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單身力?網絡上的解釋是即使結婚,有了相伴一生的伴侶,仍然保持單身的能力。
而我個人認為單身力是保持經濟獨立,精神獨立,以及自由空間的一種能力。它不並局限於單身的人,還包括戀愛中的男女及已婚人士。
有一位女性朋友曾向我哭訴她自己的戀愛經歷,她說對自己的這份感情極度缺乏安全感,她總是不知道男朋友心裡在想什麼,也不清楚他在做什麼,更不知道男朋友對她的感情是否真心。
她說戀愛中任何大小事都是男朋友做主,大到做什麼工作,小到去哪個餐廳吃飯,自己完全不用操心任何事,只需要服從就好,就這樣跟男朋友相處了快一年的時間。
有一次,朋友無意間發現男朋友的微信聊天記錄,發現他跟別的女生曖昧,情人節還買了禮物送給那個女生,可笑的是男朋友從來沒有在特殊節日給她送過任何禮物,頓時她心裡所有的猜疑都變成了鐵一般的事實,原來男朋友只是把她當備胎了。
我跟朋友說,你遇到渣男不假,但你喪失「單身力」也是真的,你精神上太過依賴他了,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對他唯命是從,時間久了他自然就對你失去興趣了,沒有人會一直喜歡「精神上的巨嬰。
一位已婚女性朋友,婚後經常跟丈夫吵架,因為婆家人重男輕女,一心想要個男孩傳宗接代,偏偏朋友生了個女兒,於是她受盡了婆家與丈夫的冷眼相待,但她卻迫於現實的壓力一直不敢離婚,因為自從懷孕後她就辭掉了工作,身上沒有任何的積蓄,她沒有離婚的能力。
直到有一次兩人吵架丈夫動手打了她,她最終忍無可忍選擇結束這段痛苦的婚姻,離婚後她丈夫不給她女兒任何的撫養費,為了養活自己跟女兒,朋友便將女兒交給娘家照顧,自己重回職場。
歸根到底,朋友當時是沒有實力離婚,經濟上完全依賴對方,失去了「單身力」,使一直自己處於被動的狀態,直至家暴牴觸了婚姻底線,朋友才被迫選擇了離婚。
其實在婚姻裡,女性相對男性來說更容易缺乏安全感,大部分女人的一生都要經歷結婚,懷孕生子,到失去工作成為看別人臉色過日子的家庭主婦,甚至不幸的女人還有可能經歷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起碼中國式婚姻裡,男女還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大部分女性仍處於弱勢地位,所以更容易缺乏安全感。
但一個女人真正的安全感,其實是自己給的,只有你擁有了「單身力」後,你才不會缺乏安全感,因為一個經濟獨立、精神獨立的女人,不需要依附於男人生存,不用擔心男人的背叛,更不用害怕離婚後的顛沛流離以及養不起孩子。
現實生活中仍然有很多單身人士在經濟上或精神上不獨立,很多事都是依賴家人朋友,雖然已經成年,卻依然像個「巨嬰」,所以不是說單身的人本身就具備「單身力」,而是後期培養出來的。
包括戀愛中的男女以及已婚人士,婚姻裡的「單身力」其實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培養出來的。
那麼具體要如此做,才能培養「單身力」呢?
1.自我增值,實現經濟獨立
張小嫻憑藉《麵包樹上的女人》一書而名聲大噪,迅速走紅文壇,成為炙手可熱的女作家。她通過寫作自我增值,依靠自己的努力,20歲就已經攢夠了買房的錢。
即便跟男友在一起20年,她始終是那個愛寫作,會賺錢的姑娘,對於愛情,她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我一直在想,女人的歸宿是不是一定是婚姻,一定是一個丈夫呢?我覺得它還包括其他的方面,比如夢想、事業、信仰。
正是因為她經濟獨立,所以她才更有底氣去面對婚姻,遵從自己的內心,不會因為周遭的變化而丟了本質,活出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所以,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工作上,找到合適自己的自我增值方式,才能更快的幫你實現經濟獨立。
2.精神獨立
不管什麼時候精神上都不要過分依賴他人,我們要弄清自己內心的想法,不隨便應付,不盲目跟風,有自己的主見。
而且每個人都應當培養自己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當遇到問題時,首先要自己先動腦子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一遇到問題就逃避或者把問題丟給他人來解決,當然,在適當的時候,也要懂得藉助外界的力量。
精神獨立,並非不依靠任何人,而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經過自己獨立思考之後進行的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3.學會自我相處
一個人若沒有學會自我相處,無論在哪裡她都沒有真正愛自己的能力,她需要不斷的通過其他人或事來獲取內心的安穩與平靜,需要從他人身上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在現實中,離每個人最近的是自己,相處時間最長的也是自己,所以我們要學會與自己相處。
首先我們要坦誠的面對自己,正視自己身上的優缺點,學會接納自己,愛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改善自己所處的狀況,找到內心的安寧與平和。
其次,在一段感情裡, 給自己足夠的自由空間,同時也給對方足夠的自由空間,每個人的時間從不曾完全歸屬對方,歸屬家庭,給彼此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做自己想做的或者喜歡的事。
當我們學會與自己相處,不再排斥自己,不再背棄自己時,我們才會尊重自己、愛自己,從而才能更好的去愛別人。
當一個人經濟上,精神上不依賴他人,能給自己與他人自由空間時就擁有了「單身力」。擁有「單身力」的人,既能讓婚姻更幸福,又能在不幸時保全自己。
「單身力」就是一個人最大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