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們被灌輸的思想都是自立。能自己做的事,儘量別去麻煩別人。
在《好好說話》這本書裡,提到這樣一個觀點:相互虧欠,才是平等互惠的親密關係。
也就是說,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你來我往的互動,才能走得長久。
那麼怎樣麻煩別人,既能解決困擾自己的問題,又能給人際關係錦上添花,我們從兩種心理闡述這個問題。
人是群居的動物,每個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什麼事都能搞定,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向身邊的人尋求幫助。
也許讓我們焦頭爛額,一籌莫展的事情,別人稍微幫點忙,就能將事處理得既完善又完美。這時的我們肯定是感激涕零,只因接受了恩惠卻又無法回報。
產生這種心理大部分是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產生愧疚感。因為別人幫了自己這麼大一個忙,心裡自然是不能心安,背負一個人情債,更不知用什麼去回報人家。
第二個原因,假如對方輕描淡寫,這些都是小事情,接受恩惠的我們就會產生自輕感,自覺低人一等,在人面前抬不起頭來。
我有個朋友,別人幫過她的忙,她會立馬用禮物或金錢的形式還回去這個人情。
我非常不喜歡這種做法,有兩點理由:
首先,我提供幫助不是為了讓她回報,僅僅是出於朋友關係,願意幫助她;
其次,她總是用還情的形式,讓我感覺她和我過分客氣,反而顯得更生分,甚至會懷疑我們之間的友情基礎是否牢固。
所以,當對方以施恩者的心理來面對人情關係時,就會產生一種不舒服的感覺。
那麼有沒有一種辦法,既能不讓接受幫助的人沒有思想壓力,又能照顧到提供幫助的人的心理呢?
在《好好說話》這本書中也給出了答案,面對別人的幫助又不想給對方壓力,可以嘗試這樣表達:沒必要客氣,說不定下次我還可能需要你的幫助呢。
這樣說話的優點,一是讓對方感覺受到尊重,避免了「升米恩,鬥米仇。」畢竟誰也不想幫出個仇人來;二是為自己以後需要幫助做了良好的鋪墊。
古語說得好,山不轉水轉,誰都保不齊用到誰。
由此可見:無論是施恩者高高在上的做派,還是受恩者妄自菲薄的輕視,兩者的關係都是不對等的,所以才產生了不舒服感覺以及覺得會欠人情。
只有雙方在一個平衡的狀態下,互相幫襯著,無論是溝通關係,還是相處模式才能穩定又堅固。
常言道:為別人點亮一盞燈,照亮別人,也照亮自己。
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只有我們儘可能地去麻煩別人,人生才會越來越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