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老年人「伴而不婚」的現象,從本質上來說,是各取所需罷了

2020-08-30 城東李公子


01

什麼是伴而不婚?

就是說夫妻離異或喪偶後,想要重新給自己找個生活伴侶,但又不想和對方結婚,希望以戀愛的名義在一起互相陪伴。當然了,這種現象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居多。

對於這種現象,生活中爭議還是蠻大的,就像有人說:

「結婚只是走個形式罷了,老年人生活確實寂寞,伴而不婚只是取了一個折中的法子,也挺好的,解決了老人的晚年生活問題,又不用承擔婚姻裡的瑣碎,再婚只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影響兩個人的相處。」

是的,結婚只是一個形式,如果兩個人真想要在一起,願意為對方負責任,那為什麼會拒絕走這個形式呢?

所以走不走這個形式不重要,為什麼不走這個形式,才重要。

如果是一方或雙方,只願索取享受而不願付出、承擔和犧牲,那麼這又是不是一種自私呢?在確定是自私的情況下,我們接受這種形式的存在,等同於承認了這種陪伴是建立在沒有利益衝突的基礎上。

一旦有利益衝突了,或對方身體出現問題了,一方都可以光明正大的離開。

並且有沒有想過,兩個人各懷鬼胎地在一起,也實現不了陪伴的真正意義與效果,儘管領了結婚證,也不一定能實現,甚至因為自私會帶來更多的矛盾,所以才會說,為什麼不走結婚的形式,才重要,決定在一起的初衷和感情很重要。

主要想說的,兩個老年人在一起,結不結婚不重要,但都得有那個感情、決心和責任心。

夫妻也是一樣,等你們到老了,在你病重的時候對方會不會照顧你,要看感情,而不是看一紙證書,不然就算會照顧你,也會很敷衍的。

02

伴而不婚,如果沒有特殊情況,那麼不想結婚的背後,無非就四個原因。

  • 1、不想為對方負責。

不想去承擔婚姻裡的責任,也不想為對方負責,一旦結了婚,就等於是將自己的後半生與對方捆綁在一起了。

而不結婚的情況下,如果自己過得不舒服了,感覺不合適了,隨時都可以抽身而退,換一個生活伴侶。根本不會影響到自己的利益和生活,就拿對方生病了這件事來說,一旦嚴重,從來沒想過要在那個時候去守護對方。

不結婚,就是想要自私的活著,又怎麼能接受自己的生活被一個病秧子拖累。

  • 2、怕利益有損失。

人都是有自私的,自己手裡的錢,都是打算好了留給自己兒女的,所以怕結婚以後,對方惦記著自己的錢,或者想盡辦法花自己的錢,甚至把自己的錢拿給兒女花。

也是不夠信任對方,要不然根本沒想過要去信任對方。

生活中很多子女,之所以會反對自己的父母再婚,大多也都是因為錢,生怕父母的積蓄被對方騙走,自己只能得到很少的一部分。

只要不結婚,一旦有利益衝突了,隨時都可以抽身而退。


  • 3、不願去承擔瑣碎。

過來人都知道,婚姻裡有很多柴米油鹽、家庭家務的瑣碎,這些都是需要人去承擔的,所以很多老年人,他們就只想過點輕鬆的生活。

誰都不願意去承擔,更不願意自己一個人承擔。

然後就希望,雖然在一起同居了,但實際上還是自己過自己的生活,互不幹涉,只是想身邊有個伴兒罷了。

可忽略了一件事,即使不結婚,只要在一起同居了,也會有家務的瑣碎,這些也總得有人去承擔。這些家務的瑣碎,並不是由婚姻帶來的,而是兩個人在一起生活帶來的必然事物。

  • 4、怕對方幹涉自己的生活。

不結婚,自然就不用去承認婚姻裡的責任,也不用被婚姻所限制自由,可以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比如,想去旅遊的時候旅遊,想去跳舞的時候跳舞。

一旦結婚了,自己的生活必然會受到幹涉,就不會再有相對的自由,而且在一起生活了,種種瑣事都會拴住自己的雙腳,也不用替對方養老育小,只管承擔好自己該承擔的責任。

03

如果是因為這樣不結婚,那麼關於中老年人「伴而不婚」的現象,從本質上來說,是各取所需罷了!看到了人性自私的一面。

當然了,如果你願意接受這樣的相處模式,倒也沒什麼問題。

總歸到最後,不會影響到你的利益,只是關係經不起推敲和考驗,沒有得到最珍貴的,也不會失去自己看重的。

其實客觀來說,很多真心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也有沒結婚的,只是覺得年齡大了沒必要,但並不影響彼此的感情。總結來說,結不結婚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起,能找到陪伴的真正意義和效果,也願意為對方負責和奉獻。

要不然僅僅是生活上的伴侶,滿足不了精神世界的需求。



人到了老年,真正的需求是精神上的,而非是生活上的,否則即使過著兩個人的生活,依然會感覺到無盡的孤獨。

有些老年人,是真心想要給自己找個伴兒,但有些老年人,而是另有目的,要麼是想要給自己找個洗衣做飯的保姆,要麼是想要給自己找個免費的取款機。如果你找了一個這樣的人,即使不結婚,也會使你的生活偏離正常的軌道。

