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偏見的蝴蝶效應下,沒有贏家

2020-10-30 中國青年網

最近,一篇題為《縣城裡的蝴蝶效應》的文章引發了輿論熱議。由於一些地方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男輕女思想,導致家庭裡的兒子和女兒對待「念書升學考大學」的態度有所不同:女兒深知家庭地位不如兒子,許多都會通過努力學習走出家鄉,追求更加獨立、美好的前程;備受寵愛的兒子則相對缺乏這種動力,在父母的庇佑下,留在縣城生活成為自然而然的舒服選項。

男女兩性的不同人生選擇,造成當地性別比例進一步失衡,加劇了縣城單身漢危機,並因而衍生出了一系列社會現象,比如彩禮費節節攀升,在老家娶妻越來越困難;適齡男青年熱烈追求已婚女性,導致被離婚的單身爸爸獨自養育孩子的情況。在環環相扣的「蝴蝶效應」之下,男性反而成了性別偏見導致的「輸家」。

這一頗為諷刺的社會現象,無疑從現實維度有力回擊了重男輕女的思想。隨著受教育權的充分落實和信息的廣泛流通,女性的獨立意識覺醒,她們完全有機會通過讀書走進大城市,改變年紀輕輕就要在老家結婚生子的同質化命運。而此前在家庭中被動、被忽略的地位,也堅定了不少女性走出去的毅力和決心。儘管在大城市未必事事盡如人意,但教育無疑幫助她們擺脫了原生生活狀態,實現了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而另一方面,男性作為起初被家庭偏愛的一方,也最終嘗到了偏見釀成的苦果。父母的寵愛甚至溺愛,「家產不必分給女性」等社會陋習,客觀上會消磨其努力學習、追求更多人生目標的鬥志,不利於形成獨立堅強的人格。父母早年為男孩傾注的更多關愛與呵護,此後會不可避免地轉化為對其照顧家庭、養老的期待。縣城性別偏見推動的女性流出,也使得「農村、小城剩男多」等現象愈發嚴重。

平心而論,隨著男女平等意識的深入和義務教育政策的落實,不讓女生上學等極端重男輕女的情況已比較少見,但在一些地方,「養兒防老」「男尊女卑」等傳統思想依舊有著深厚的社會土壤。與其說這是一種絕對的性別歧視,不如說是一種相對的性別偏好。如同《縣城裡的蝴蝶效應》作者所言,恰恰是這種「中庸的性別偏見」,讓更多女生有機會和動力走出去實現自我,也將小城單身男性的擇偶之路越逼越窄。

儘管要真正消除男女不平等的觀念仍舊任重而道遠,但這一現實維度的強烈對比,無疑能讓當地社會嘗到男女有別的惡果,最終意識到此類落後觀念的錯誤。家長應當意識到:女兒同樣可以闖出一片天地,取得的成績也不會比男生差;「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自己若一味偏愛兒子,最終也只會害了對方。

值得注意的是,被偏愛的兒子,絕不是「縣城蝴蝶效應」的唯一受害者。家庭教育偏見對女性心理平衡和成長道路的影響,也不應被忽視。對女生而言,雖然父母對兒子的偏愛可以成為自己離開家鄉的動力,但這種「出走」更像是一種無奈的賭氣。上大學之前,往往是孩子三觀形成、心理成熟的關鍵時期,如果整日處在被低估、被忽視的不公正家庭環境中,孩子的心態就可能會變得扭曲和壓抑,從而產生自卑、叛逆等性格。正如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的成長曆程所顯示的:得不到父母充分的愛與關懷,走出小城就會變為一種落寞的逃離,也永遠會形成難以彌補的幸福感缺失。如果父母在自己獨立後依舊有所偏好,女性還要面臨成為「扶弟魔」的風險。

