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錢江晚報
川妹子劉琬璐火了!!!
身為浙大教師的她,
6年發表20餘篇國際權威期刊論文,
27歲當上博導、獨立研究員。
被網友怒贊「別人家的孩子」
「千萬別被我媽看到」……
據錢江晚報報導,1992年出生的劉琬璐和很多學生都是同齡人,她指導的博士甚至只比她小三歲。「除了老師,我還扮演了一個知心大姐姐的角色。可能因為是同齡人,學生都很願意和我分享生活上的事情。」
劉琬璐,5歲上小學,10歲上初中,16歲就參加高考。2013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之後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博士、博士後研究。
今年3月,劉琬璐回到母校,管理自己的獨立實驗室以及招募進實驗室的幾位本科生、研究生,成為浙大最年輕的PI(獨立研究員)。
8月,劉琬璐開始正式培養自己的博士生。
6年發表20餘篇國際權威期刊論文,她形容科研是「讓她止不住想念到失眠的對象」
2013年從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畢業之後,劉琬璐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了5年博士研究、1年博士後研究。
這期間,她在Science(《科學》)、Cell(《細胞》)、Nature Cell Biology(《自然細胞生物學》)、Cell Stem Cell(《細胞&幹細胞》)、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等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共20餘篇,論文被引用量多達500餘次。
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院長歐陽宏偉在朋友圈中說:「27歲的劉琬璐老師應該是目前浙大最年輕的PI獨立研究員,醫學出身的她這麼年輕就是博導,這在全國都非常稀少。入職後,她很快進入導師角色,很有『教授範』。」
「劉琬璐是國內非常緊缺的交叉型科研人才,學術成果非常豐富。」歐陽宏偉對劉琬璐讚賞有加,一般來講,成為PI至少要有3-5年的博士後訓練,而劉琬璐只進行一年博士後研究,就被引進成為PI、擔任博導。
能有這麼多的產出,劉琬璐說這和她身處很好的研究環境有關。「在這些國際期刊上發文一般都都需要3-5年的研究周期,我經常同時進行多個課題。」雖然有壓力,但對劉琬璐而言,尋求真理、探索科學奧秘能給她帶來最大的快樂,她形容科研是「讓她止不住想念到失眠的對象」。
談到為什麼會進入科研領域,劉琬璐說道「因為我是個愛冒險的人,而且最大願望是能睡到自然醒」,因此同學們給這位老師封了「卡比獸」這個可愛的卡通形象。
據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介紹,劉琬璐主要研究方向為表觀遺傳學、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
研究成果:
1)深度解析非編碼RNA的轉錄共剪切對DNA甲基化建立的表觀遺傳學新機制;
2)首次建立和優化植物中的DNA甲基化基因編輯技術;
3)闡明TFAP2C在人胚胎幹細胞以及人原始生殖細胞發育過程中的作用及其機制。
未來研究方向:
2)逆轉座子的表觀遺傳學沉默機制;
3)表觀基因組學算法開發。
高考那年,正好是2008年,劉琬璐的家,就在四川成都。
2008年汶川大地震,劉琬璐所在的學校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只停課兩三天,就恢復了複習。「雖然身邊並沒有很多死傷,但是那段時間我覺得整個世界都是黑白的,沒有任何的色彩。」發生在身邊的地震和電視中觸目驚心的災後場景永遠印刻在了劉琬璐的心中。
經歷這場地震,讓高中時從沒考慮學醫的劉琬璐,最終選擇報考浙大醫學,「這是時代給我們那代人的印記,當年很多同學都選擇了學醫或是學建築。」
對劉琬璐而言,選擇學醫其實還和她的家人有關。
高三時,劉琬璐的母親患上了一種罕見病,花了一年的時間才確診,卻一直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只能保守治療。「類似於此的病症還有很多,醫學界很多疑難雜症都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這也是我選擇做研究的原因,我希望通過基礎研究去改善這一情況。」
除了工作的業餘時間,劉琬璐還是一個羽毛球健將和攝影愛好者,以下為部分攝影作品。
網友熱議:
@莉莉Lily莉莉Lily:我比她大多了,博士還沒畢業,一把年紀了還得防著我媽看見這種新聞
@槳沉:我的天,同樣年紀同樣浙大為啥差距這麼大[淚][淚][淚]
@清風林德:明明可以靠顏值卻偏要靠才華
@春天的熊-Pooh:好厲害啊,我連酸都不配,我一定要努力啊!
@齊鯉nimeow在比利時 : 同是基礎醫學,人家27歲就是博導了,我28了還在掙扎著畢業[二哈]
@跑步課本007s:我27歲在幹嘛?
第十二批國家「千人計劃」青年人才名單中,除了楊樹,還有另一位90後成員,她就是出生於1990年5月的電子科技大學女教授劉明偵。
21歲以全系第一名畢業
22歲碩士畢業於劍橋大學
23歲Nature發表論文
24歲拿下牛津博士
25歲入選電子科技大學「百人計劃」被聘為教授
26歲入選第十二批「青千」,牽頭成立了「應用化學研究中心」,助推電子科技大學化學學科成功進入ESI前1%
讀博期間,她所在的團隊主攻以滷化物鈣鈦礦材料為核心的太陽電池器件。
她在《自然》正刊上發表的這篇文章,完全摒棄了染料敏化典型的介孔結構,利用真空氣相沉積的方法製備了高效的平面異質結結構的鈣鈦礦太陽電池,為該電池的科學研究帶來了全新的認識。
2015年10月10日,劉明偵正式成為電子科技大學「百人計劃」入選者,與該校籤訂協議到微固學院工作。劉明偵說,作為重慶人,一直有濃厚的川渝家鄉情結,她願意放棄在英國的職位回到中國,來到電子科技大學,下定決心要為學校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儘自己的力量。
李琳的研究領域包括開發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研究哺乳動物生殖系細胞發育和疾病發生發展進程中的表觀遺傳學調控。她曾於2018年6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ell Biology》發表題為《Single-cell multi-omicssequencing of human early embryos》的論文,並曾在《Cell》合作發表《The Transcriptome and DNA MethylomeLandscapes of Human Primordial Germ Cells》一文,以及在《Cell Research》合作發表《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of mouse early embryos and embryonic stem cells》一文。
網友紛紛為她點讚的同時,卻也在關注她的頭髮...
2017年,浙江大學90後博導楊樹也一度引發關注!
據了解,楊樹出生於1990年6月5日,20歲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24歲博士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
據公開報導,楊樹是首批香港博士獎學金獲得者,已在TED、EDL等國際頂級期刊及會議發表論文數十篇。她的研究成果被工業界雜誌如《Compound Semiconductor》等廣泛引用。
憑藉這些耀眼的成績,她入選了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計劃,被聘為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年輕化趨勢更為明顯,相比第十一批國家「千人計劃」青年人才,這次不但「85後」的比例明顯增多,而且「90後」也首次出現。
對於「90後」入選有多難,我們來看看這批入選者的年齡區間統計數據。
從統計的結果看,1975-1979年齡段的有125人,1980-1984年齡段的有375人,1985-1990 年齡段的有 63 人,1990年出生的有2人,從年齡分布來看,1980-1984年齡段成為青年千人計劃的絕對主力軍,佔據了66.37%的比例,而「85後」的佔比僅為11.15%,而兩位「90後」在其中只是佔到了0.35%的比例。
看完這些牛人,
同是90後的蜀妹兒流下卑微的眼淚,
大家都要努力,
向優秀的人看齊呀!
編輯:周帆
責編:張運驕
審核: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