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空中建起樓閣,我就不再有悲傷和恐懼。
——羅·伯頓
《西遊記》裡有這麼一段:
孫悟空去化緣。怕唐僧和師弟們被妖怪捉走,就用金箍棒在地上畫了一個圈。
這個圈閃著金燦燦的佛光,任何妖怪都不能靠近。
有了這個圈,唐僧師徒便有了安全感。
我生活在一個四線小城市。
在這裡,安全感顯得尤其重要。
姑娘們在談婚論嫁時往往會選擇有房有車,有穩定工作,家庭沒有負擔的男孩子。
如果對方為人老實,那就再好不過了。
為什麼呢?
因為人們潛意識裡認為,老實的人不會招蜂引蝶,出軌機率比較小,這樣有安全感。
大學生們回到家鄉就業時,公務員往往成了首選職業。
即使知道公務員的收入平平,職業晉升通道狹窄,大家還是擠破頭皮要過這座千軍萬馬的獨木橋。
為什麼呢?
因為公務員可以佔有一樣東西,叫做編制。
編制就像孫悟空畫的圈,旱澇保收,這樣有安全感。
仿佛每個人都在苦苦追尋安全感。
我們希望能有那樣一個圈,即使是畫地為牢,也要待在裡面享受片刻安寧。
這個圈是永遠充盈的物質,是永遠不會被開除的工作,是永遠不會背叛自己的愛人,這個圈能把內心的一切恐懼抵擋在外。
唐僧被妖怪捉走時,總是會顫巍巍地喊道:「悟空,救我!」
豬八戒抵擋不過妖怪,會求救:「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捉走了!」
沙師弟給孫悟空通風報信道:「大師兄,師傅和二師兄被妖怪捉走了!」
師徒四人,唐僧手無縛雞之力,豬八戒學藝不精,沙師弟本領平庸。
一旦出了孫悟空畫的圈,立刻會被妖風虜走。
面對妖怪,他們恐懼而且束手無策。
所以,他們只能乖乖待在孫悟空畫的圈裡尋求安全感。
沒錯,安全感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恐懼。
只有心裡住著恐懼的人,才會不遺餘力的尋求安全感。
回到現實,你一定有過這樣的感覺。
一瞬間,生活似乎充滿無限的可能,自己能做得更好;
一瞬間,又覺得自己很弱小,害怕自己什麼都做不到,心中充滿糾結和恐懼。
你希望無所顧忌轟轟烈烈地愛一場,又害怕受到傷害;
你覺得應該通過考研來提升自己,又害怕準備半天,最後還是名落孫山;
你想換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又害怕未來的不確定,失去現有的穩定。
人們總是貪戀於現有的一點點安全感,像奴隸一樣被圈禁起來,帶上枷鎖,隔絕於外界更廣闊的天空。
為什麼只有老孫能收拾得了妖怪?
因為他能七十二變,法力無邊,上至天庭,下至地府,足夠強大。
所以,他心中無懼。
唯有孫悟空不需要給自己畫圈,也唯有孫悟空不論是在自己的花果山還是別人的地盤兒,都能樂得逍遙。
所以,與其寄希望於他人能給自己畫一個名叫安全感的圈,不如勇敢的從這個圈裡掙脫出來,成長為一個不需要給自己畫圈的人。
人們內心的恐懼源於害怕失去,或者說自己沒有能力承受失去的後果。
我讀的大學是師範類院校,班上的每位同學期末必須登臺講課,由代課老師和其他同學點評。
每到這個時候,許多同學心裡都七上八下。
大家究竟在怕什麼呢?
害怕自己表現不夠好?
害怕不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
害怕被老師批評了臉面無光?
這讓大家終日惶惶。
但也有一些同學每天到圖書館查資料,一遍一遍的修改教案,寫逐字稿,三五成群的組成小組,面對面的進行練習。
期末登臺時,他們往往能淡定從容的完成講課任務。
恐懼就像「紙老虎」,你強它就弱,你弱他就強。
當你勇敢地穿上名叫「執行力」的鎧甲,準備與它大幹一場時,它早就望風而逃。
這裡說的獨立,不僅僅指你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可以養活自己。
真正的獨立來源於精神。
生活中,我們總是給自己這樣的思維定式:
將自己的安全感寄託於他人,只會讓自己失去成長的機會。
畢竟,不是誰都有好運氣遇到孫悟空這樣的人,你一喊救命,他就立刻出現。
修煉好精神獨立的本領,自己才不會成為安全感的奴隸。
張愛玲說:「對女人來說,愛就是被愛。」
的確,太多的女人,把依賴當成愛,又把愛自己當成愛別人。
談戀愛時,你是不是覺得兩個人得天天膩在一起,吃飯、逛街、看電影,誰也離不開誰才是幸福的模樣。
對方必須秒回信息,不然你就會莫名其妙的生氣,覺得對方不愛自己。
可惜,這是依賴,不是愛。
你是不是經常覺得自己付出很多,對方卻沒有回應,因此傷心不已。
這種付出感潛意識裡不停地提醒你,你對他好,他就得對你好,並且什麼都得聽你的。
可惜,這只是在打著愛別人的幌子去滿足自己。
真正的愛,不在依賴和索取產生的安全感裡,而在於自由的心境裡。
所謂的安全感,才是禁錮你成長的枷鎖。
待在裡面,也許可以舒服一陣子,但恐怕永遠也不會有遇見未來的精彩。
生活就是一場修行,願每個人都能衝破安全感的束縛,成長為自己心中的鬥戰勝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