可見,落後的重男輕女觀念不僅在道德上站不住腳,對家庭各方、社會穩定來說也都是傷害。重男輕女觀念令婚戀市場畸形,由此衍生各類社會亂象,理應被重視和反思。

任冠青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性別偏見的蝴蝶效應,讓男性成為輸家
    最近,一篇題為《縣城裡的蝴蝶效應》的文章引發了輿論熱議。由於一些地方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男輕女思想,導致家庭裡的兒子和女兒對待「念書升學考大學」的態度有所不同:女兒深知家庭地位不如兒子,許多都會通過努力學習走出家鄉,追求更加獨立、美好的前程;備受寵愛的兒子則相對缺乏這種動力,在父母的庇佑下,留在縣城生活成為自然而然的舒服選項。
  • 「縣城裡的蝴蝶效應」沒有贏家
    看到一篇文章講述縣城裡的蝴蝶效應,作者觀察到縣城裡發生的一次結局頗具諷刺的演變過程。農耕時代遺留下來的重男輕女文化,加上計生政策,導致男女比例失調。改革開放,人可以自由流動,加之女孩子意識到只有奮發圖強好好讀書才能順利離開老家。男女比例進一步失調。縣城的光棍越來越多,這不奇怪,多數人的老家如今都有一批光棍,娶一個老婆二三十萬早就不奇怪了。
  • 蝴蝶效應裡面的成功學
    點擊上方「人生贏家」,馬上關注讓他們每一次的接觸,都是處於高端人群中,從而可以體現自己的價值,連結更多跟自己差不多,甚至比自己價值更高的人士。。01無限放大的蝴蝶效應,這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一個概念。有關蝴蝶效應,最為人熟知的形象比喻就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 偏見是人生道路上的絆腳石,3個效應克服偏見,贏得和諧人際關係
    也許有人會說:這一定是母親為還沒有回家的子女在禱告,也有人會說:這是一位妻子在等丈夫回家。可見,偏見會讓人脫離客觀實際,缺乏調查研究就得出結論,實際上不符合客觀事實和真相。2、偏見是一種主觀信念偏見是一種很主觀的信念,因此帶有很強烈的個人色彩。
  • 現實生活中的蝴蝶效應
    在生活中,蝴蝶效應告訴我們一些看似極微小的事情,卻有可能造成整件事情的分崩離析。就像我們下棋,做生意一般,往往「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和「差之毫厘,失之千裡」。讀讀這個在西方流傳的一首民謠,會讓你更形象的了解到蝴蝶效應在生活中無形的影響力: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 別讓蝴蝶效應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蝴蝶效應」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跳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它是一種混沌現象,說明了任何事物發展均存在定數與變數,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其發展軌跡有規律可循,同時也存在不可測的「變數」,往往還會適得其反,一個微小的變化能影響事物的發展,證實了事物的發展具有複雜性。蝴蝶效應,它還能影響到我們的生活,經濟甚至是心理。
  • 你真的知道什麼是蝴蝶效應嗎?
    1972年,他對外公開發表了「混沌理論」,其中最經典的一個例子就是我們熟知的「蝴蝶效應」。一隻南美洲熱帶雨林中的蝴蝶,煽動幾下翅膀,兩周後,就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州引發一場龍捲風,具體來講,就是一件表面上毫無關係,非常微笑的事情,可能會帶來巨大的變化,如果你穿越回去,或許只是多說了一句話,也可能改變你的人生軌跡。就算你手裡握著人生遙控器,但你也未必能夠去操控一個完美的人生。
  • 《蝴蝶效應》:改變過去,得到的只是不可預知的未來
    《蝴蝶效應》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伊萬曾經有一個糟糕的童年,因為他的行為闖下大禍,令他童年充滿不堪回憶的往事。一切就像蝴蝶效應一般,牽一髮而動全身。這部片子的理論基礎就是「蝴蝶效應」。這是混沌理論中最通俗、也最為人所知的表達了,「蝴蝶效應」的提法最初出自197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混沌學開創人之一洛倫茲在美國科學發展學會第139次會議上的論文:「巴西叢林一隻蝴蝶偶然扇動翅膀,可能會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掀起一場龍捲風」。
  • 3種常見的思維偏見:光環效應,聚光燈效應和權威崇拜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聊聊人的思維偏見,今天我們聊:聚光燈效應和光環效應和權威偏誤。當我們站到講臺上,走在大街上,我們總感覺自己是別人眼中的焦點,尤其是當我們有什麼特別之處的時候,比如穿了新衣服,背了新包,拿著新款手機的時候,我們會遠遠高估自己的被關注度,而實際上,你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受關注。
