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是人生道路上的絆腳石,3個效應克服偏見,贏得和諧人際關係

2020-08-30 山草的世界

伏爾泰:偏見是愚民的君主。

所謂偏見,指的是人們對某事持有的觀點和信念,而這種觀點和信念其實並不符合客觀事實或與邏輯推論相違背。

扁鵲進見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了一會兒,扁鵲說:&34;蔡桓公說:&34;扁鵲離開後,蔡桓公說:&39;病&34;

過了十天,扁鵲再次進見蔡桓公,說:&34;蔡桓公不理睬。扁鵲離開後,蔡桓公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進見蔡桓公,說:&34;蔡桓公又沒有理睬。

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見桓侯,掉頭就跑。蔡桓公於是特意派人問他。扁鵲說:&34;

過了五天,蔡桓公身體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蔡桓公於是病死了。

為什麼蔡桓公對扁鵲的意見置之不理,根源是對醫生的偏見,正如他所說&39;病&34;

不去深入調查,只是胸懷偏見的去看問題,往往吃虧的是自己。

一位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指出:偏見是人際交往的不良心理,應對予以改正,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有極深的偏見,這就遮蔽了他們的視線,禁錮了他們的心智,使他們偏離了成功之路。

01、偏見是一種誤入歧途的思維

最容易把人引入歧途的思維,其實就是偏見。

1、偏見讓人脫離客觀事實

有一位先生初到美國不久,某個早上到公園散步,看到一些白人坐在草坪上聊天、曬太陽,他心想:美國人生活真是悠閒,有錢又懂得享受生活。

走了不久,又看到有幾個黑人也悠閒地坐在草坪的另一邊,這位先生不禁想到,唉!黑人失業的問題還真是嚴重,這些人大概都在領金過生活。

曾有這麼一段妙喻,當你暗夜走在街上,看見某扇窗亮了一盞燈。也許有人會說:這一定是母親為還沒有回家的子女在禱告,也有人會說:這是一位妻子在等丈夫回家。

可見,偏見會讓人脫離客觀實際,缺乏調查研究就得出結論,實際上不符合客觀事實和真相。

2、偏見是一種主觀信念

偏見是一種很主觀的信念,因此帶有很強烈的個人色彩。會影響到人們對他人的知覺,偏見持有者對對方的預期會使對方按照自己的預期去表現行為。

義大利著名作家、詩人鄧南遮是一個怪人,具有特殊的性格,他縱容、放蕩、殘酷、刻薄,而且狂妄自大。

鄧南遮對女人有一種特殊的偏見,他仇視女人,對女人有一段刻薄的議論,他說:&34;女子一過30歲,外表的美便一年一年地不如男子了;女子一過40歲,便沒有吸引男子的魅力了。所以應該用毒藥把她們毒死,不讓她們留在世上,因為她們已成了世上的廢物。&34;

可見,詩人鄧南遮完全是根據自己主觀的偏見,武斷的得出對女人和男人評判,帶有很強烈的個人色彩,顯然是有失公正和客觀事實的。

3、偏見帶給生活消極影響

偏見使人際之間產生消極性情感,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使人們彼此失去信任,由隔閡到隔絕,甚至相互敵視,嚴重者甚至會引發紛爭與衝突。

電影《盧安達飯店》講述的就是盧安達種族&34;,事件發生於1994年4月7日至1994年6月中旬,是對及胡圖族溫和派有組織的&34;,&34;得到了政府、軍隊、官員和大量當地媒體的支持。除了軍隊,對大屠殺負主要責任的還有兩個胡圖族民兵組織。同時大量的胡圖族平民也了。共造成80-100萬人死亡,死亡人數佔當時世界總人口1/5000以上。

可見,嚴重的偏見所帶給人們的消極影響是有目共睹的。小到家庭糾紛和同事之間的矛盾,大到從種族歧視和宗教紛爭,甚至國家戰爭,都和偏見有很大的關係。

02、3個效應克服偏見,贏得和諧愉悅的人際關係

人們在接觸他人時,頭腦裡並非白紙一張,都是根據以往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去了解對方。而經驗和知識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認識他人的前提,這也恰恰容易把人們帶入偏見,制約和影響著人們對他人的正確、客觀和全面的認識。

