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阿姨已經七十多歲。
郭阿姨的老伴兒在六年之前過世了。老伴兒在走之前,當著她和倆孩子的面交待過:等郭阿姨也過世之後,房子全留給兒子。
郭阿姨和老伴兒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兒子是老大。郭阿姨的老伴兒,「重男輕女」思想很重。當時說出這個意思,誰也沒有提出反對意見,或許在那個時刻,大家想的都是讓老人走的安心。
老伴兒走了之後,郭阿姨糾結了很久。
兩個孩子對於郭阿姨老兩口都很好,在郭阿姨心裡,兩個孩子沒有什麼差別。之所以糾結,是因為這是老伴兒留下來的話,是老伴兒的遺願。
就這個事兒,郭阿姨徵求過兩個孩子的意見。
女兒對於這個交待不置可否——其實,不置可否的意思,應該就是不情願接受。但是既然是父親去世之前的交待,也不好違背——女兒對於父母,一直都很尊重、很孝敬。
在徵求兒子意見的時候,兒子也不置可否——不置可否的意思,應該就是心裡想要。既然是父親交待了,還是要「尊重」一下父親的意思。
幾年下來,郭阿姨經常為這個事情左右搖擺,最終還是選擇了尊重老伴兒的意思,自己寫了一份遺囑:這套房子,全留給兒子。
這份遺囑寫完之後,郭阿姨把兩個孩子都叫過來了:
「當時你爸走的時候表達過這個意思,你們倆都在場,也聽到了。我之所以做這件事兒,是為了你爸的遺願。」
兩個孩子依然沒有任何表示。對於郭阿姨來講,能體會到孩子們的心思。如果她內心這麼堅定,恐怕也不會糾結這麼多年。
訂立遺囑這件事兒,貌似已經把事情落到白紙黑字,了卻了老伴的口頭交待,但是在郭阿姨心裡,一直沒有放下。
老伴兒走後的這些年,孩子們陪伴她的時間很多。在她內心裡,覺得很對不住女兒。女兒每次過來陪她,做飯、洗衣、聊天,從來沒提過什麼關於遺產的話題。
她和老伴兒這輩子,能留下來的最值錢的財產就是這套房子。老兩口存下來的積蓄,跟房子比較起來,有些不值一提。
郭阿姨沒法張嘴當面詢問女兒的真實意見,卻時常感到心中這種糾結沒有出口——無人可說。
思前想去,郭阿姨做了一個決定,打算把自己的糾結,「自言自語」錄製下來,作為自己壓抑的釋放和心願的表達:
「孩子們:
咱們一家人,走過52個年頭了。
你爸和我認識那年,24歲。我至今都清楚記得當初我們第一次見面時他的樣子。後來有了你們,從一個倆人的小家一下子變成四口的大家。從你們呱呱落地的那一刻,我們才覺得,這個家完整了,豐滿了。
你們也都已經為人父、為人母,一定能體會到新生命出現在自己生活中的那份喜悅、那種幸福。沒有任何一個人希望這種喜悅的離去,更不希望有任何一個人離開我們這個大家庭。
所以,你爸爸走之後,我空了很多,時時都感到很害怕,不是源於對生命的恐懼,而是對家庭不再完整的擔憂……
媽媽其實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只是,應該面對的,始終要面對。我唯一的希望,就是你們兩個好孩子能夠相親相愛,就像小的時候,哥哥緊緊拉著妹妹的手生怕妹妹跌倒,妹妹買了冰棍都要先塞到哥哥嘴裡……
後來你們長大了,各自的事情多起來,也有了自己家庭,相互之間來往漸漸少了,但是對我、對你爸爸,從來都是心口如一,孝敬、尊重,有時候像哄孩子一樣哄我們高興。媽媽感謝你們!