  • 不管和誰在一起,兩個人想要長久相愛,就要避免「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的定義和運用01)、一隻生活在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的蝴蝶,不經意煽動幾下翅膀,結果在兩周後,大洋彼岸的美國德克薩斯州就會因為蝴蝶煽動的這幾下翅膀而引起一場龍捲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最早是由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提出來的,它指的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任何一個在初始條件下微不足道的變化,都有可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 我們本身都存在性別偏見,又如何要求算法保持客觀?
    今天和大家分享關於人工智慧與性別偏見的話題,看到這樣的題目,可能會有人好奇,人工智慧與性別究竟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我們發現,數據由於抽樣、選擇標準、應用範圍等因素,使得算法本身就有缺陷,因此我們要反思:這些數據並不客觀,是經過人工篩選的,甚至在數據的內部都有偏見。 ImageNet資料庫的算法是基於WordNet的算法用同樣的邏輯來處理圖片的,因此WordNet中的偏見也被保留下來。那它的開發者有沒有意識到呢?答案是有。
  • 「那個撞車的一看就是女司機」性別偏見打臉了90%的人,包括你
    生活中,人們對性別的刻板印象隨處可見,甚至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性別偏見。他們往往只看到自己願意相信的真相,僅憑自己的主觀經驗和價值取向,就輕易對不了解的人事物下論斷。性別偏見從每一個人出生起就無孔不入,人人會無意識地把某種身份強加在孩子身上。可正如英國神經成像的頂級專家之一Gina Rippon所說:男生和女生的大腦結構幾乎沒差別。
  • 鬼滅之刃CP互換性別,蛇柱秒變小嬌妻,蝴蝶忍展現真性情
    當他們互換性別之後,看起來照樣是配一臉。01甘露寺和小芭內戀柱甘露寺和蛇柱小芭內是目前最受關注的一對CP,他們倆現在的處境很尷尬,一個重傷急需救援,一個開掛即將下線。小芭內藏著一個心結,只有消滅無慘,才願意表白。而鱷魚老師又明擺著想要將兩人拆散,緊接著痛下殺手。
  • 功利的社會讓我們丟了什麼:「韓國N號房」其實是蝴蝶效應的結局
    所以時代的蝴蝶效應就出來了: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功利化的驅使,還沒學會怎麼做人的學子學了一堆技術,技術本身不壞,卻在利益欲望的驅使下用於作惡:就譬如「N號房」的主犯趙博士,成績優異,用時代賦予的技術做著泯滅人性的行為。
  • 首因效應——第一印象,沒有第二次機會
    首因效應的影響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首因效應的產生與個體的社會經歷、社交經驗的豐富程度有關。如果個體的社會經歷豐富、社會閱歷深厚、社會知識充實,則會將首因效應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另外,通過學習,在理智的層面上認識首因效應,明確首因效應獲得的評價,一般都只是在依據對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質的特徵基礎上而做出的評價,這種評價應當在以後的進一步交往認知中不斷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說,第一印象並不是無法改變,也不是難以改變的。
  • 心理學:信息堆積效應,造成個體不必要的擔心和偏見
    科技進步帶給人們方便的同時,也產生了信息堆積效應。所謂信息堆積效應,指的是你在瀏覽資訊的時候,對於某一類資訊的偏好會被記錄下來,並且不斷給你推送相關資訊,這就意味著你只能接觸到自己感興趣的信息。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是由個體所接觸到的信息決定的。如果你接觸到的信息被過濾,那麼你的思維和認知就會變得刻板和偏執,甚至造成個體不必要的擔心和恐懼。
  • 偏見是如何產生的?
    愛情和友情將人們聯繫在一起,而以猜忌、恐懼和仇恨為特徵的偏見則相反。偏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是指人們對某一特定社會群體的成員所持的否定的情緒性態度。偏見可能體現在警察局、學校和政府組織的政策法規中。根據目標群體的不同,偏見可分為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年齡偏見或異性戀主義,等等。
  • 電影《蝴蝶效應》:當下就是最好的安排.
    ——堅持寫作第16天——作者:小暖爸來源:小暖爸有話說(xiaonuanba2)昨天看了部電影,《蝴蝶效應》故事主人公從小到大失憶,沒隔一段時間就會忘了之前發生的事情;在醫生的建議下,他用寫日記記下每天發生的事情。
  • 縣城裡的蝴蝶效應
    因著對這個現象的疑惑,我在老家四處走了走,和老友、親戚聊了聊這件事,沒想到一聊之下,竟發現了一個跨越三十餘年的、嚴絲合縫又曲折離奇的蝴蝶效應。我的老家新河縣是石家莊和邢臺交界處的一個縣城,面積小,人口少,歷史上曾經多次被併入周邊縣城,後又多次被獨立出來,也因此在經濟發展上始終沒有能跟上時代的腳步。
  • 戀愛中的「蝴蝶效應」,她在早上對我笑一下,一整天我都很快樂
    你有沒有聽過一句話: 「我一個人也可以,但是我們兩個人更好」。 這句話具體出處現在已經無從考究,但是最近我的一個朋友說過一次這句話,就在她與男朋友談戀愛三個月之後。 絕大部分孩童時期的人,沒有穩定的三觀和對於事物準確分析、判斷的能力,對於愛這個字眼的定義,也幾乎是受父母的影響。 像是月月,父母糟糕的情感關係反饋到她身上,讓她害怕去與人接觸,與人進行情感交流,但是人哪能夠真的一生一世都不與其他人發生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