赫·斯賓塞:人人反對偏見,可人人都有偏見。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往時,為了避免偏見,客觀全面的認識了解他人,就必須從以下3種認知效應來改變偏見形成的不良影響。

1、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圈效應等,指人們在交往認知中,對方的某個特別突出的特點、品質就會掩蓋人們對對方的其他品質和特點的正確了解。容易被突出的這一點起了類似暈輪的作用,導致觀察失誤。

這種錯覺現象,心理學中稱之為&34;。

暈輪效應的特徵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①遮掩性:有時我們抓住的事物的個別特徵並不反映事物的本質,可我們卻仍習慣予以個別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體,勢必牽強附會地誤推出其他特徵。隨意抓住某個或好或壞的特徵就斷言這個人或是完美無缺形,或是一無是處,都犯了片面性的錯誤。

②表面性:指的是自己對某個人的了解還不深入,也就是還處於感性知覺的階段,因而容易受感性知覺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覺所帶來的選擇性影響,從而對於某人的認識僅僅專注於一些外在特徵上。

③彌散性:對一個人的整體態度,還會連帶影響到跟這個人的具體特徵有關的事物上。成語中的&34;、&34;就是暈輪效應彌散的體現。

霍夫曼斯塔爾:最危險的偏見,在我們內心反對我們自己,驅散這些偏見是一種創造性行為。

託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在她對卡列寧鍾情時,覺得對方一切都是那樣美好,甚至連他耳朵上的那顆痣也顯得那麼協調,不可缺少。當他對卡列寧生厭時,覺得對方的一切都那麼醜惡,而耳朵上的那顆痣則特別刺眼、噁心。安娜卡列尼娜這種反應,就是暈輪效應在作祟。

所以,正確認識他人,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止個人主觀推斷的泛化,擴張和定勢帶來的成見或偏見,才能有效的克服暈輪效應,以全面的觀點去看待和了解他人。

2、首因效應

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人們對他人的印象常常取決於見面後的第一印象,即人們在認識過程中所形成的初次印象。第一印象雖然是初次接觸所產生的膚淺印象,但它常對一個人的認識和評價產生巨大的影響。這種由第一印象的影響而在以後的觀察了解中產生認知偏差的現象,即為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是以貌取人。對儀表堂堂、風度翩翩的人容易得出良好的印象,而其缺點卻很容易被忽視。

②是以言取人。對那些口若懸河者往往給人留下好的印象,對那些不善言辭的卻沒有印象或是不好的印象。

首因效應之所以會引起認知偏差,就在於認知是根據不完全信息而對交往對象作出判斷的。俗話說:&34;僅憑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斷,&34;,往往會帶來不可彌補的錯誤。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千個偏見和不正確的思想等於沒有任何思想。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被試者分為2組,同看一張照片,對甲組說,這是一個屢教不改的罪犯;對乙組說,這是位著名的科學家。

看完後,讓著2組人員根據這個人的外貌來分析其性格特徵。結果,甲組的人說,深陷的眼睛藏著險惡,高聳的額頭表明他死不悔改的決心;乙組的人說,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邃,高聳的額頭表明了科學家探索的意志。

對同一個人,甲乙兩組人分別做出了相反的評價,可見第一印象對人們以後認識的誘導作用非常大。

由此可見,第一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著主導地位,事實上,人們對你形成的某種第一印象,往往日後也很難改變。而且,人們還會尋找更多的理由去支持這種印象。

正如上述事例中描述的,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肯定的心理定式,則人們在後繼了解總多偏向於發掘對方具有美好意義的品質;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式,則會使人們在後繼了解眾多偏向於揭露對方令人厭惡的部分。

可見,首因效應具有先入性、不穩定性、誤導性,根據第一印象來評價一個人往往失之偏頗,被某些表面現象蒙蔽。

3、定型效應

生活中,人們都會不自覺地把人按年齡、性別、外貌、衣著、言談、職業等外部特徵歸為各種類型,並認為這一類地人有共同地特點。

在交往的觀察中,凡對象屬於某一類,便用這一類的共同特點去理解認知他們。因忽略個體差異、生搬硬套對他人評價,致使自己對被觀察者產生認知錯覺的現象,即為定型效應,也叫刻板效應。