媽媽說這些話,就當是媽媽給你們提出來的最後一個希望吧。
願我的好兒女們,相親相愛!咱們,永遠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說完這些話,郭阿姨合上了攝像機。
她記得很清楚,這個攝像機,還是十年之前女兒送給老倆的生日禮物——女兒當時開玩笑的告訴他們:這是「傻瓜」的,把爸媽相親相愛的畫面記錄下來,當成家裡的「教材」傳下去——雖然老兩口沒用過幾次……
郭阿姨臨走之前,告訴兩個孩子:在那份遺囑的信封裡面,還有個盤,先看看裡面的東西。
處理完後事,兄妹倆在收拾老人遺物的時候,按照郭阿姨的說法,找到了那份遺囑和那張盤。
兄妹倆靜靜看完這段錄像。
畫面中,那個戴著老花鏡的慈祥的母親,已經遠去。本來的四口之家,只剩下他們兩個人……妹妹伏在哥哥肩膀上,泣不成聲;哥哥輕撫著妹妹已經有些花白的頭髮,就像小時候那個小黃毛丫頭摔倒了撲在他懷裡一樣……
兄妹倆久久無言。哥哥安撫了妹妹,輕輕的把信封收拾起來,放到自己兜裡。
收拾完家裡的東西,哥哥拉著了妹妹:
「小妹,過兩天你跟我一塊兒,去把爸媽的房子辦一下過戶,咱倆一塊兒去。」
哥哥特意強調了兩遍「一塊兒」。妹妹聽完說道:
「哥,你先去辦吧,有需要我的地方,我再跟著你一塊兒。
爸走的時候交待過,這是爸的意思,別拂了他的意思。」
哥哥頓了頓,看著妹妹說道:
「小妹,哥跟你說心裡話。
當初爸走的時候的交待,我沒有做聲。其實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對爸的意思的尊重;另外一個,哥後來確實有自私的心理。妹妹,今天哥把話說出來,也不怕你笑話。
看到媽媽留下的話,哥心裡特別難受和自責。
我能感覺到,媽媽在錄像的時候,內心其實很難受。媽媽隻字未提財產的事兒,恰恰就是她有糾結而又不想面對,因為她不知道該怎麼做。
妹妹,我相信當初爸爸留話的時候沒有惡意。他對咱們、對這個家,一定是希望一大家子人和和氣氣、高高興興。媽媽也是如此。
我知道,如果按照爸爸的意思來,你不會拒絕什麼,但是我心裡過不去。爸媽世上就留下咱們兩個親人,哥不想做任何有可能讓咱們產生間隙的事情。
所以,這個事情,按照哥的意思來吧,過戶到咱倆名下。咱們不算違背老人的意思,我覺得,這是對這個家庭的尊重,也是對咱們每一個人的尊重。」
看著哥哥,妹妹眼睛愈發溼潤,想說什麼,卻不知如何開口。
哥哥看著妹妹,點了點頭。他相信,彼此之間都懂對方的意思,無需多言……
兄妹情深。
他們知道什麼是家。
郭阿姨身上是套有「枷鎖」的——這個枷鎖,是因為老伴兒臨走時候的交待。所以,當她面對這個事情的時候,選擇了迴避,而是完全從自己真實情感的角度,給孩子們留下了話。留下來的話,沒有提及任何關於財產的事情。哥哥的理解是對的,郭阿姨留言的時候,一定是糾結的。
或許,郭阿姨的處理方式,恰恰反映了她知道什麼是「家」,想要什麼。
家是什麼?不就是父母慈、子女孝、夫妻愛、手足親麼?可是,恰恰就是這麼簡單的關係,卻讓很多家庭處理不好。
人,誰還能沒點私心?尤其是在巨大的財產面前。
只是,在選擇的時候,把什麼擺在最前面去考慮,僅此而已。
我相信,哥哥在選擇的時候,把「一家人」考慮的比什麼都重。
當然,如果單純從「法」的角度,他忽略了兩個問題:
至於是有意還是無意的忽略,都不重要。家事,本來就是一個談情說理在先的事兒。我相信,哥哥這樣處理事情,給到妹妹的,只有感動、只有公平;給到家庭的,只有和諧溫暖的延續……
99%以上的家庭都會面臨繼承問題!請關注「一紙家書」頭條號,持續為您講述身邊的遺囑、繼承故事,為您系統講解遺囑、繼承專業知識。