到了這個年齡,人真的應該簡單一些,過著簡單的晚年生活,日子不長,別把精力都用在了算計和戒備上,那才是悲哀。

如果遇到了一個能真心待你的人,也要懂得回應,即使不結婚,但有些責任也要扛起來。

-END-

相關焦點

  • 關於中老年人"伴而不婚"的現象,從本質上來說,是各取所需罷了
    伴而不婚,如果沒有特殊情況,那麼不想結婚的背後,無非就四個原因。1、不想為對方負責。如果你不結婚,如果你覺得不舒服,感覺不舒服,你可以離開,改變你的生活伴侶。不會影響到自己的利益和生活,拿對方來說就是病了,一旦嚴重,那時候絕對不會想到要保護對方。 如果你不結婚,你想自私地生活。你怎麼能接受你的生活被一個病人拖垮了?2、怕利益有損失。
  • 中老年單身人士走到一起,「伴而不婚」的現象增多,
    10月初,記者對老人相親、婚戀現狀進行調查發現,由於各種各樣原因,不少獨身老人在尋找感情歸宿時總是磕磕絆絆,常常望「婚」興嘆,即便覓得知音,也多「伴而不婚」。01什麼是伴而不婚?就是說夫妻離異或喪偶後,想要重新給自己找個生活伴侶,但又不想和對方結婚,希望以戀愛的名義在一起互相陪伴。當然了,這種現象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居多。
  • 中老年人「只戀不婚」:黃昏戀,到底是戀的啥?
    感恩遇見,讓我們知道,這世界上還有如此美好的戀情。它沒有了年輕時的激情,卻更能讓人踏實和安心。兩雙不再有力而乾枯的手,牽起的是同樣的承諾:在越來越老邁的路上,相互扶持,攜手同行,往後餘生都是你。雖說追求愛情,不分年齡。只可惜,在同樣美好的黃昏戀面前,太多人戴上了有色眼鏡,各種阻礙,紛爭,讓當事人陷入泥淖,最後不得不一聲嘆息。
  • 老年人的「只伴不婚」,這是「浪漫」還是「無奈」!
    中老年人因離婚或喪偶而導致了單身,他們內心孤獨寂寞,天天無所事事,身邊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往往會失去生活的精神支撐和依託,很想找個老伴度過餘生。老伴老了只是要有個伴,老年人要的並不多,更多是為子女考慮,不想給子女增加麻煩,有個相互照顧人在一起,大多數老人是這樣想的。
  • 透過現象看本質
    本質是事物的根本特徵,是事物內在的共性聯繫;現象是事物本質的外部表現,不同的現象可以具有共同的本質,同一本質可以表現為千差萬別的現象。地球上已發現的生物有數百萬種,各有其特殊的生命形態,表現為無限複雜多樣的生命現象,但它們都有著共同的本質,都是核酸和蛋白質的存在方式。
  • 床上無愛,床下無聲!據說是中老年人生活的現狀,對此你怎麼看?
    有些感情早已南轅北轍,沒有婚姻的實質,在外人的眼裡,夫妻相敬如賓,實則都是自欺欺罷了。生活在一個屋簷下,你看你的家庭連續劇,我看我的手機,彼此井水不犯河水。似乎雙方只是孩子的爸和孩子的媽,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如果用一個字形容現在的中年人,一定是「累」,心累、身累,身心皆累。人到中年,上有老人要照顧,下有兒女要撫養,自己還要打拼事業,怎能不累?
  • 中老年人到底要不要再婚?
    最近在頭條悟空問答上,看到較多的問題就是,40歲,50歲,60歲的獨身中老年人,要不要再婚?從問答上看,支持再婚的是少數,支持獨身的是多數;支持再婚的男性居多,支持獨身的女性居多。這種現象說明什麼問題了呢?一是都渴望有伴,但都存在著許多的顧忌。因為初婚婚姻的失敗,或者是喪偶,獨居的中老年人,由於孩子長大相繼離開,且年輕人打拼事業照顧小家,往往無暇顧及父母。
  • 人到老年,那些只伴不婚的黃昏戀,是浪漫還是無奈?
    人到老年,那些只伴不婚的黃昏戀,是浪漫還是無奈?人老了,更容易感到孤獨,特別的是單身的老人,一個人在家,沒有了伴侶和孩子的陪伴,更是會感到寂寞孤獨,所以現在也是會有很多的這樣的中老年人會再選擇找個老伴,一起相伴著過餘生,但是和正常的二婚不同的是,他們不領證
  • 無非就是各取所需罷了
    茫茫人海中遇到你是一種緣分,說出你的故事,我願傾聽——落幕遇朝陽導語:一個已婚女人的婚外戀,無非是為了圖這些,各取所需罷了。你以為你遇見了真愛,所以義無反顧的拋妻棄子的與她在一起,殊不知你在她面前也僅僅只是這樣而已。
  • 中老年人的情感危機
    不愁吃穿的日子是好過了,但是除了吃穿以外,精神上的貧瘠開始顯露出來,生活中似乎少了些什麼,無所寄託,由此衍生出了一些生活中的雜事。人到了中老年這一階段,孩子大了,經濟獨立了,中老年人也從工作和生活壓力中解脫出來了。人一閒下來,很多以前從沒有過的想法就冒了出來。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一些中老年朋友開始玩起了的感情遊戲。這一代人的婚姻,稱得上真正好的不多,湊合著過日子的應該不在少數。
  • 中老年人的情感寄託
    不愁吃穿的日子是好過了,但是除了吃穿以外,精神上的貧瘠開始顯露出來,生活中似乎少了些什麼,無所寄託,由此衍生出了一些生活中的雜事。人到了中老年這一階段,孩子大了,經濟獨立了,中老年人也從工作和生活壓力中解脫出來了。人一閒下來,很多以前從沒有過的想法就冒了出來。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一些中老年朋友開始玩起了的感情遊戲。這一代人的婚姻,稱得上真正好的不多,湊合著過日子的應該不在少數。