定型效應具有如下特點:

①對個體、群體過於簡單化的分類。

②在同一社會、同一群體中,刻板印象有驚人的一致性。

③多是偏見,甚至完全錯誤。

比如,人們一般認為工人豪爽,農民質樸,軍人雷厲風行,知識分子文質彬彬,商人較為精明,諸如此類都是類化的看法,都是人腦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

此外,根據性別、年齡等因素,亦可成為定型效應對人分類的標準。例如,按年齡歸類,認為年輕人強,敢說敢幹,而老年人則墨守成規,缺乏進取心;按性別歸類,認為男人總是獨立性強,競爭心強,自信和有抱負,而女性則是依賴性強,起居潔淨,講究容貌,細心軟弱。

由於定型效應的作用,人們在認知某人時,會先將他的一些特別的特徵歸屬為某類成員,又把屬於這類成員所具有的典型特徵歸屬到他的身上,再以此為依據去認知他。

所以,要想克服定型效應,要善於用&34;去核對&34;,有意識地重視和尋求與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

同時,深入到群體中去,與群體中的成員廣泛接觸,並重點加強與群體中有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員的溝通,不斷地檢索驗證原來刻板印象中與現實相悖的信息,最終克服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而獲得準確的認識。

03、寫在最後

泰戈爾:除非心靈從偏見的奴役下解脫出來,心靈就不能從正確的觀點來看生活,或真正了解人性。

人際認識中的錯覺是十分微妙的,它像傳說中的尼斯湖水怪,出沒無常,並幹擾著人們的正常判斷。因此,要努力克服暈輪效應、首因效應和定型效應的幹擾和影響,全面客觀地認識周圍的人,才能贏得和諧的人際關係,享受更輕鬆愉快的人生。

