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對人生的認識和了解就屬於信仰的範疇。一個人的信仰與世界觀,只有一小部分屬於意識層面。多數人無法體驗到自己的潛意識內容,以及對世界真正的看法和整體的觀念。他們自認為篤信宗教,其實信仰的卻是另一種東西。
各位書友,今天要共讀的是《少有人走的路》的第176頁——第189頁,在共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思考以下問題:
1.斯圖爾特痛苦的根源來自於哪?
2.我們如何建立與現實相適應的信仰與世界觀?
01
斯圖爾特的困惑
斯圖爾特是位出色的企業工程師,他50多歲時,突然極度消沉起來。他的事業一帆風順,又堪稱理想的丈夫和父親,他卻覺得自己毫無價值,甚至是個壞傢伙。他抱怨說:「也許我哪天死掉了,對這個世界更有好處。」
他的話完全是內心感受。他感到自卑,經常失眠,煩躁不安——這是憂鬱症的典型症狀。
他認為自己是無神論者和科學工作者,對於這樣的信仰,他沒有懷疑也沒有抱怨。他對我說:「我只相信看得見、摸的著的東西。據說信奉充滿愛心的上帝,或許對我的成長更有好處,可是我從小就聽夠了這一套謊言,我是不可能再上當的。」
他的童年是在觀念保守、民風淳樸的美國中西部度過的,父親是個牧師,母親也是虔誠的教徒,不過斯圖爾特長大以後,很快與家庭和宗教脫離了關係。
經過幾個月的治療,斯圖爾特在我的鼓勵下,開始對我說起他做過的短暫的夢:「我回到童年時代,回到了在明尼蘇達的家鄉。我好像還是個幼小的孩子,可我分明知道,我仍舊是現在的年齡。有一天晚上,一個男子突然走進房間,想要割斷房間裡每個人的喉嚨。我好像從沒見過這個人,但奇怪的是,我知道他是誰——他是我高中約會過的一個女孩的父親。夢到這裡就結束了,我驚恐地醒過來。」
我讓斯圖爾特儘量回憶過去,把他了解的那個男人的情況都告訴我。斯圖爾特說:「其實很簡單,我根本不認識他。只是有幾次,我把他的女兒送回家,或是去接他的女兒參加派對。我和她很少有過真正的約會。」他拘謹地笑了笑,又說:「我在夢裡覺得,我接觸過他本人,而在現實中,我頂多是從遠處望見過他。他在我當年居住的小鎮火車站當站長。夏天的傍晚,我去看火車進站,偶爾會看見他站在站臺上指揮。」
他的話讓我產生了共鳴。小時候,我也在火車站附近消磨過不少慵懶的夏日。火車站是熱鬧又有趣的地方,而站長是這裡的總導演。他似乎是個無所不能的人,擁有無上的權力。
我對斯圖爾特說:「你認為自己是無神論者,我相信你的話。不過,我想你的潛意識中,可能有一部分是信仰上帝的——你信仰的是個可怕的、想割別人喉嚨的上帝。」
我的懷疑沒有錯。斯圖爾特也意識到,他有一種古怪而可怕的信仰——世界被邪惡的勢力所操控,它想割開他的喉嚨。任何冒犯或者錯誤的行為,都會遭到最嚴厲的懲罰。而他心目中的冒犯或者錯誤,不過是些無傷大雅的行為,例如偷偷親吻站長的女兒。他表現出的症狀,就是頭腦中自我懲罰的潛意識。他希望通過被人割斷喉嚨這樣的意象,來逃避上帝對他的懲罰。
02
明白怎麼回事
「我同意你的說法。」斯圖爾特說,「是的,我相信世界上有一個邪惡的上帝,他會割斷我們的喉嚨,可我不清楚我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小時候,父母就說:『上帝是愛芸芸眾生的,我們也要去愛上帝和耶穌,而且愛無所不在。』」
「既然如此,想必你的童年一定很幸福,是嗎?」
他瞪大眼睛說:「你是在開玩笑嗎?我根本不幸福。我的童年太痛苦了。」
「為什麼痛苦呢?」
「我幾乎天天挨打。皮帶、木板、掃把,都是父母教訓我的工具。不管做錯什麼,我都會挨打。他們還說,每天打我一頓,可以讓我的身體更加健康,而且能促進我的道德修養。」
「他們是否威脅過要掐死你,或割斷你的喉嚨?」
「沒有。不過我相信,這是因為我小心謹慎的緣故,不然他們真的可能那樣做。」說到這裡,斯圖爾特突然停住了,他沉默了好久,臉上露出沮喪的神情。他面色凝重地說:「我好像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03
真理水晶石
斯圖爾特的心裡,為什麼隱藏著邪惡的神靈與邪惡的世界?人們怎樣形成各自的信仰?世界觀的形成取決於哪些因素……
我們通常很容易接納周圍人的信仰,並把口耳相傳的東西視為真理。
形成信仰的基本因素來自我們成長的家庭環境,父母是我們信仰的培植者。
如果說世界是大宇宙,那麼家庭就是小宇宙,家庭中的見聞和感受,決定了我們對世界本質的看法。父母的言行舉止,為我們創造了獨有的外在世界,在此基礎上,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世界觀。
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像是神和上帝,父母處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宇宙間的至高法則。孩子對所謂神性的了解,往往來自父母的人性——
父母充滿愛心,悲天憫人,孩子們就會相信世界充滿愛心。這樣,即便到了成年,在他們心中,世界仍是充滿愛和溫暖。假如父母言而無信,睚眥必報,孩子成年後就會感覺世界充滿邪惡。從小得不到關心的孩子,長大後就會缺乏安全感,對世界充滿戒心和敵意。
我們的信仰和世界觀,常常取決於童年經歷的影響,這就構成信仰與現實的對立,也就是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對立。在斯圖爾特心中,世界充斥著邪惡和兇險。童年時代,他必須嚴格地遵循「家庭小宇宙」的法則,不然喉嚨就會被上帝割斷。
斯圖爾特的信仰和世界觀,可能僅僅適用於他成長的家庭,而在更加廣闊的世界裡,他的認知顯然不切實際。儘管事業一帆風順,他卻生活在恐懼中,認為上帝隨時會割斷他的喉嚨,這是典型的移情現象。
我們有自身的局限性,我們無法超越文化、父母和童年經驗的影響,而過去的經驗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
我們都熟知「盲人摸象」的寓言,其實我們就像寓言裡去摸大象的瞎子,而世界就如同巨大的大象。
要建立與現實相適應的信仰與世界觀,我們必須不斷學習,增進對世界的認識。我們必須突破自我界限,涉足更廣闊的領域,修正我們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