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偏見是愚民的君主。
所謂偏見,指的是人們對某事持有的觀點和信念,而這種觀點和信念其實並不符合客觀事實或與邏輯推論相違背。
扁鵲進見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了一會兒,扁鵲說:&34;蔡桓公說:&34;扁鵲離開後,蔡桓公說:&39;病&34;
過了十天,扁鵲再次進見蔡桓公,說:&34;蔡桓公不理睬。扁鵲離開後,蔡桓公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進見蔡桓公,說:&34;蔡桓公又沒有理睬。
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見桓侯,掉頭就跑。蔡桓公於是特意派人問他。扁鵲說:&34;
過了五天,蔡桓公身體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蔡桓公於是病死了。
為什麼蔡桓公對扁鵲的意見置之不理,根源是對醫生的偏見,正如他所說&39;病&34;
不去深入調查,只是胸懷偏見的去看問題,往往吃虧的是自己。
一位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指出:偏見是人際交往的不良心理,應對予以改正,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有極深的偏見,這就遮蔽了他們的視線,禁錮了他們的心智,使他們偏離了成功之路。
最容易把人引入歧途的思維,其實就是偏見。
1、偏見讓人脫離客觀事實
有一位先生初到美國不久,某個早上到公園散步,看到一些白人坐在草坪上聊天、曬太陽,他心想:美國人生活真是悠閒,有錢又懂得享受生活。
走了不久,又看到有幾個黑人也悠閒地坐在草坪的另一邊,這位先生不禁想到,唉!黑人失業的問題還真是嚴重,這些人大概都在領金過生活。
曾有這麼一段妙喻,當你暗夜走在街上,看見某扇窗亮了一盞燈。也許有人會說:這一定是母親為還沒有回家的子女在禱告,也有人會說:這是一位妻子在等丈夫回家。
可見,偏見會讓人脫離客觀實際,缺乏調查研究就得出結論,實際上不符合客觀事實和真相。
2、偏見是一種主觀信念
偏見是一種很主觀的信念,因此帶有很強烈的個人色彩。會影響到人們對他人的知覺,偏見持有者對對方的預期會使對方按照自己的預期去表現行為。
義大利著名作家、詩人鄧南遮是一個怪人,具有特殊的性格,他縱容、放蕩、殘酷、刻薄,而且狂妄自大。
鄧南遮對女人有一種特殊的偏見,他仇視女人,對女人有一段刻薄的議論,他說:&34;女子一過30歲,外表的美便一年一年地不如男子了;女子一過40歲,便沒有吸引男子的魅力了。所以應該用毒藥把她們毒死,不讓她們留在世上,因為她們已成了世上的廢物。&34;
可見,詩人鄧南遮完全是根據自己主觀的偏見,武斷的得出對女人和男人評判,帶有很強烈的個人色彩,顯然是有失公正和客觀事實的。
3、偏見帶給生活消極影響
偏見使人際之間產生消極性情感,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使人們彼此失去信任,由隔閡到隔絕,甚至相互敵視,嚴重者甚至會引發紛爭與衝突。
電影《盧安達飯店》講述的就是盧安達種族&34;,事件發生於1994年4月7日至1994年6月中旬,是對及胡圖族溫和派有組織的&34;,&34;得到了政府、軍隊、官員和大量當地媒體的支持。除了軍隊,對大屠殺負主要責任的還有兩個胡圖族民兵組織。同時大量的胡圖族平民也了。共造成80-100萬人死亡,死亡人數佔當時世界總人口1/5000以上。
可見,嚴重的偏見所帶給人們的消極影響是有目共睹的。小到家庭糾紛和同事之間的矛盾,大到從種族歧視和宗教紛爭,甚至國家戰爭,都和偏見有很大的關係。
人們在接觸他人時,頭腦裡並非白紙一張,都是根據以往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去了解對方。而經驗和知識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認識他人的前提,這也恰恰容易把人們帶入偏見,制約和影響著人們對他人的正確、客觀和全面的認識。
赫·斯賓塞:人人反對偏見,可人人都有偏見。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往時,為了避免偏見,客觀全面的認識了解他人,就必須從以下3種認知效應來改變偏見形成的不良影響。
1、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圈效應等,指人們在交往認知中,對方的某個特別突出的特點、品質就會掩蓋人們對對方的其他品質和特點的正確了解。容易被突出的這一點起了類似暈輪的作用,導致觀察失誤。
這種錯覺現象,心理學中稱之為&34;。
暈輪效應的特徵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①遮掩性:有時我們抓住的事物的個別特徵並不反映事物的本質,可我們卻仍習慣予以個別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體,勢必牽強附會地誤推出其他特徵。隨意抓住某個或好或壞的特徵就斷言這個人或是完美無缺形,或是一無是處,都犯了片面性的錯誤。
②表面性:指的是自己對某個人的了解還不深入,也就是還處於感性知覺的階段,因而容易受感性知覺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覺所帶來的選擇性影響,從而對於某人的認識僅僅專注於一些外在特徵上。