  • 人到老年,那些「只伴不婚」的黃昏戀,是浪漫還是無奈?
    尤其是那些兒女還不在身邊的單身老人,如果性格外向,白天還會出去與別人一起閒聊或者運動;如果性格內向的人,喜歡宅家的人,可能會因一個人的生活,內心的孤單就更加強烈。很多時候,這樣的中老年人會再選擇找個老伴,一起相伴著過餘生。他們不領證,只在一起相伴過日子。
  • 光明時評:審視「兩頭婚」現象,不必概念化、特殊化
    這一現象被媒體報導後,引發了不少網友關注和討論。據說,兩頭婚被當地人俗稱為「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置於現代背景下,兩頭婚很容易讓人理解為獨生子女一代應付養老、撫養等壓力的一種變通性做法。不過,作為一種停留在局部地區的婚姻現象,它其實並不算「新」了。比如,不少研究者發現,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一書中就提到過「兩頭掛花幡」的現象。雖然名稱有差異,但實質和現在所說的「兩頭婚」類似。
  • 如何透過現象看不本質。
    如何透過表象看本質。 我總是在反思,現在的自己是不是真的固化了思維,是不是囚禁在了自我認知的圍牆。我是不是對事物擁有足夠的敏感度。是不是能夠在紛亂嘈雜的事物中理清思路,看到最核心的本質。我該如何透過表現去看本質。1.整體思維。無論你身處在什麼樣的環境,在做什麼工作。面對什麼樣的人。你都要去了解你現在所處行業的整體運作。
  • 「1500塊陪過夜,900塊帶回家」催婚下誕生的租賃「女友」
    具體的價格也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制定,這種明買明賣的租賃消費反而得到了很多男士的支持,對於他們來說,找不到真的女友,花些錢租一個女友,大家都過個好年,有何不可。社會的發展的產物:租女友回家過年哲學中提及到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種社會現象的出現,也是由於當今的社會發展狀況所引起的。
  • 面對年底催婚,風靡江浙的「兩頭婚」,會不會成為主流婚配形式?
    年關將至,對於大多數適婚青年來說,無疑會遭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催婚壓力。面對與日俱增的催婚,為了不忤逆親人的期許,越來越多年輕人除了選擇「借」、「租」對象外,也有一些人借鑑「兩頭婚」相互成全。何為「兩頭婚」?
  • 中老年人如何維護好自己美滿的婚姻生活
    中老年人如何維護好自己美滿的婚姻生活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一下,這個關係到千千萬萬中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問題。有一些夫妻之間,過去有享不盡的甜蜜,說不完的話題;如今卻覺得乏味淡泊,無話可說。甚至相互間長期無話交流,築起起了冷戰。這種現象在中老年夫妻中,普遍存在,就好比一首美輪美奐的樂曲,一份秀色可餐的美味。最初是欣賞、品味、享受;天長日久就會使人感到,無趣、乏味、厭惡。
  • 只是各取所需罷了
    愛情,從來都是不分年齡與距離的,只要在對的時間,遇到你認為對的人,愛情,已經來臨了!緣份,從來都是飄渺的,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來,亦不知道它什麼時候走,當兩顆跳動的心,都為對方而鮮活地跳動時,緣份,來了。但到了該走的時候,你總是強留不得,因為,它真的到了該走的時候!
  • 心理學: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為了各取所需
    個體對他人的失望,來自於本能上覺得別人應該對自己好。按照這種邏輯,可以解釋大部分關係中聚散離合的現象。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為了各取所需;世間所有的離別,都是因為再也無法滿足彼此的需求。按照心理學的理論分析,社交的本質就是滿足需求,沒有人可以不與他人聯繫,而獨自滿足所有真實需求的情況。
  • 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
    只要在整體上我們是像更好的方向發展其實就是更好的時代,當我們面對各種各樣的信息,當我們面對各種各樣的事物。當我們陷入信息和思維的牢籠的時候,我們又該如何清醒的面對。當我們無法改變這個時代的洪流,那我們如何在這個時代的洪流中,透過一些表象去看透事物的真實邏輯和本質。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如何透過表象看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