工作者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在臨床救治、疫苗研發、物質保障、大數據應用等方面夜以繼日攻關,為疫情防控鬥爭提供了科技支撐。
疫情嚴峻之時,鍾南山、李蘭娟兩位院士堅定「逆行」,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院士助力推動方艙醫院建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院士率隊支援抗疫一線,張伯禮、仝小林、黃璐琦三位院士為中醫藥抗疫作出突出貢獻,陳薇院士團隊爭分奪秒攻關新冠病毒疫苗。
創造性地提出組建中醫方艙醫院,收治患者無一轉重症;不辭辛勞,多次受邀與海外視頻連線分享中醫藥治療方案和療效……疫情期間,年逾古稀的張伯禮院士逆行馳援武漢的故事,感動億萬網友。
「科技是支撐這次抗疫的關鍵力量。」聆聽了總書記的回信,獲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的張伯禮感言,在疫情防控的「下半場」,科學研究這時決不能鬆勁,還應發揮大作用。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介紹,疫情發生後,我國科技界迅速進入「戰時狀態」,把疫情防控科研攻關作為重中之重,聚焦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等五大主攻方向,全力推進科研攻關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報國為民、奮鬥擔當,是我國科技界的優良傳統。科技是危中見機、化危為機的利器。」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懷進鵬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事業實現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我們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不辱使命、開創未來。
創新自信: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事業發展,對科技工作者悉心關懷、寄予厚望。我國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也激發了公眾崇尚科學的精神,提振了民族信心。
「緊緊扭住技術創新這個戰略基點」「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從國內考察到出席中央會議,從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到作出重要指示,再到賀信、回信,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正是中國創新發展的路徑方向。
5月的海南文昌,中國距離赤道最近的航天發射場。隨著一聲巨響,金色巨焰騰空而起,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以萬鈞之力拔地而起,直指蒼穹。
從立項到首飛,長徵五號B十年磨一「箭」。作為型號第一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李明華親歷了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研製全過程。今年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的他,在中國科技會堂聆聽了總書記的回信。
「總書記的回信,讓我們更加振奮。」李明華說,研製團隊十餘年負重拼搏,幾度浴火重生,終獲成功,自主創新是決定科技發展的生命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支撐我們勇攀高峰的天梯。
「當前,我們國家面臨更嚴峻的形勢、更複雜的變化。我們要發展,就必須要靠創新,必須技術上更強大。實踐證明,只有自主創新才能讓我們的國家發展得更快、更好。」收到總書記的回信,曾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激動地說。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作為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基礎研究是科技大廈最重要的地基。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向濤此次獲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他和一批科學家近年來抓住機遇,做出在國際上有廣泛影響的工作,把我國高溫超導的整體研究水平推到國際前列。
「這樣的進步,是我國幾代超導人不懈努力的結果,也是近二十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強培養和引進優秀青年人才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向濤說。
過去40年,我國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同時,在一些關鍵技術上,依然面臨著「卡脖子」的問題。向濤認為,有些「卡脖子」問題是卡在一個點上,有些是由於基礎研究的積累不夠造成的。要徹底解決「卡脖子」的問題,必須從基礎研究這個根上入手。
產學研深度融合:讓人民生活更美好
在80多個國家的1萬多家醫院,平均每6秒就有一個產品被使用,累計受益2500萬餘人……22年來,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專注於自主創新並一以貫之高強度投資研發。
1998年,該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常兆華作為海歸創業者,來到上海張江,參與到浦東開發的大潮當中。如今,常兆華成長為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
在常兆華的創新團隊中,一項產品的研發一般是8年左右,有時可能會長達12年之久,但沒有一個項目因為研發時間過長半途而廢,沒有一名骨幹成員因為枯燥和寂寞而選擇放棄。
面對榮譽,常兆華說:「作為一名海歸學者,我非常榮幸地見證了中國過去20多年的跨越式發展,並親歷其中,非常榮幸在自己所從事的領域內為國家這一領域的發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常兆華感言,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給了我們堅定不移推進自主創新創業無窮的信心和勇氣。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
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院士得知總書記的回信後,十分歡欣鼓舞。他說:「我國雜交水稻事業從無到有,其中遇到的難關,無一例外都是依靠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精神和過硬的科學知識攻克的。」
「科技工作者既要有樹立遠大目標的勇氣,更要有不斷創新、不停學習的本領,一定要腳踏實地、甘於寂寞、勇攀高峰,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自己奮鬥的終極目標。」袁隆平說。
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深感肩上重擔,時刻如芒在背。愈是面臨空前的國際競爭壓力,科技界愈要高揚創新自信、臥薪嘗膽,堅持自主創新、紮實工作,杜絕急功近利、浮躁浮誇。
為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中國工程院黨組向全體院士發出倡議:「堅持攻堅克難,做科技高峰攀登者;堅持科技報國,做高質量發展推動者;弘揚科學家精神,做社會風尚引領者。」
5月30日,科創中國平臺正式啟動,與科普中國一起構建起網上聯繫服務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中國科協主席萬鋼指出,進入新時代,立足新起點,肩負起強國富民的時代使命,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用愛國之志點燃創新激情,把報國之情轉化為創造之力,以創新強動力、以創新增活力,讓創新精神展現出更加彭勃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書寫無愧於時代的創新爭先答卷。(參與採寫:周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