③彌散性:對一個人的整體態度,還會連帶影響到跟這個人的具體特徵有關的事物上。成語中的&34;、&34;就是暈輪效應彌散的體現。
霍夫曼斯塔爾:最危險的偏見,在我們內心反對我們自己,驅散這些偏見是一種創造性行為。
託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在她對卡列寧鍾情時,覺得對方一切都是那樣美好,甚至連他耳朵上的那顆痣也顯得那麼協調,不可缺少。當他對卡列寧生厭時,覺得對方的一切都那麼醜惡,而耳朵上的那顆痣則特別刺眼、噁心。安娜卡列尼娜這種反應,就是暈輪效應在作祟。
所以,正確認識他人,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止個人主觀推斷的泛化,擴張和定勢帶來的成見或偏見,才能有效的克服暈輪效應,以全面的觀點去看待和了解他人。
2、首因效應
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人們對他人的印象常常取決於見面後的第一印象,即人們在認識過程中所形成的初次印象。第一印象雖然是初次接觸所產生的膚淺印象,但它常對一個人的認識和評價產生巨大的影響。這種由第一印象的影響而在以後的觀察了解中產生認知偏差的現象,即為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是以貌取人。對儀表堂堂、風度翩翩的人容易得出良好的印象,而其缺點卻很容易被忽視。
②是以言取人。對那些口若懸河者往往給人留下好的印象,對那些不善言辭的卻沒有印象或是不好的印象。
首因效應之所以會引起認知偏差,就在於認知是根據不完全信息而對交往對象作出判斷的。俗話說:&34;僅憑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斷,&34;,往往會帶來不可彌補的錯誤。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千個偏見和不正確的思想等於沒有任何思想。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被試者分為2組,同看一張照片,對甲組說,這是一個屢教不改的罪犯;對乙組說,這是位著名的科學家。
看完後,讓著2組人員根據這個人的外貌來分析其性格特徵。結果,甲組的人說,深陷的眼睛藏著險惡,高聳的額頭表明他死不悔改的決心;乙組的人說,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邃,高聳的額頭表明了科學家探索的意志。
對同一個人,甲乙兩組人分別做出了相反的評價,可見第一印象對人們以後認識的誘導作用非常大。
由此可見,第一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著主導地位,事實上,人們對你形成的某種第一印象,往往日後也很難改變。而且,人們還會尋找更多的理由去支持這種印象。
正如上述事例中描述的,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肯定的心理定式,則人們在後繼了解總多偏向於發掘對方具有美好意義的品質;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式,則會使人們在後繼了解眾多偏向於揭露對方令人厭惡的部分。
可見,首因效應具有先入性、不穩定性、誤導性,根據第一印象來評價一個人往往失之偏頗,被某些表面現象蒙蔽。
3、定型效應
生活中,人們都會不自覺地把人按年齡、性別、外貌、衣著、言談、職業等外部特徵歸為各種類型,並認為這一類地人有共同地特點。
在交往的觀察中,凡對象屬於某一類,便用這一類的共同特點去理解認知他們。因忽略個體差異、生搬硬套對他人評價,致使自己對被觀察者產生認知錯覺的現象,即為定型效應,也叫刻板效應。
定型效應具有如下特點:
①對個體、群體過於簡單化的分類。
②在同一社會、同一群體中,刻板印象有驚人的一致性。
③多是偏見,甚至完全錯誤。
比如,人們一般認為工人豪爽,農民質樸,軍人雷厲風行,知識分子文質彬彬,商人較為精明,諸如此類都是類化的看法,都是人腦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
此外,根據性別、年齡等因素,亦可成為定型效應對人分類的標準。例如,按年齡歸類,認為年輕人強,敢說敢幹,而老年人則墨守成規,缺乏進取心;按性別歸類,認為男人總是獨立性強,競爭心強,自信和有抱負,而女性則是依賴性強,起居潔淨,講究容貌,細心軟弱。
由於定型效應的作用,人們在認知某人時,會先將他的一些特別的特徵歸屬為某類成員,又把屬於這類成員所具有的典型特徵歸屬到他的身上,再以此為依據去認知他。
所以,要想克服定型效應,要善於用&34;去核對&34;,有意識地重視和尋求與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
同時,深入到群體中去,與群體中的成員廣泛接觸,並重點加強與群體中有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員的溝通,不斷地檢索驗證原來刻板印象中與現實相悖的信息,最終克服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而獲得準確的認識。
泰戈爾:除非心靈從偏見的奴役下解脫出來,心靈就不能從正確的觀點來看生活,或真正了解人性。
人際認識中的錯覺是十分微妙的,它像傳說中的尼斯湖水怪,出沒無常,並幹擾著人們的正常判斷。因此,要努力克服暈輪效應、首因效應和定型效應的幹擾和影響,全面客觀地認識周圍的人,才能贏得和諧的人際關係,享受更輕鬆愉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