相關焦點

  • 性別偏見的蝴蝶效應,讓男性成為輸家
    在環環相扣的「蝴蝶效應」之下,男性反而成了性別偏見導致的「輸家」。這一頗為諷刺的社會現象,無疑從現實維度有力回擊了重男輕女的思想。隨著受教育權的充分落實和信息的廣泛流通,女性的獨立意識覺醒,她們完全有機會通過讀書走進大城市,改變年紀輕輕就要在老家結婚生子的同質化命運。而此前在家庭中被動、被忽略的地位,也堅定了不少女性走出去的毅力和決心。
  • 性別偏見的蝴蝶效應下,沒有贏家
    男女兩性的不同人生選擇,造成當地性別比例進一步失衡,加劇了縣城單身漢危機,並因而衍生出了一系列社會現象,比如彩禮費節節攀升,在老家娶妻越來越困難;適齡男青年熱烈追求已婚女性,導致被離婚的單身爸爸獨自養育孩子的情況。在環環相扣的「蝴蝶效應」之下,男性反而成了性別偏見導致的「輸家」。這一頗為諷刺的社會現象,無疑從現實維度有力回擊了重男輕女的思想。
  • 3種常見的思維偏見:光環效應,聚光燈效應和權威崇拜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聊聊人的思維偏見,今天我們聊:聚光燈效應和光環效應和權威偏誤。當我們站到講臺上,走在大街上,我們總感覺自己是別人眼中的焦點,尤其是當我們有什麼特別之處的時候,比如穿了新衣服,背了新包,拿著新款手機的時候,我們會遠遠高估自己的被關注度,而實際上,你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受關注。
  • 糾正扭曲思維之八:偏見思維
    (2)啟發式偏見。你從已得到的信息,啟發式的產生聯想,造成一種錯誤的偏見,或者一種錯誤的刻板印象。例如一兩個莆田人詐騙,你可能會認為所有莆田人都是騙子。(3)錨定偏見。你容易受到第一條信息的影響,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將一個人的思維固定在某處,產生錨定偏見。如醫生對患者的第一手診斷,通常會產生錨定點,有時會錯誤地影響後續的診斷評估。(4)注意偏差。
  • 偏見偏見,就是偏偏不見
    瑞·達利歐不久前寫了篇文章,勸告西方世界放棄對中國的偏見,「成見和偏見總讓人們看不到機會。如果您是『中國懷疑論』者,那與中國的發展現實不符,我建議您清除這一思路。」他認為,當民眾接受良好教育、努力工作並遵守規則時,一個國家往往就能擁有強勁的生產力、良好的財務狀況,收入超過支出、資產增加快於負債,也就會實現崛起。
  • 偏見是如何產生的?
    愛情和友情將人們聯繫在一起,而以猜忌、恐懼和仇恨為特徵的偏見則相反。偏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是指人們對某一特定社會群體的成員所持的否定的情緒性態度。偏見可能體現在警察局、學校和政府組織的政策法規中。根據目標群體的不同,偏見可分為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年齡偏見或異性戀主義,等等。
  • 如何與偏見做鬥爭?
    甚至當這種「特例」層出不窮時,偏見持有者還是不大可能改變自己原有的態度。因為構成偏見的一些因素存在於潛意識中,所以偏見很難被改變。那麼應該如何與偏見做鬥爭呢?1.通過對公眾進行反偏見教育,轉變態度中的信念成分是轉變整個態度的最直接的方法之一。要使群體間的關係得到改善,就要使人們認識到,不同種族及民族的成員都有著共同的目標、抱負、情感和受挫折時的痛苦。2.然而,如果缺少公正的行為,態度的轉變就可能只停留在表面上。
  • 心理學:信息堆積效應,造成個體不必要的擔心和偏見
    科技進步帶給人們方便的同時,也產生了信息堆積效應。所謂信息堆積效應,指的是你在瀏覽資訊的時候,對於某一類資訊的偏好會被記錄下來,並且不斷給你推送相關資訊,這就意味著你只能接觸到自己感興趣的信息。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是由個體所接觸到的信息決定的。如果你接觸到的信息被過濾,那麼你的思維和認知就會變得刻板和偏執,甚至造成個體不必要的擔心和恐懼。
  • 心理學:「親者越親,厭者越厭」,偏見由此而生
    對於大部分人普通人而言,很難擺脫這種以「我」為中心的認知模式,所以偏見也由此而生。偏見的本質是對事物的態度,態度評價標準越客觀,偏見也就越小。給某人貼上標籤後,大部分人懶得去深入了解某個人,只是通過自己的幻想,來不斷豐富對方的可能性。首因效應的存在,造成了認知上的偏見。
  • 如何克服實驗過程中觀察者偏見影響?
    對客觀性的挑戰觀察者‍‍‍偏見是由於觀察者個人的動機和預期導致的錯誤。通常,人們看見的和聽見的只是他們所預期的,而不是事實的本來面目。預期能夠引起不同的觀察者得到不同的結論。‍觀察者偏見所起的作用像一個過濾器, 一些事情被視為是相關‍和重要的而獲得注意,另外一張則被視為無關和不重要的而被忽略。即,當不同的人觀察同樣的事件時,他們並不總是「看到」同樣的事物。
  • 在偏見裡尋找正確,帶著偏見解讀真實
    寫文章的這段時間挺開心,似乎找到了一個出口去釋放自己的一些「偏見」,有些時候會回看自己寫的文章,雖然過於「兒戲」,但在那裡我找到了一絲慰藉,這跟平常消費買東西的那種快感有所不同,當然也有不好的地方,抓耳撓腮的時候想不出來自己腦子裡想輸出的內容,明明已經有觀點思路了,好像組織成文字出來看著總感覺差了點意思。
  • 偏見源自哪裡?如何減少?
    偏見(意師:意路人生51)人與人之間,無論化解偏見還是破除恐懼,都需要提高覺識。我往上,他往下,他還說意不好」。學員認為,老公對她有偏見。我對這位學員說:「他確實有偏見,但你要知道:眾生沒義務懂你,也沒工夫懂你。而你是意界導師,要懂得反思:偏見源自哪裡?」只看到「別人的偏見」,也是一種偏見。
  • 三十而已,年齡不是問題,偏見才是
    亦舒曾寫道:女人自古到今在人生道路上都得步步為營。早幾年的「大齡未婚」經過幾年時間的稀釋,發展到現在「大齡未生」,面對帶節奏的情況,要正面面對,我們不躲也不逃。從畢業到現在接近十年,在擇偶方面,身邊的人勸我「不要高要求」的話從未更新過。但是越將就,生活越不講究。
  • 父母的偏見,毀掉了我的半生
    社會大眾對社會小眾的偏見就是導致父母偏見的根源,並且這樣的偏見會毀了子女。最近抖音上有許多關於某女德班學員演講的視頻。姐弟戀對於我家庭以及親朋好友的傳統的認知,往往會聯想到「富婆包養小白臉」、「男人面相醜陋而被迫找個大女人」的情況,所以當我選擇了這段感情時候,我聽到了各種各樣的反對和否定。
  • 《傲慢與偏見》放下傲慢,收起偏見,多一份真誠,多一點坦然
    昨天又看了一遍,但心中就沒什麼波瀾了,感覺很平淡啊,這樣因為誤解的傲慢與自我的偏見而錯過姻緣的人很多啊,況且最後他們還消除誤解取得了圓滿,所以我突然覺得故事如果是個悲劇就更能打動人心了,比如最後伊莉莎白在偏見斷然拒絕達西之餘,達西由於這樣的表白被拒而一時心痛不已,自己如此著迷的女子竟然如此看待自己,哪怕再紳士也難免一時心灰意冷,不願再做多餘的解釋,而就在此刻威克漢姆趁虛而入,對伊莉莎白展開了熱列的追求
  • 跑題的談偏見的不重要性
    而這種「異」是形成偏見的基礎,這不只是由上到下或是由下到上的,它無處不在,存在於所有不契合的關係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對彼此的認知成型的過程。印象的形成中如果摻入過多的「異」,就形成了偏見。偏見是很難消除的,需要長時間的糾正,我沒有那麼多精力,而且很多人並沒有那麼重要,他們的偏見對我來說,並不在意。消除偏見還有個方法,就是發生特別大的讓人認可的改變,這是種本事,需要有能力。坦白來說,我的不在意其實也是種等待,等待這種改變的發生,一次性改變所有偏見,一勞永逸,如果沒有發生也無所謂,因為夢是要醒的,我要接受。
  • 真正的聰慧,是不被偏見蒙蔽一生
    看到新媒體稿費可觀,我心裡有個念頭蠢蠢欲動:如果我碼出來的文章能上稿,在家做自由職業也挺好。剛好接觸一個寫作班,每期699元,費用在我能承受的範圍之內,很爽快我就報了名。之後寫作班又開設了每月一期的點評班,我一期不落跟了一年。現在看來真要感謝當初那個彪呼呼的自己。
  • 人們眼裡的主觀化世界,有時候就是被偏見過濾了的世界
    到了六歲,孩子對於自己的偏見很坦率,到了十歲,他們開始戴上社交面具,開始隱藏一些自動化的感受。到了成年,大部分人都會發誓自己沒有偏見,直到某些特殊的場合,比如聽到剛才那個腦筋急轉彎。在《社會性動物》中,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提出,偏見有三個層次:認知的,情感的,行為的。
  • 閉嘴,別讓偏見有機可乘
    這就是典型的偏見。像這樣的偏見,貫徹著我們整個青春。你看偏見就是如此可怕,其實不僅僅是何炅正在犯這樣的錯誤,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小鹿曾經看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6個專業的攝影師受邀,給人拍肖像照。拍攝之前,他們被提前告知了即將為什麼身份的人拍照。分別是: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救生員、囚犯、漁民、靈媒、酒鬼。
  • 偏見是思想的放假
    假如我們不能懷挾偏見,隨時隨地必須得客觀公平、正經嚴肅,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廳,沒有臥室,又好比在浴室裡照鏡子還得做出攝影機頭前的姿態。魔鬼在但丁《地獄篇》第二十七句中自稱:「敝魔生平最好講理。」可見地獄之設,正為此輩;人生在世,言動專求合理,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